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秀瑜 胡德坤
摘要:二战为美国海权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新的空间。参战前,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美国为直接卷入战争做了相关海权战略准备。参战后,坚持“欧洲第一”的“猎犬计划”战略,美国与德、日成功开展海权争夺战。二战结束时,美国从海权强国成功转变为世界海权霸主。美国海权霸主地位确立的过程,也是当时美、日两大海权强国激烈较量的过程。对于中日钓鱼岛争端,有关国家应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关键词:二战;美国;海权战略;海权霸主;日本;钓鱼岛争端
中图分类号:K71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9-0140-05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面对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战争浩劫,美国有关方面不得不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参战前,通过建立西半球中立区、出台“猎犬计划”战略、开展大西洋护航等措施,美国为参战做了相关准备;参战后,坚持“欧洲第一”的“猎犬计划”战略,美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分别与德、日同时展开激烈的海权争夺战,并取得最终胜利。通过二战期间海权战略的成功实施,美国实现了从海权强国向世界海权霸主的转变。
一、参战前美国海权战略的积极应对
(一)建立西半球中立区,维护西半球的暂时稳定。面对日趋紧张的局势,1939年7月底。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威廉·雷希表示,海军部应该采取积极进攻战略,其要求政府放手发展海上力量。他说:“一旦不能继续维持和平,美国舰队要在任何可能发生战事的地方打败敌人。”由于担心德国在欧洲取胜后,会将矛头指向西半球。9月5日,美国宣布将在西半球建立中立区,规定交战国双方的舰队都不能进入。罗斯福总统随后宣布美国海军进行西半球中立地带的防御巡逻,并将刚组建的大西洋舰队命名为“中立巡逻队”。
为了在未来可能的太平洋战争中取得主动。又充分保证西半球中立区的海军力量,美国国会同意增建战舰。1940年6月,国会通过了“两洋海军法案”,授权海军部建造1万架飞机用于新航母,48艘硬式飞艇用于“中立巡逻队”的反潜艇。随着形势的发展,美国不断扩大中立区。1941年春,德国宣布将战区扩大到冰岛和格陵兰岛。4月20日,罗斯福宣布扩大西半球中立区,其包括大西洋彼岸的亚述尔岛、格陵兰岛和冰岛。7月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冰岛登陆,随后建立海军航空基地,并组建了丹麦海峡巡逻队。
(二)出台“猎犬计划”战略,开展大西洋护航。1940年6月,法国败降。美国民众哗然,这是加强海军建设的大好时机。6月14日,海军部提交了一份庞大的战舰建造计划,主张美国打造两大舰队,分别部署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随后,国会高票通过了“两洋海军法案”。海军部预测德国可能在8月入侵大不列颠岛。11月,新任海军作战部长哈罗德·斯塔克撰文称:如果英国战败。大英帝国解体,世界主要贸易航道将被控制,美国将无法进行全面战备;同时,整个西半球就暴露于轴心国魔爪下,美国将没有基地和德国在欧洲作战,处境会相当危险。斯塔克明确阐述了“欧洲第一”的战略思想,意在说服决策者加强与英国的合作。在大西洋保持强大攻势,而在太平洋进行相对保守的防御。该文后来被称作“猎犬计划”(Plan Dog),很快得到罗斯福和军方的认同。
12月17日,罗斯福发表讲话,提出美国可以借出军火。不久,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据此,美国共向英国等几十个反法西斯国家提供了500多亿美元物资。这是美国走向参战的重要一步。为保证法案的顺利实施,必须开展有效的跨大西洋护航。1941年1月,英国欣然接受“猎犬计划”战略,并表示迫切需要美国给予护航帮助。2月1日,罗斯福任命欧内斯特·J·金为新大西洋舰队总司令,开始组织跨大西洋护航。
(三)实施“西半球共同防御计划”,完善大西洋护航体系。1941年5月21日,德国潜艇U-69在南大西洋击沉了美国商船“罗宾·穆尔”号,此后美国进一步加强护航体系。7月9日,罗斯福批准了海军部起草的“西半球共同防御计划”,正式下令海军保护从美国到冰岛的跨大西洋航道,并将英国、加拿大的商船纳入护航体系。8月,美、英大西洋峰会召开。与此同时,美英两国军事首脑举行会晤,就美英护航体系的合并重组达成共识:从9月开始英国海军护航队从大西洋西部撤出,交由美国大西洋舰队统一指挥护航:大西洋舰队对所有加拿大海域以西的大西洋护航负责;因美国暂时中立,所有商船将悬挂至少一面美国或冰岛国旗。
会后,美国进一步加强大西洋舰队,护航舰队已经包括3艘航母、5艘战列舰和50艘驱逐舰。9月16日,英美混合护航舰队开始第一次护航。同时,加拿大也将护航指挥权交给了美国。1941年最后几个月中,护航舰队和德国潜艇连续发生多次交火。10月初,罗斯福向国会提议修改《中立法案》,允许商船全副武装和进入欧洲战区。经过激烈辩论后,国会最终高票通过了修改提案。美国向参战又迈进了一大步。
