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语用意识应当在安身立命

2013-04-29 00:44孙华俊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客观存在意识培训

孙华俊

一、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新一轮课改以来,一线的教师们是幸福的,各级各类的培训层出不穷:有继续教育学习,有远程教育培训,有“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有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及种类繁多的大奖赛观摩……众多的培训学习,让人豁然开朗,耳目为之一新。与此同时,又常听教师们抱怨:以前,我还知道书该怎么教,现在一轮又一轮的培训倒把我弄糊涂了,内心深处是犹豫彷徨、无所适从,怎一个“愁”字了得?

新课改以来,全国历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笔者都参与了,现作一简要回顾:课改伊始,倡导的大多是革新,义无反顾,大刀阔斧地去“变革”甚至“颠覆”。诸如,1999年第三届的指导思想是重在“转变观念”;2002年第四届要求“体现先进的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三维整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新意识,倡导新理念;渐渐地,倡导的是“理性”、是“固本”,如2004年第五届“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2006年第六届“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至此,似乎有冷静的辨析思考,追求“正确”“统一”;2008年第七届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2010年第八届“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创新”是建立在“夯实基础”之上的,追求“实效”;2012年第九届,更具体、更细致、指向性更明确:“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夯实识字写字教学,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呈现学生学习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百家争鸣、痛定思痛后,小语课改终于“拨乱反正”、冷静回归了。

二、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曾几何时,语文界关乎学科定位吵得沸沸扬扬,不亦乐乎。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到底孰轻孰重?我以为母语毕竟是语言范畴,所谓“文以载道”,“道”只是蕴含其中而已。语言其自身的特点客观存在,规律也客观存在,它们也不可能因外界“熙熙攘攘”的认知变化,而改变自身的发展轨迹。因此,作为学习者,我们只能越来越近地靠近她、审视她、揣摩她、研究她,继而能适应之,发展之。

几番轮回,几经博弈,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指向语用的学科特点。语用意识是指言语交际实践、语用能力客观存在于人脑中的反映。通俗地讲,语用意识,即语言运用的潜在意识。语用意识是抽象的、间接的,但对言语交际实践有能动作用,主要是指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自觉的认识。

追本溯源,孔子设四科,其一就是“言语科”。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不言,谁知其志”?强调语言的学习重在“言”。“言”,即表达,是终极目标。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强调学以致用:“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意谓学习本身有广泛的内涵,应具备“闻”“见”“知”“行”四要,只有学以致用和付诸实践,才能达到“语用”的目的。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劝学诗》中云: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此处,“行”当然有语言运用和身体力行双重内涵。

叶圣陶早在“五四”时期就提出语文能力要全面训练。1924年,他针对当时“教师只是教书讲书,学生只是背书听书,无发言之余地”之流弊,发表了《说话训练》一文,强调指出,“训练儿童说话实在是一个总枢纽”“儿童时期如不经说话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可贵的锁钥”,而且提出了一整套说话训练的方法,继而提出“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并重原则。

当代,于永正老师用五十年的教学积淀和思考,提炼成六个字:“学语言、用语言。”于老师的课堂,轻松灵动,善于巧妙开发课文语用资源,用课文教语文,教儿童的语文,用先学后教、平等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实现“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的语用目标,真可谓指引当下语文教学发展方向的典范课堂。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城关小学)

猜你喜欢
客观存在意识培训
界限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音乐作品中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表现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自然法是客观存在还是价值追求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