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2013-04-29 23:37孙玮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小棒长方体三角形

孙玮

数学教学活动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培养兴趣,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把学习数学知识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时,才能专注于数学学习,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令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和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二、巧妙诱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一些探索性、开放性强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通过近似的“化圆为方”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对于“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了拼图活动,得出了“形变而面积不变”的结论。对比观察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圆的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上,进而通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得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诱导,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理念。

三、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有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要求每个学生拿出长方体纸盒,认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再让学生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从而清楚地看到12条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引出长、宽、高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还可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通过这样三个阶段的操作,学生逐步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明确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内化新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正如皮亚杰所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剪一剪、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四、精心设计,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自主探索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我先让学生拿出9cm、6cm、5cm长的三根小棒,在桌子上摆出三角形,学生非常轻松自如地摆出了三角形。接着,我又让学生拿出9cm、5cm、3cm长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结果学生怎么摆也摆不出来。然后我提出疑问:“同样都是三条边,为什么第二次的三根小棒摆不出三角形呢?”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学生是通过动手、动脑自己总结出来的。

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主动发现并获取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逐渐喜欢上数学。这样做,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责 编 肖 飞)

猜你喜欢
小棒长方体三角形
有几个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三角形,不扭腰
巧移小棒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