(四)被逼对日战略物资禁运,太平洋防御政策最终失败。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退缩防御政策以及1941年4月签署的苏日《中立条约》,使日本对亚洲的侵略更加肆无忌惮。7月24日,日本法属印度支那驻军已达3万,联合舰队也驶入金兰湾和越南岘港。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尽受日本掌控。尽管如此,坚持“欧洲第一”战略的海军部仍希望美不要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以免刺激日本对美宣战。26日,罗斯福顶住压力,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全部资产,并对日实行石油、钢铁和其他战略物资的禁运。
对此,日本铤而走险地选择了对美开战。9月6日,日本战争委员会通过了东条英机的战略计划。据此,日本宣战后立即派出联合舰队袭击并打败美国的亚洲分舰队和太平洋舰队,随后入侵菲律宾、英属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群岛,并在中国展开新一轮行动。11月,日本御前会议正式决定出兵太平洋。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太平洋防御政策宣告失败,并最终卷入二战。
上述海权战略的实施,使美国在尚未卷入大战的情况下对时局做出了较为积极的应对,为备战赢得了的宝贵时间。
二、参战后美国海权战略的全面实施
参战后,美国改变了前期的太平洋防御政策,与德、日展开了激烈的海权争夺战。
一方面,在大西洋战场与德国进行潜艇战和两栖登陆战。
1942年1月到6月,美国遭遇了其历史上最大的“海洋屠杀”,将近234万吨船只在西半球被德国潜艇击沉:同盟国被潜艇击沉的船只总量达280万吨。有历史学家曾将这和珍珠港袭击的损失相提并论。德国的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1943年5月。7月,由于已拥有足够护航的驱逐舰,美国立即组成护航航母方队专门猎杀大西洋德国潜艇。到1944年4月,德国在大西洋的潜艇只剩50艘。二战中美国北大西洋的护航舰船有8233艘,共为47997艘商船进行过护航。另外在中、南大西洋到地中海的航线上,美国一共组织了24个护航方队,成功护送53.6134万部队前往欧洲战场。且没有1艘部队运输船或者游轮遭受损失。
美国之所以取得大西洋潜艇战的胜利,从美国方面看:第一,海军部庞大舰船建造计划的开展,很快弥补了初期护航舰船的不足和潜艇战中的损失。第二,海军部调整战略思维,将反潜目标定位于避免被潜艇攻击,而不以击毁潜艇为目标。第三,陆军后来同意派出大量战斗机帮助护航,而此前这一申请一直被拒绝。从德国方面看,这与希特勒轻视海权建设直接相关。希特勒信奉的是“生存空间论”,他将主要目标定位在欧亚大陆,认为只要控制了欧亚大陆就足以打败英美的海权联合,而征服欧亚大陆并不需要强大的海军。
反潜战的胜利为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扫清了较为安全的海洋之路,这是大战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自“猎犬计划”实施以来,美国始终坚持“大西洋战场第一。兼顾太平洋战场”的原则,希望在大西洋战场开辟一个主要战线,全力取得主要战场的胜利,然后再转战其他战场。为此,美国海军先后进行了北非登陆作战、西西里登陆和诺曼底登陆战。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战打响。这次战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近300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诺曼底。战役持续了2个多月,最终,盟军92.9万兵力、58.6万吨物资和17.7万辆坦克成功登陆,并解放巴黎,诺曼底战役结束。诺曼底成功登陆,宣告了盟军在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使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有利于迫使其无条件投降,以便美军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作战,由此加速了二战的结束。
另一方面,在太平洋战场与日本展开潜艇战和岛屿争夺战。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面对太平洋的被动局势,美国立即对资源短缺的日本全面开展潜艇战。日本殖民地面积大而分散。大量岛屿需要建立防御工事,很难仿效英美组织有效护航。因此,缺乏护航的日本商船极易受到潜艇攻击。美国开战之时只有70艘潜艇,其中一半是一战时期的老式潜艇。但关键时刻,海军部显示出强大的备战能力。1942年春,228艘新型“加托”级、“巴劳尔”级、“丁鲷”级潜艇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批潜艇都装备有雷达系统,后来又安装了平面位置显示器,攻击力大增。美国太平洋潜艇战取得了巨大成绩。大战期间美国击毁日本共477.9万吨的1113艘商船,以及1艘超级航母和4艘护卫航母在内的201艘战舰。另外,商船队被击沉也导致了至少6.9万日本船员伤亡。这些损失都是日本在短期内无法弥补的。
