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庵印泥八十年

2013-04-29 00:44陈丽萍
中华手工 2013年9期
关键词:传习所印泥朱砂

陈丽萍

2013年6月13日,来自上海的鲁庵印泥在北京宣布“复出”,不少媒体纷纷惊呼,这一“复出”引起海内外书画篆刻界的广泛关注,又宣称,它已经消失了半个世纪。

事实上,鲁庵印泥一直都在,只是它一直很小众,小众到一年只产二三十缸,只提供给书画巨擘使用,从不在市面上销售,才会在创始人去世后被误以为“消失”。难以相信,它就这样靠着过硬的品质,走过了八十年。

鲁庵玩印泥

说及鲁庵印泥,必然提到其创始人张鲁庵先生。

张鲁庵,1901年出身于药商世家,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作为张同泰药房的第五代老板,他善于经商,又醉心于印学事业,27岁就师从赵叔孺,学习篆刻,并早早加入了西泠印社。

做印泥的起因,是篆刻所需,市面上找不到合心意的印泥,他觉得制药和制作印泥有相通之处,于是想到自己创制印泥。当时最有名的是八宝印泥,价格昂贵,且配方保密,世人望文生义,纷纷传言它是用珍珠、玛瑙、琥珀、珊瑚、红宝石、金箔、银箔、朱砂这“八宝”制成,因此钤拓之后特别明亮,而且有凸起感。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八宝印泥和鲁庵印泥的创始人都是开药房的。不过,八宝印泥是无意发现的巧合,鲁庵印泥却是主动追寻的结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张鲁庵巨资进口了一批科学仪器和设备,决心通过科学手段研究印泥制作。自古以来,好的印泥,都是奢侈品。当时八宝印泥售价几十银元,已有“一两印泥一两金”的说法,“小开”张鲁庵不计成本,买了24两来做研究。分析发现它的朱砂细微到可以打穿滤纸,就高价请工人打磨朱砂,作为研究印泥的第一道主料。为求质量,他专门请人在乡下种植十亩地艾草,并试用各种油,最好笑的一次,是他某日突发奇想:既然飞机能在天上飞,那么它的润滑油应该很好,四处托人找来试验,结果失败。他还聘请复旦大学化学、物理专家陈灵生、余雪扬教授,把史书里记载的印泥制作方法逐一进行分析研究,纠正了许多以讹传讹的东西。就八宝印泥来说,他发现其中并无琥珀、玛瑙等成分,八宝之说,应该是宣传手法或传言。

从1930年到1948年,他进行了数百次一丝不苟的试验,研究朱砂、蓖麻油、艾绒三种制作印泥的主要原料的质量标准和最佳搭配比例,及有关辅料的合理添加、制作过程中的加工要求等,遴选了其中53次比较成功的配方和加工方法,最后制成三大类印泥:朱砂印泥、朱磦印泥、和合印泥。这些印泥都通过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制作,工艺流程严密,有特定配方和制作工艺——这在印泥制作史上前所未有。印泥研制过程,花费高达两万银元,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十八年,为一件事。这份执著,当真叫人敬佩。不过,张鲁庵并没有将它投放到市场,只赠送给身边的好友,因为做印泥的目的是为了造福艺林。尽管小众,但它“印色鲜艳雅丽、质薄匀净,细腻而粘稠度高,热天不烂、寒天不硬、永不褪色”,迅速在书画篆刻圈风行,跻身名印泥行列。

所有印泥中,49号配方所产的最受张大千、吴湖帆等名家欢迎。篆刻大家陈巨来更是夸奖“用此印泥,即便连钤细元朱文印十方,引文不走样,这在别的印泥是做不到的。”因是张鲁庵制作,众人称其为鲁庵印泥。此后十余年,张鲁庵一直都在调制印泥赠与好友,创下鲁庵印泥“只送不卖”的传统。生命有涯艺无涯,1962年,张鲁庵走完了人生之路,鲁庵印泥却成了永恒。

骥良传后人

2012年7月22日,在上海首届“非遗”精品拍卖会上,三缸鲁庵印泥以2万元、3万元、4.5万元的价格成交。这次拍卖使得鲁庵印泥一炮而红,无数人询问,鲁庵印泥在哪里可以买到。

