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2013-04-29 01:59:01曹雪峰
广西教育·C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人物塑造

【摘 要】分析殖民主义视角下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小说的人物塑造、探险主题以及小说语言,提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该作品背后隐藏着马克·吐温作为一个白人殖民者后代的殖民主义意识。

【关键词】殖民主义视角 人物塑造 探险主题 小说语言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17-02

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表于1876年,是一部成长小说,讲述的是居住在密西西比河沿岸一个小村庄上的白人少年汤姆·索亚的成长历程。汤姆聪明顽皮、活泼勇敢,富有正义感及冒险精神。他在家里及学校中从不循规蹈矩,对学校和教堂充满了反感。他厌恶枯燥的功课,上学的时候与女生贝姬谈恋爱;他采取欺骗的手段从小伙伴们手中收集代表了背诵圣经成绩的票证,获得了教堂的奖赏。然而他也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在贝姬无意中弄坏了老师的书后,却把责任揽到了自己头上,接受了老师的鞭罚。汤姆梦想要成为一名“海盗”,追求自由和冒险的生活。他与村里的另一个流浪儿哈克贝利·费恩经常在晚上偷偷外出游玩。一个晚上,当他与哈克外出到墓地时,目睹了一起杀人案的整个过程,事后,凶手——当地的印第安人印第安·乔却借另一同伙波特醉酒,嫁祸于他。汤姆与哈克开始之时由于害怕遭到报复,不敢指认凶手,但最终勇敢地站出来揭露了真正的凶手乔,并在乔潜逃后成功地跟踪他,找到了他挖到并埋藏的金币,乔最终被法官无意中关在山洞中活活饿死,汤姆成为当地人心目中的英雄。在小说的结尾,汤姆的思想已经成长,一向来厌倦学习的他,竟然劝哈克努力学习,完成了他的成长历程。

《汤姆·索亚历险记》出版以来,长期受到文艺界的好评。不仅因为其口语化、地方化及迫近现实生活的语言特点,学者们还认为汤姆代表了美国的积极上进、勇敢独立、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汤姆·索亚非历险记》是美国历史的一面镜子,反映出美国人敢于冒险和反传统的精神。汤姆的形象就是蓬勃发展的美国人民的形象。《汤姆·索亚历险记》虽然毫无疑问具有上述优点,但也并非完美无缺,通过对该作品的细读发现,其中也存在着负面的因素。在作品耀眼夺目的光芒背后,马克吐温作为外来白人的殖民主义意识也若隐若现。

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观念和行为方式。众所周知,美国大陆的繁荣兴盛是建立在杀戮、驱逐千千万万印第安人及剥削无数的黑人奴隶劳动成果的基础上的,印第安人才是美国大陆的真正原主人。然而在白人及其后代的意识里,并没有也不愿意意识到自己的这一殖民意识,而是着力讴歌新大陆带来的财富和变化。乍一看来,《汤姆·索亚历险记》也满篇皆是对于美国大陆及其人民的讴歌,但是这个“人民”是打了引号的“人民”,并不包括当地的原住民及黑人。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作品的主题思想、小说语言使用等方面层层揭开这一面纱。

一、殖民主义意识下的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是作家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必须精心考虑的一环,作品的成功与否与主人公的形象息息相关。作品中的汤姆便因顽皮聪明、敢于冒险而深受读者喜爱,成为美国人民的代名词。更有甚者,有人把汤姆成长等同于美利坚合众国的成长。正是在塑造汤姆这一主人公的过程中,马克·吐温的殖民主义意识有所显露。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正面人物基本上都由白人来充当,而反面人物却往往是黑人或是当地的原土著居民。