尽管在太平洋的潜艇战卓有成效,但美国伺机进行一场决定性海战,以扭转在太平洋的被动局面。1942年3月,欧内斯特·J·金建议在太平洋南部实行主动有限进攻战略,认为这将可能缓解太平洋其他地区的压力。为此,珊瑚岛海战和中途岛大战打响。珊瑚岛海战从5月4日开始,持续到5月8日。它使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第一次受挫,日军的武力扩张遭到遏制。中途岛大战于6月4日凌晨打响,到5日下午结束。日本海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败,一共损失了4艘航母、1艘重型巡洋舰、253架飞机,从此舰队基本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太平洋战争的主导权转到美国手中。
1942年8月7日,美军开始局部反攻。到1944年2月,美国海军完全掌握了太平洋的制空权和制海权。3月,美国最终决定太平洋战争实行双重推进的全面反攻战略:麦克阿瑟从东南亚包抄,尼米兹控制中太平洋并向日本岛屿防御链和本土推进。1945年3月18日,冲绳战役打响。冲绳岛在日本本土防御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日本的国门。冲绳战役是美日两军在太平洋岛屿作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损失最重的也是最后一次战役。6月22日,美军攻占冲绳岛,由此打开了日本的门户,为登陆日本本土作战创造了条件。到8月中旬前。美国海军已经集结了超过90%的潜艇、1137艘战舰、14847架飞机、2783艘大型登陆舰、数以万计的小型登陆艇在太平洋。为了降低伤亡并尽快结束战争,美国最终于8月6日和9日分别向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一颗原子弹。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
由此可见,参战后美国海权战略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全面实施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成功开辟了盟军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的失败;同时,也彻底摧毁了日本的海权力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
三、大战结束后世界海权霸主的诞生
二战期间美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其海权战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海军领导机关得到国会、总统和公众的大力支持,拥有合理、高效的运作机制。大战期间美国海军部表现积极,作用突出。美国总统和作战统帅甚至习惯将之称为“我们”,将陆军部称为“他们”。参战后,海军部军事作战指挥的重要性凸显。罗斯福几天后就重新设立了美国舰队总司令的职位,并挑选原大西洋舰队司令金担任。舰队总司令直接向总统负责。1942年3月后,舰队总司令同时担任海军作战部长。金统揽了海军部军事大权,成为“美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海军官员。”权力的增大,使海军作战部长能够在必要时决断如何使用部队等重大问题。文职部长和武职作战统帅的合理分权是美国海军部高效运作的重要原因。有专家曾这样评价:“没有人能够重新建构一个这样合理的海军部。”
第二,美国拥有最为雄厚的经济力量,为海权战略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战时,美国煤、原油、钢铁、炮弹的产量分别是日本的11倍、222倍、13倍和40倍。长期消耗战给日本带来了毁灭性后果。太平洋战争第一年双方损失都很大,美国丧失了约40%的主力舰,日本丧失了约30%。美国大规模的舰船建造项目很快弥补了损失,并建造了更多的战舰。但日本连丧失的部分都无力弥补。1943年日本建造了3艘航母,而美国却建造了22艘。同年日本的飞机产量也只有美国的20%。日本由于资源短缺,极度依赖外来战略物资。因此,商船被击沉就意味着这些战略物资的丧失。罗斯福曾说:“日本输掉太平洋战争的时间是它的商船队的损失大于其所能替代的能力的时候。”依此推断,这个时间应该是1944年春,从新加坡到日本的航线被切断的时候。从那以后,“日本帝国及其战争机器走向土崩瓦解。”
第三,审时度势的战略、战术的有效运用,成为美国海权战略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大战爆发后,虽尚未参战,但美国海权战略家审时度势地提出“两洋海军法案”、“猎犬计划”战略、开展大西洋护航等战略,使美国在表面中立的同时能够对时局加以有效应对。参战后,在坚持“欧洲第一”的“猎犬计划”战略的前提下,美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个战场与德日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海权争夺战,并取得了最终胜利。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海军作战的要求是海面、海底、空中、海岛和海岸的全方位作战。为了完成这些作战任务,海军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陆战部队和空中部队。1934年,海军部获得国会拨款在弗吉尼亚州匡提科建立海军陆战队战斗指挥试验基地。战时,指挥基地将海军陆战队训练按功能分为6个部分:指挥系统、炮火系统、航空支持系统、舰对岸指挥系统、滩头防御系统和后勤系统。海军陆战队最终成为两栖作战的主力军。