这三缸印泥出自鲁庵印泥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符骥良之手。顾先生拍得其中一缸署年2008年的和合印泥,他听闻鲁庵印泥已久,知晓它的珍贵,计划收藏在家中,传给子孙。对于鲁庵印泥受到热捧,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张黎明说,“首先,鲁庵印泥从未面世,这是第一次。其次,可能与印泥的制作者符骥良先生去世有一定关系。”

在上海一栋老房子里,我们见到符骥良的儿子符海贤,他穿着一件条纹衬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一副无框眼镜,温和中带着一丝严肃,只有面对满屋瓶瓶罐罐,他的眼神才格外温柔。

符海贤是鲁庵印泥的第三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于这次拍卖,他说其实考虑过很久,也咨询了不少用鲁庵印泥的书画家,才决心拿出来拍卖的。“鲁庵印泥是好,但毕竟太小众,万一拍得不好,很难面对去世的父亲。”拿出来与观众见面,也是考虑让大家一起享受海派文化。

张鲁庵去世后,会制作鲁庵印泥的人寥寥无几。直到2006年,上海静安区申报“鲁庵印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把高式熊和符骥良给找出来,此时,两位老人都已经年过八十。严格来说,他们都不是张鲁庵的入室弟子,即便如符骥良,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1955年,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在上海成立,张鲁庵担任秘书长,符骥良任秘书助理。“本身我父亲精于书法、篆刻,担任鲁庵先生助理后,常跟他一起制作印泥。”符海贤说,“那时鲁庵先生体弱多病,无力自行制作印泥,有人来求,就由我父亲握杵代劳。”聆听探讨,不知不觉中尽得印泥制作之法,符骥良又善于钻研、敢于提问,张鲁庵去世前,打破传统,将鲁庵印泥制作配方尽数传授给符骥良。张鲁庵去世后,张大千、沙孟海等均向符骥良索求印泥,张大千更是称其为骥良印泥;高式熊还特意挥毫书写了《符制鲁庵印泥缘起》,将符骥良的印泥定名为“符制鲁庵印泥”。

“小时候父亲常差我去书画大师家送印泥。”谈及此,符海贤笑,“父亲一直遵循鲁庵先生的古法——只送不卖。但过一段时间,求印泥的书画大师都会回馈墨宝。”这种文化的交流在文革期间也不曾断过。“遵循鲁庵印泥的制作方法,也会按照书画家们的要求特别定制。

此后,符骥良一直致力于鲁庵印泥的制作与传承,1978年,为上海海墨画社成立制作20缸印泥;1986年,受邀在西泠印社讲课;1988年,担任上海旅游服务公司印泥技术高级顾问,制作过“和合牌”印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有了薪火相传的想法,此刻,自幼受印泥熏陶的符海贤才正式参与印泥制作。2008年,符骥良成为鲁庵印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已经82岁的他,只能参与一些讲课,组织一些书画家来讲述鲁庵印泥的使用心得,对于制作印泥,已全权交给符海贤。

“制作印泥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体力活。”为了找到最合适的原材料,符海贤到湖南矿山挑选朱砂,到漳州乡下收集艾绒,每年夏日,都要搬进搬出几十斤重的陈年蓖麻油出去晒制。“蓖麻油一定要自然氧化3~5年才可以用,晒油和葡萄酒一样讲究年份,年份越久,生产出来的印泥越珍贵。”

“不算精细化原材料,制作一缸印泥大概需要一周时间。”炎炎夏日,正是制作印泥的最佳时刻。符海贤现场展示印泥制作,他先将空调关掉,“制作印泥最好的温度是32℃~35℃,不能开空调。”他将研磨好的朱砂倒入瓷罐中,加入蓖麻油研磨,直至“麻油不浮,朱砂不沉”,再加入艾绒,搅拌均匀成软泥状。不过十余分钟,他头上已经渗出颗颗汗珠。“搅拌不能放太多,因为很粘,多了搅不动。”算上蓖麻油的自然氧化三五年、朱砂手工研磨300个小时、艾绒手工研磨两个夏天,一年下来,顶多也就制作二三十缸印泥。

