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模思想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思考

2013-04-29 00:44林大鹏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雁塔大雁塔列方程

林大鹏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方程”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旨在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体验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解法;能够与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建立数学模型,简化本课知识。

教学片断:

1.阅读思考例1:求小雁塔的高度用什么方法?

(1)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能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尝试列方程吗?

2.这类方程怎么解?

根据等式的性质,自己尝试解方程并检验。

3.交流汇报。

(1)用哪些不同的数量关系来列方程?

(2)哪种数量关系好?

……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并未能找出所预想的三种数量关系,大多数学生只是找出一个等量关系,有的学生弄错等量关系,导致学习活动目标没有达成。从活动过程来看,教师急于让学生求出问题的答案,反而大大减少了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等量关系的机会,压缩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不能充分体会实际问题中等量关系的多样化及其内在联系,对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模型化的能力大大减弱了。

反思上述教学片断,笔者发现学生需要面对由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变的困难。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样的学习障碍呢? 基于数学建模思想的意义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启发,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一、画出等量关系,还原问题真相

教学片断:

师(出示例1):能用线段图表示大雁塔、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动手画线段图)谁来汇报一下?

生1展示横的线段图,如下。

师:你能准确表达题意,很好。

生2把线段图竖着画,如右图。

师:这样画图形象而贴切!

……

近年来,不少教师弱化了学生画图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能力,给学生解决问题带来困难,虽然在顺向思维列算式时不明显,但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则充分暴露出来了。上述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如图形、文字、符号等)表示题目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题中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且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印象深刻,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模型。

二、读出等量关系,简化问题结构

教学片断:

师:题目中哪句话很重要、很关键?

生1:“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这句话很关键。

师:这句话完整吗?能补充完整吗?

生2:这句话不完整,应该这样说“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的高度的2倍少22米”。

师(用多媒体展示这句话):你会读这句话吗?

生3: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的高度的2倍少22米。

师:注意她读这句话时的停顿与重读了吗?给大家再展示一次!(生读略)

师:她怎么停顿,怎么重读?

……

上述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出数量关系,并注重其中的停顿、重读部分,简化了问题结构。特别是将“小雁塔的高度的2倍”看作一个整体,学生思考“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的2倍”“22米”三者之间的关系,思维量相对较小,重要的是题目的结构由“ax±b=c”变成“a±b=c”,学生对这样的三者关系比较容易认同。在这个变化中,学生简化了题目的结构,利于解题。

三、写出等量关系,丰富表达形式

教学片断:

师:这句话中有什么等量关系?请你写出来。

生1:小雁塔高度的2倍-22米=大雁塔高度,小雁塔高度的2倍-大雁塔的高度=22(米),大雁塔的高度+22米=小雁塔高度的2倍。

师:能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列方程吗?(学生列式)

生2:我觉得第二、第三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有点别扭。

师:能列式吗?你们动手试试。(学生思考列式)你们认为哪一个更顺畅?

生3:第一个比较顺畅。

师:你们眼光很锐利,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确实容易解题。

……

上述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三种等量关系,再根据三种等量关系逐一列式,看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实是以退为进。学生在列方程中必然产生许多认知冲突,随着问题的一一解决,学生心里必然有这样一个想法“这个问题原来这么简单”,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雁塔大雁塔列方程
游雁塔
巧用勾股定理列方程
大雁塔
大雁塔即景
雁塔夜吟
跟着我的脚步去旅行——西安之旅第一站:大雁塔
唐文化符号在现代广场景观中的应用——以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为例
唐碑之冠——《雁塔圣教序》(上)
利用待定系数法列方程
不变量引航 列方程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