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历史环境浅析

2013-04-29 17:57杨娟
大观周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与时俱进文化底蕴

杨娟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11(2013)03-0198-01

摘要:红旗渠精神是我们民族时代的旗帜。中原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文化底蕴,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是红旗渠精神得以形成、发展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红旗渠精神 文化底蕴 与时俱进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产生于艰苦时期的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民族时代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

一、中原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原考古文化,以夏商周文化、汉魏文化、唐宋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历史文化,以老子、庄子、张衡、许慎、张仲景、吴道子、杜甫、韩愈、岳飞为代表的中原名人文化,彰显了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发端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传承着中原儿女的优良文化传统。

二、千百年来林县人民与干旱斗争的历程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

林县自古缺水,据史书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其间514个春秋,林县曾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达30次,连年大旱,河干井涸,颗粒无收,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悬釜待炊,人相食。千百年来,林县民众为了一口活命的水,与大自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带领林县民众历时3年,投工10万个,修成了太平渠。一时间,林县老百姓奔走相告,喜极而泣。明万历二十四年(1597年),时任林县知县的谢思聪体恤百姓缺水之苦,带领民众修建了长9公里、宽0.4米的谢公渠。自此以后,林县民众自发地建设了一处处小型水利工程。明代还有黄华渠、永惠渠,清代有桃园南渠、灌田渠、郭家园渠等,革命战争年代有新民渠、爱民渠、抗日渠等。但这些靠引山泉水的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林县人民与干旱斗争的伟大实践,锻造了他们敢于斗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造就了他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品质。

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林县人民培养造就的革命精神是红旗渠精神形成前的酝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形成的那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勇于献身的光荣革命传统在酝酿着红旗渠精神。林县是民主革命时期连接平汉路东的交通要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有太行第四游击支队、八路军129师、八路军115师344旅等6支武装进驻林县,创建革命根据地。1938年2月至1940年2月,八路军驻林县各部队通过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党支部,成立林县中心县委,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林县根据地经历了创建、巩固、发展的阶段,成为解放豫北的可靠后方。林县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和在这里工作的党政军干部鱼水相依,开辟了北路、中路、南路地下交通线,护送和保护了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等一大批干部。为了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林县人民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筹集物资,支援前线。林县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从抗日战争爆发到解放战争结束,林县人民参加八路军或人民解放军达27460人,曾多次出现母送子、妻送夫、父子相伴参军的情形。

四、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豪情壮志与具体实践,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客观现实基础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豪情壮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苦战9年,终于在1969年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据统计,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共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米,建成总干渠长70.6公里,灌区渠道总长4013.6公里,中小型水库和塘堰396座,库容6000余立方米,形成引、蓄、提、灌、排、电相结合的大型水利工程,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如果把这些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把哈尔滨和广州连接起来。

1960年红旗渠工程建设之初,正值国家经济暂时困难时期,林县人民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立足本地条件,依靠群众的力量,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集,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建材自己制,没有技术自己学,一切本着克勤克俭的原则,力争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据统计,在红旗渠修建总投资中,国家投资占18.68%,其余81.32%的投资全部是县、公社、生产大队三级自筹和群众劳务积累。

五、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是红旗渠精神得以形成、发展的根本保证

几十年来,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红旗渠精神的与时俱进,谱写了辉煌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四部曲,使林州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小县,发展成为现在的初步繁荣富裕的新林州。

20世纪60年代,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林县又连年遭受大旱。在这样的形势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筑就了红旗渠这样一个真实的人间奇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超的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在改革开放时期,在中共林县县委领导下,林县人民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和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相结合,自力更生,顽强拼搏,艰苦创业,谱写了发展外出建筑业和发展乡镇企业的新篇章,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逐步实现了农业工业化;进入21世纪,中共林州市委通过调查研究,把红旗渠红色旅游和太行山峡谷的秀美风光结合起来,发展旅游业,走出了一条新路。

红旗渠精神的形成、丰富与发展是林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执政能力在建设、改革时期的时代体现与生动展示。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红旗渠志[M].三联书店,1995.

[2]刘乃和.中原文化与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叶春涛.红旗渠精神与中原崛起[J].学习论坛,2006(5):59.

[4]靳绥东.弘扬红旗渠精神 永葆党的先进性[J].中国集体经济,2009(1).

[5]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红旗渠精神”课题组.红旗渠精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红旗文稿,2003(11).

猜你喜欢
与时俱进文化底蕴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古琴——最具东方哲学气质和文化底蕴的音乐
黑龙江民俗文化与边境城市宣传设计
电视台新闻播音创作空间的拓展探讨
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美术研究
文化底蕴·题型多样·素养提升——2014年高考论述类文本命题评价
通过诗歌阅读提升初中生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