与汤姆的光辉形象相比,马克·吐温着力从几个方面塑造反面人物乔的罪恶。首先印第安·乔贪婪无比,他为了钱财竟然去挖取刚下葬的死人的坟墓,并四处寻宝。其次,他脾气暴烈,动不动就想报复杀人,打架斗殴,在镇上声名狼藉,人见人恨,人见人怕,就是勇敢的汤姆和哈克开始也不敢揭露他的罪行,以免遭到他的报复。乔还品德败坏,明明是自己杀了人,他却要嫁祸于同伙,最终被汤姆指认之时,却又亡命飞逃,不敢承担责任。在马克·吐温对乔的刻画中,故意突出了他的印第安人土著居民的身份。也许,马克·吐温在创作乔这个人物时,并没有刻意地去丑化印第安人,但他潜意识中以一个白人的身份来观察当地土著居民是显而易见的。

反观汤姆,他的形象则要美好许多,汤姆是聪明的象征,他为应对姨妈指派的家务给篱笆刷漆,采取了哄骗小伙伴的方式,让他们不但心甘情愿地为他刷漆,还得拿背圣经的票证来换以便能干上刷漆这一脏累活儿。汤姆略施小计,就逃过了劳动,还为以后换来教堂的奖赏打下了基础,吐温笔调中显示出他对这一举措是持赞成态度,因为汤姆的顽皮是小孩的天性,让人觉得他聪明可爱。汤姆又是勇敢的象征,他敢于揭露凶残的乔的罪行,洗清了别人的不白之冤,他还敢于带领哈克他们一起探索人迹罕至的山洞,跟踪凶残的乔;汤姆还是乐于助人的象征,当女同学贝姬不小心弄坏了老师的书时,他却将责任揽到了自己的头上,代受了老师的惩罚;汤姆还是幸运儿,“汤姆是幸运的,他几乎想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他想赢得贝姬的爱情,最终通过种种表现获得了想要的爱情,得到了贝姬及其法官父亲的肯定;一心想寻宝发财的他,无意中看到了乔发现的金币,并最终与哈克成为金币的得主,各分得6000金,成为人们心目中羡慕的对象、崇拜的英雄。

或许,马克·吐温将白人的孩子塑造成天使,而土著居民成为恶魔只是为了迎合读者的胃口,但也可以看出,白人民族是优等民族的思想通过人类的潜意识在吐温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殖民主义意识下的探险主题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情节中,根植于吐温内心中的殖民主义意识也可见一斑。整部小说中,探险寻宝主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主题,长大了当一名海盗是汤姆心中的理想,他经常与伙伴们做扮演海盗的游戏,虽然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去做海盗,但从吐温的字里行间看来,他是赞赏这一行为的。然而只要回顾一下海盗的历史,就可以看出所谓的探险的实质是什么。美国白人的祖先——英国的发家史其实就是一部海盗劫掠史。英国人最初就是靠海外四处劫掠才积累起最初的财富,为以后的“日不落帝国”打下基础。16世纪之时,随着造船业的发展,船越造越大、速度越来越快。而殖民地扩张以及新大陆的发现,使得海上航行着各种各样满载黄金和其他货物的船只,这些船只最初大都是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及葡萄牙的,这让英国等一些国家眼红不已,为了争夺利益,当时的英国统治阶级竟然将海盗行为合法化,给外出抢劫的船只颁发私掠许可证。获得了许可证的英国的船只可以随意攻击和抢劫葡萄及西班牙的货船并不受惩罚,只要在抢劫之后将被抢的船只交到英国海军部即可,因而当时的英国海盗又被称为“皇家海盗”。在16世纪至18世纪的海盗的黄金时代,更是出现了一些大名鼎鼎的海盗,例如著名的“黑色准男爵”罗伯茨,“白衣”杰克·莱克姆、“黑胡子”爱德华·蒂奇等人,他们在海上任意劫掠他国他人的财富,手段残忍,在国内却成了获得财富的英雄,受到英国人民的艳羡,成为许多人崇拜及效仿的偶像。

汤姆崇拜的海盗其实不仅仅是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功勋之臣,也是与美国殖民地的开发推进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洲大陆本身被发现的历史就是一部探险寻宝的历史,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首次发现美洲陆的动机就是想要探寻一条到东方的商贸以及劫掠之路。1620年,当英国人到达北美大陆后,积极对北美大陆进行开发,缺乏开发种植园的劳动力,为了节约成本,于是很多人就到非洲去劫掠黑人,他们就是一伙名副其实的海盗。

