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徐静
[摘要] 目的 观察逍遥散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治疗组采用逍遥散加味治疗,对照组采用甘草酸二胺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治疗组主要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逍遥散在改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症状体征、保护肝细胞、恢复肝功能、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明显,且成本低廉、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逍遥散加味
[中图分类号] R57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9-99-03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属于中医“郁证”“胁痛”“黄疸”等范畴,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疾病,我国目前约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500万人。国内外多年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慢性乙型肝炎至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其治疗仍是国际性难题之一。西医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抗炎保肝、免疫调节及抗肝纤维化,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由于抗病毒治疗存在病毒变异、耐药、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疗程长、复发率高等因素[1],让许多患者尤其是农村患者难以接受及坚持。选取2007年2月~2011年11月应用逍遥散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19~52岁,平均(30±8)岁;病程16个月~29年,平均(7.8±4.3)年。对照组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21~48岁,平均(28±9)岁;病程20个月~23年,平均(8.2±4.9)年。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HBsAg、HBeAg、HBV-DNA均阳性;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均有不同程度升高(>2 N但<10 N);临床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呆、腹胀、胁痛、情志不畅等症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5年全国感染病学和肝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中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并除外重型肝炎、其他病毒性肝炎、曾接受或正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肝硬化、哺乳期及妊娠妇女、有其他慢性疾病史者。
1.3.2 对照组治疗 采用甘草酸二胺胶囊口服(1次150 mg,每天3次)或甘草酸二胺注射液150 mg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结合一般护肝药(肝泰乐、维生素C、肌苷片等)进行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1.4 疗效观察
1.4.1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200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疗效判定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疗效判定标准[4]。主要内容如下: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减轻甚至消失、肝功能各项指标下降达50%以上);无效(肝功能和症状无明显改善)。
1.4.2 观察指标 经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乏力、纳呆、恶心、腹胀、胁痛、黄疸等)及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中药方剂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治疗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因而乙肝的证候类型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基础。中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是由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当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时,常因外感、情志、饮食、劳倦而诱发本病。临床主要分为以下几型:湿热疫毒隐伏血分,常可以引发“湿热蕴结证”;因肝主疏泄喜条达,如情志不畅即可引发“肝郁气滞证”;肝病传脾,或湿疫伤脾,即可导致“肝郁脾虚证”;因肝肾同源,或热毒伤阴,或郁久化火伤阴皆可导致“肝肾阴虚证”;因肝体阴用阳,久病阴损及阳而克脾伤肾即可导致“脾肾阳虚证”;因气血失调,久病致瘀,入络即可导致“瘀血阻络证”。本病病位主要在肝,常涉及脾肾两脏。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阳义成等[5]认为,湿热毒邪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的外在条件,人体内在正气虚弱是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其全部病机可概括为“湿热余邪残未尽、肝郁脾虚气血虚”;李进[6]认为其病因可概括为毒侵、正虚、气郁、血阻四个方面,病机关键在于一个“郁”字。本病临床以肝郁脾虚证所占比例较大,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疗应以疏肝健脾为主。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及笔者临床经验总结,从辨证论治着手,采用逍遥散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改善全身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有良好疗效。逍遥散方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药物组成:白芍、当归、白术、柴胡、炙甘草、茯苓、生姜、薄荷。其功效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临床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经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治疗肝病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价格合理,患者容易接受。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以和肝用;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以补肝体;三药合用既补肝体又助肝用,使肝气得疏;肝血得补,则气血调和,疏泄得畅,是为君药。白术、茯苓补气健脾,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脾强则肝木不得有乘,为臣药。生姜温中散寒,以助理脾;薄荷疏肝解郁,疏散条达,以助疏肝;甘草益气补中以助健脾,缓肝之急以助疏肝,并可调和诸药,为佐使之药。加茵陈、郁金、大黄、黄芩可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加黄芪益气补中,增强机体免疫力,加山楂、鸡内金健脾消食;延胡索、川楝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诸药合用,使肝郁得疏,脾虚得补,血虚得养,毒邪得解,则诸症可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逍遥散可以降低小鼠肝损伤,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对不同方法所致的动物肝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和治疗作用[7-8]。临床上很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并很快出现腹胀、纳差、乏力等一系列症状,皆因情志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致;陈从新[9]实验表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与乙肝病毒感染的慢性化、重症化、甚至恶性化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赵海梅等[10-11]通过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研究显示,逍遥散疏肝解郁、调和肝脾之功效,对精神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调节保护作用,对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具有良好的抗焦虑抑郁作用。
本组临床资料显示,逍遥散在改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症状体征、保护肝细胞、恢复肝功能、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治疗信心、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明显,且成本低廉、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曲春花,周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困境和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8,35(2):112-115.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6(6):421-429.
[3]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S].中医杂志,1992,33(5):39-40.
[4]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0-151.
[5] 阳义成,赵晓威.慢性乙型肝炎证治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1995,15(2):70.
[6]李进.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与治疗[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4):10-11.
[7]俞芹.临床应用逍遥散的体会[J].世界中医药,2009,4(1):40-41.
[8]刘少岚.逍遥散的临床新用途[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7):70-71.
[9]陳从新.乙肝病毒性肝炎慢性化中内外因素的相互影响[J].医学与哲学,1988,9(9):42.
[10] 赵海梅.加味逍遥散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北京医学,2006,28(6):366.
[11] 吴丽丽,徐志伟,严灿,等.逍遥散和丹栀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03,16(3):14-15.
(收稿日期:201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