尽管没有一味遵循“只送不卖”的传统,也会卖给非常熟悉的书画家,但由于原材料匮乏,手工制作数量有限,印泥还是供不应求。“钱谁不爱,但不能砸了招牌。”那外面的人想买该怎么办?符海贤笑,“可以去北京找沈鹏,只要他开口,我可以加班做两缸。”书法家沈鹏和符骥良是莫逆之交,找沈鹏就可能求到一缸鲁庵印泥,是符骥良留下的传统。

无市的传世

今年6月,在北京宣布复出的鲁庵印泥,是高式熊的徒弟李耘萍,从而引发业内人士的争议,李耘萍是潜泉印泥的传人,归于高式熊门下不过几个月,做出来的印泥是鲁庵印泥吗?同时,有人开始质疑,高式熊手上的49号秘方究竟是不是真的?

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一路15号,这里,是静安区文化局投资建设的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今年1月,高式熊在这里收李耘萍和高定珠为徒。

这栋近200平方米的屋内,一楼为展示演示区,专辟的10平方米演示区域,每周有一两次传承人制作技艺展示;二楼有一块培训区,开设专门课程,让有兴趣的人在此学习制作技艺。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小小的清代印泥瓷缸中,有一缸印泥竟是张鲁庵制作的。

“传习所可以说是印泥界的交流之地。”鲁庵印泥传习所志愿者陈标很骄傲,“我们常组织上海的中青年来参观,让他们了解鲁庵印泥这项国宝,也提供印泥界大师交流的平台,高老和符老师也经常来,可以说是鲁庵印泥爱好者集散地。”

陈标一点也没有夸张。从传习所成立之日起,这里就是一个中心。2012年6月,鲁庵印泥秘方捐赠暨传习所筹备启动仪式举行,高式熊捐赠了印泥秘方,张鲁庵之子张永敏捐赠了父亲制作印泥的部分工具。同年11月,符海贤将沈鹏手书“国宝鲁庵印泥”赠与传习所。今年1月,传习所正式挂牌,高式熊在传习所收徒。2012年7月、12月,今年3月,传习所多次举办鲁庵印泥专家鉴定会,著名书画篆刻家、收藏家等纷纷现场试用传习所鲁庵印泥传承人试制的鲁庵印泥。

关于李耘萍的争议,要先从高式熊捐赠的49号秘方说起。

高式熊是张鲁庵师父友人的儿子,两人相识于鲁庵印泥初制成时,因为共同的爱好和师父的搭桥,两人成了忘年交,张鲁庵制作印泥,就会带着高式熊一起做,经年累月下来,高式熊自然掌握了不少鲁庵印泥的制作技术。关于49号秘方,高式熊多次对外说:是张鲁庵口述,他手抄保存,秘方上记载了鲁庵印泥所需的配料及分量。并未说过,这是唯一保存下来的秘方。

事实上,53张配方,都保留在符海贤手上。“有了秘方,要制作印泥还需要一脉相承的制作工艺。”对于李耘萍所谓“复出鲁庵印泥”,符海贤笑:“她是商人,商人逐利而已。”可以看出,符海贤还是觉得鲁庵印泥应该走传统路线,纯手工制作专供大师使用,走小众路线,以免泛滥。

而高式熊则是将秘方公布出来,又传承给懂得制作印泥的人,期望可以借此机会把鲁庵印泥做大,走向市场。

两个传人,一个坚持走高端路线,一个开发大众路线,加上上海非遗中心、文化局的重视,相信鲁庵印泥的路会越走越宽,说不定哪天,所有文人墨客都可以用合适的价格买到一缸合心意的鲁庵印泥。

就像符骥良说过的一句话:你要忍受它的艰巨付出,才会懂得享受它的灿烂成果。与所有为非遗努力的人,共勉。

猜你喜欢
传习所印泥朱砂
苏州昆剧传习所之创办及若干问题考辨
衡南朱砂坳为何再也不出朱砂了
常州龙泉印泥:昔日贡品 今日精粹
朱砂记
加强哈尔滨市双城区非遗工作的几点建议
昂贵的“印泥”
长春师范传习所
长春府“师范传习所”
含朱砂、银朱蒙药的安全性研讨
朱砂和朱砂安神丸对小鼠肝组织金属硫蛋白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