可见,马克·吐温的对汤姆探险寻宝的肯定包含了他的殖民主义意识,在他的骨子里,肯定也是积极赞成他的祖先殖民探险、从别处获取财富,以及牺牲当地人的利益,开垦北美大陆的业绩的。

三、殖民主义意识下的小说语言

《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其结构简洁明了,对话丰富多彩,细节描写细腻真实,效果幽默风趣的美国本土语言特色,代替了传统呆板的英国习语。他的人物语言富有地方色彩,根据人物身份、文化背景、出生地域采用不同的语言。然而即使是在这高度受文艺界赞誉的语言中,常常也显现出殖民主义的色彩。只要稍加留心,在人物的对话中,常常可以发现对于当地土著人或是黑人的歧视。

当汤姆与哈克一起争论一种治疣子的仙水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仙水!我看仙水一文钱不值?”(哈克)

“你说一文钱不值,是不是?你试过吗?”(汤姆)

“没有试过。可是鲍勃·唐纳试过。”

“你怎么知道的?”

“噢,他告诉杰夫·撒切尔,杰夫又告诉江尼·贝克,江尼又告诉吉姆·赫利斯,吉姆又告诉本·罗杰,罗杰又告诉了一个黑人,那黑人又告诉了我。这不,我就知道了。”

“得,你知道又有什么?他们都在撒谎,那个黑人可能除外。我不认识他,不过我从来没见过有哪个黑人不撒谎的。呸!那么哈克你说说鲍勃·唐纳怎么试的吧。”

首先,马克吐温的文中总是以“Negro”这一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称谓来表达“黑人”这一单词,而不是“black people”这一更为礼貌、少带歧视的说法。在这段对话中,哈克与汤姆口中的“黑人”便是“Nigger”,设若吐温这么做只是为了真实地反映汤姆与哈克作为白人后代的对话内容,那么在前面提到黑人Jim时,吐温也用了“Negro”这一词,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再有,哈克与汤姆的对话中包含着这样一句潜台词,那就是“从来没有哪个黑人不说谎”,虽然这样的话语出自小说中的主人公,但殖民主义偏见的意味仍是可以明显地体会得到。

再有,文中的白人都拥有内容丰富、极具特色的话语,而作为反面角色之一的乔却没有进行过类似的对话,他的所作所为只是通过汤姆与哈克的观察表现出来,从而给读者表现出一种阴险狡诈的形象,这些当然与吐温对当地土著人的印象密切相关,代表了吐温心目中的土著人形象。

总之,美国一代文坛开拓先锋马克·吐温以其在语言使用及人物塑造上的成功赢得了广泛的赞扬及崇高的文学地位,他的两部代表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可谓家喻户晓,是美国文学走上自己本土道路的标志。然而,《汤姆·索亚历险记》完成的时间是在美国废除奴隶制度不久,由于长期生活在殖民主义文化环境下,作为进步作家的马克·吐温作品虽表露出民主、开放、自由的特点,但仍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在他的作品中,仍然能找到殖民主义的痕迹。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2]曹山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永恒魅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

[3]高贷.殖民主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小玲.浪漫且幸运的汤姆·索亚, 现实并不幸的哈克贝利·芬[J].外语教学,2004(3)

【作者简介】曹雪峰(1971- ),女,广西浦北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人物塑造
现实百态,人物众生
东方教育(2016年19期)2017-01-16 12:49:51
论戏剧表演与人物塑造的关系
东方教育(2016年12期)2017-01-12 17:32:48
从唐传奇到电影的文本变迁
出版广角(2016年21期)2017-01-07 21:41:54
《傲慢与偏见》之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安排论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与影响探析
“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存在的意义
回家之路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9:18:10
《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9:08
浅谈话剧《油漆未干》中哈医生的人物塑造
戏剧之家(2016年18期)2016-10-27 10:35:25
忠义之魂的绽放
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0: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