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时代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3-04-29 01:57韩美群
江汉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精神

摘要:时代问题是指隐含在历史表象后面规定其变化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它所反映的实际上就是时代的本质。在当代中国,决定和制约着改革和建设发展的时代问题就是邓小平所揭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它既是贯穿改革全过程的一条主线,也是渗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主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使命就是紧紧把握当今中国的时代问题。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研讨式方法,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体姿态投入到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

关键词:时代问题;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解放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9-0065-0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切入历史的深处,紧紧把捉当今中国的时代问题。在思想理论上与时代同行,与人民群众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同步。唯有如此,理论才能唤起人民大众的热情,才能契合人民大众的心理,也才能以问题为线索发挥理论的引领和启迪作用。

一、时代问题的提出及其本质特征

问题是理论研究的起点。当今的中国问题或中国的时代问题是什么?对此。理论界进行过较为热烈的讨论,其观点不尽一致。例如,有的学者赞同罗素和梁漱溟先生的观点,把中国问题归结为文化问题。有的把中国问题界定为“困扰当今中国人生活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或“主要是指长期制约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人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关键因素”。还有的把中国问题定义为“产生于现实而又进入并表现在思想理论上的。是现实的又是理论的问题;或者说,中国问题就是相对于特定的观念和理论设定而存在的问题”,等等。这些讨论主要涉及的是“中国的问题”,但是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当今中国的时代问题是有帮助的。

严格地说,中国问题和中国的时代问题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中国问题是一个总概念,它既包括社会学意义的社会问题,也包括哲学意义上的时代问题。中国的时代问题是一个分概念,它包含在中国问题当中。所以,探讨中国问题不能不触及到时代问题。时代问题是中国问题的深入和深化,是中国问题的本质和本性。是中国问题高度集中的表现和表征。所谓当今中国的时代问题,是指深藏于历史表象后面的,决定和支配着当今中国改革和建设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从本质上规定和制约着各种各样具体问题的深层性问题。是从全局上把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问题统领和贯穿起来的总体性问题。因而,时代问题既不是散布于各个领域的具体的特殊的问题,也不是飘浮于社会表层的各式感性的杂多,而是隐含于这些具体问题和感性存在之中而又主宰和主导着它们的内在本质。

就一个民族的特定发展阶段来看,它总是同时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和矛盾。而一个时代的根本性问题则是存在于众多问题之中的一个总的矛盾,这个总的矛盾一方面渗透在其他众多的问题之中并规约其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这些众多的问题表现出来并为自己的存在开辟道路。因此,一个历史时代的根本问题实质上就是这个时代的时代本质。亦即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黑格尔曾指出:“每一个阶段都和任何其他阶段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则。在历史当中,这种原则便是‘精神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便是在这种特性的限度内,具体地体现出来,表示它的意识和意志的每一方面——它整个的现实。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体、民族的伦理、民族的立法、民族的风俗、甚至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机械的技术,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这些特殊的特质要从那个共同的特质——即一个民族特殊的原则来了解,就像反过来要从历史上记载的事实细节来找出那种特殊性共同的东西一样。”在这里,黑格尔虽然运用了唯心主义的神秘思辨,但是,他却向我们阐明了如何把握一个时代的内在本质和根本问题的正确方法。

一般认为,一个时代的内在本质规律存在于人们改造社会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之中,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种观点是不完全准确的。人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存在物,其一切历史活动都是在一定思想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包括动物在内的)自然物的不同点。由于人的这种“类特性”,人类历史的本质规律首先就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并通过这种思想意识在物质活动中表现出来。在一定的意义上,一切物质活动不过是人的思想意识的实现,对人来说,思想意识是比感性物质活动更为本质的东西。然而,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又不是完全自由、自觉和自主的,因为人们并不知道无数个体活动的总和最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同时,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所接受的主导思想价值观念在社会中似乎成为了一种客观的力量,一种“集体无意识”,它顽强地占据着人们的头脑,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历史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深入到人们的心灵之中,在无数个体分散的凌乱的主观思想中揭示出那一以贯之地发挥主体作用的客观的“思想原则”,并且把这种内隐的处在自发状态的“集体无意识”转化为外显的自觉的能被人们的主观思维所把握的“概念”或“观念”。因此,捕捉一个历史时代的时代问题,不仅应当到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即“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而且还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去寻找。这种寻找的结果也不可能发现一个现成的感性的存在,似乎这就是时代的本质或时代的问题,而是用哲学特有的方式即概念的方式去把握那贯穿于“表面看起来是如何地具有多样性和偶然性”以及“互相矛盾”的历史事项中的“精神原则”或“民族精神”。

二、当今中国的时代问题及其理论反映

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进入到一个历史的新时代,为这一新时代的到来而开辟了历史道路的时代问题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要着重考察和探讨的问题。

历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个新的时代问题总是与旧的时代问题相连接,并且是在扬弃旧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改革开放之前,“本本至上”的原则占据着人们的头脑。人们真诚地相信,只要我们按本本上已经规定的原则办,我们就能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一切,所有人类最美好的愿景都会很快实现。“本本”作为绝对真理的化身是神圣的不可置疑的,因此,如果说我们在实践中遇到了挫折的话,那么有错的决不是“本本”,而是我们的行为。但是,当我们置身于思想的天空而经济生活却被推到崩溃的边缘时,当我们所依赖的“本本”一再与现实生活发生严重的抵牾时,当饥饿的身体无法用“本本”上的词句来填饱时,“本本至上”的原则开始发生动摇。于是,一个新的“思想原则”在痛苦、彷徨、苦闷、困惑和质疑中悄然生长。终于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的质变中脱颖而出。