第四,用先进科技武装的强大现代化海军,是美国海权战略成功实施的坚强力量支撑。1940年6月“两洋海军法案”支持下的“埃塞克斯”级快速型航母,于1943年底建成并投入舰队作战。该航母消除了之前飞机依靠陆地的限制,改变了大洋中部岛屿作战必须以另外岛屿作为基地的弊端,对决定性海战具有无可比拟的战略价值。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后,美国海军航空舰载机进行了重大革新,作战性能大幅提升。F6F“泼妇”式战机是美国海军最新装备的性能卓越的舰载机,比日本的“零”式战机更优越。这种战机1942年开始装备部队,配有6挺12.7毫米机枪,虽然在灵活性方面不如“零”式,但在飞行速度、升高和俯冲方面却更优越。其飞行速度可达600公里每小时,航程可达2400公里;相比之下,“零”式的飞行速度只有500公里每小时,最大航程只有1800公里。
二战期间美国海权战略的成功实施,使美同从战前的海权强国进而崛起为战后世界海权霸主。参加一战使美国从海权大国成长为海权强国。一战结束时美国已成为世界头等海权强国,拥有与英国并驾齐驱的海权力量并不断发展。二战的爆发和美国的参战,则促成了美国海权的再度膨胀和世界海权格局的再次重组。二战导致了日本和英国两个海权强国的没落。一战结束后,日本成为仅次于美、英的海权强国,海权力量不断增强。但因二战中战败,日本海权力量崩溃。英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权国家,却在二战中输给了海权相对较弱的德国和日本。大战结束时,英国海军在将领、飞行员、战舰等各方面都和美国拉开了巨大差距。1940年7月1日美国海军部在役官兵为20.3127万,拥有1099艘舰船。到1945年8月31日,在役官兵达340.8455万,舰船数量达68936艘,主力舰1 166艘。5年内,美国海军人数增长了20倍,舰船数量增长60倍,舰队总吨位数增长6倍,海军飞行器增长24倍。大战结束时的美国海军已所向无敌,完全具备了在全球任何地点采取主动攻势的能力,“可以去地球上任何想去的海洋任意航行”。美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海权霸主。
四、美国海权霸主地位确立引发的思考
二战为美国海权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空间。得益于大战期间海权战略的成功实施,美国从战前世界海权强国之一成功转变为战后世界海权霸主。二战期间美国海权霸主地位确立的过程,也是当时美、日两大海权强国激烈较量的过程。1853年美国舰队叩关、日本被迫开国时,日本海上力量赢弱,不堪一击。明治维新后,日本海上力量迅速发展。其后经过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一战时期日本已迈入世界海权强国行列。日本海权力量膨胀之路,也是日本海权扩张和对外侵略之路。随着日本走上法西斯战争之路,其海权扩张也迅速达至顶峰,并最终与美国交锋二战太平洋战场。太平洋战场的失败,彻底摧毁了日本海权力量,日本法西斯最终失败成为必然。
战败后,日本本应汲取历史教训,深刻反省侵略罪行。然而,日本非但不认真反省,反而敢于公然践踏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确立的战后国际秩序。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日本“购岛”闹剧不仅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而且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更是对二战确立的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
作为二战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国和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的主导国,美国曾深受日本海权扩张和法西斯侵略之苦,战后本应同国际社会一道对日本进行彻底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造,以维护战后世界持久和平。但出于一己私利和全球冷战战略的需要。作为日本的单独占领国,美国战后对日本的改造很不彻底并很快转向扶植日本,这为战后日本政治右倾化埋下了祸根。同时,美国并没有认真吸取日本海权扩张给美国的深刻教训,将钓鱼岛的行政权私相授受给日本。1971年6月17日,美日签署了《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协定》,将琉球诸岛和钓鱼岛的“施政权”“归还”日本。美日私相授受钓鱼岛直接导致了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
近年来。美国在美日同盟框架下高调介入钓鱼岛争端,甚至公然将钓鱼岛纳入《美日安保条约》适用范围,以牵制中国海上力量发展。这是美国对日本的纵容,也是对自己参与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的直接否定,给当前和今后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带来了巨大隐患。以史为鉴,面对当前日本政治急速右倾化、极力推翻二战确立的战后国际秩序的严峻形势,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应高度警惕、积极作为,竭力维护来之不易的战后世界整体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