改革开放是新时代的标志。在历史的内部推动着它前进的是立足于新的生活实践基础上的新时代原则,而蕴涵在这个新的时代原则中的新的时代问题就是对“本本”的一种反思和质疑。然而,在改革之初,大多数人的思想由于传统思维固有的惯性仍然被束缚在旧的原则之中而不自知,他们急欲摆脱以往的贫困而热切向往新的生活,可是他们的思想却停留在旧的时代。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改革开放的脚步终究会停顿下来。因此,发动思想解放,通过思想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的变革来克服旧的“本本至上”的原则,提出新的时代问题,提明新的时代精神,让广大的人民由自发自在的历史客体转变成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主体,让潜在的时代问题和时代精神得以彰显并成为时代的足音,就成为时代的急需。

邓小平是新时代的引领者。他以超乎寻常的犀利眼光和理论胆略最先洞悉和把捉住了时代精神和时代问题。早在1980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的谈话中就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后来,邓小平又先后四次在不同场合提出这个问题。在谈到经济体制改革时,他强调我们搞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在反思社会主义的本质时,他坦承,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时,他强调指出,总结过去“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

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蕴涵在新的时代精神中的时代问题。无疑,当我们对以往不可质疑的东西进行质疑时,当我们的头脑开始运用自己的思维提问时,说明一个新的“思想原则”亦即新的“时代精神”已经冲破旧的原则和旧的精神的冻土在新的时代的大地上萌生。如果说旧的“思想原则”是非理性的“本本至上”的原则的话,是把历史主体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思维让渡给一个外在的“他者”从而使自身变为历史客体的话,那么,新的时代原则则是要把思想、思维、理性重新还给人,把人由消极的历史客体转变为能动的历史主体。因而,新的“思想原则”或“时代精神”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批判性的反思的原则或反思的精神。它贯穿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全过程,成为这个新时代的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是隐含在历史的深层并推动着历史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十多年来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伟大改革和历史巨变充分证明,无论是改革的发起还是其向前的每一步推进,都无不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进行思想解放的产物。改革决不仅仅是一种体制的转轨、社会的转型和重心的转移,而首先是一场思想观念的变革。试想,假如没有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那么就不能破除“两个凡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就不可能顺利开启;假如没有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那么就不能破解关于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得以建立:假如没有1997年江泽民15大政治报告提出的新观念,那么就不可能在所有制层面突破传统的禁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可能获得进一步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解放的伟大成果和改革实践的理论结晶,各自从不同方面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的根本问题,因而成为改革的理论旗帜,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问题的内在结合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是多样的,我们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多样化的路径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但是,所有路径中最根本的路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问题相结合,在分析和解答时代问题中帮助人民群众领悟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活的精神。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和路径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用以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活动。欲达此目的,首先就必须让理论聚焦时代问题并集中地反映时代问题,使之成为时代问题的代理人和代言者。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不是取决于形式,而是其本质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欲要说服人民大众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其理论本身必须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而这种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源泉就是理论的深刻性和彻底性。对于一个时代的先进理论来说,这种深刻性和彻底性就表现在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即抓住时代的本质亦即时代的根本问题。离开时代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其时代的灵魂,就脱离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生命力就在于能够及时发现和把捉时代问题,并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随着实践的发展特别是时代问题的转变,马克思主义也必须赋予其时代新的内涵,并转换自身的主题和主线。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相比,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不是一个既定的现成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融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活的开放的体系。在历史领域,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时代问题、时代主题或时代精神的变化,所以,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实践的内在结合也主要表现为与时代问题、时代主题或时代精神的结合,只有实行了这样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扎根于时代的实践之中,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

发现时代问题、提出时代问题、分析时代问题、阐明时代问题、解决时代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在实践中进行艰难探索的过程。由于时代问题隐藏于历史表象之中,构成时代的本质和灵魂。因而对其探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种活动并不是像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理论宣讲和传播,它同时就是一种以理论形式进行历史创造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理论家与人民群众通过时代问题这个中介而有机地融为一体。

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教育和宣传必须采用问题研讨式的方法。大众化最终要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的方式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以便发挥其“化大众”的效果。在这方面,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已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案例教育的方法、社会实践的方法、对话式的方法、答疑式的方法、讨论式的方法、幻灯直观的方法、文艺宣传的方法等等,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最为有效的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研讨式方法。这种方法的最显著特点是选取人民群众最关心、理论研究中最热门、改革实践中最关键的问题,采用研讨式的方法,平等地与群众一起进行讨论。这种方法克服了抽象说教和单向灌输的弊端,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通过对问题研讨而处于一个双向互动的平台上。在这个平台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经常地互换位置,他们为同样的问题所吸引所感召,并为寻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思考而求索。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讨式方法所给予人们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结论。同时,它所研讨的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现实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发生在群众身边,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也就最能引起群众的共鸣。

诚然,理论不仅仅只是提出问题,还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程度有深有浅、有高有低,如果能够从一些具体问题着手,并通过这些具体问题追溯其深层根源,以至直达时代问题和时代精神的历史底蕴,那么,我们就能从本源上说明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时代本质上揭示问题的发展趋势,从而找到合乎本质规律的解决办法。对问题的这种分析和解决,既是一个十分现实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深刻的理论问题,在这里,理论与实践在本质上已经融为一体。无疑,这样的理论宣传必然会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喜爱。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期和攻坚期,时代的根本问题并未改变,改革大业任重而道远。欲继续推进改革的深化,就必须紧紧抓住时代的根本问题,通过思想解放促进体制的改革,再通过体制的改革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理论的教育和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从而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体姿态投入到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

作者简介:韩美群,女,1975年生,湖北荆门人,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3。

(责任编辑 胡静)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精神
试论毛泽东在通道转兵会议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激励弘扬时代精神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