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成资源演绎精彩课堂

2013-04-29 00:44徐美娟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盘子豆子预设

徐美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会不断地产生想法。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作为教师要善于应对学生的预设性生成与非预设性,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节奏和进程的有效提升。

一、把握预设性生成,推动课堂发展

(一)置问于生成的疑难处。有这样一个案例,丁杭缨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中,是这样安排的:

环节:动手分豆子——感知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当教师要求把9颗豆子平均分在3个盘子里,学生认真分,有学生一颗一颗分,有学生三颗一分,出现这个情况时,老师问:为什么先拿出3颗豆子放在一个盘子里,她是怎么想的呢?其他同学来猜猜看.

生:我猜他是这样想的:九除以三等于三。

师:(板书9÷3=3),这里的9、3、3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

生:9代表要分的9颗豆子,3代表要分在3个盘子里,另外一个“3”代表每个盘子里可以分3颗豆子。

……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教学过程是教者的精心安排,通过细致的提问,如“这里的9、3、3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9颗豆子平均分在4个盘子,结果又怎样呢?”等这样的问题,把除法的意义形象地进行了解释,使学生理解自然合理,消除了教材中该内容出现的突兀感,有效解决了教学难点。

(二)置问于生成的关键处。每节课的生成之处有很多,如果教师把握不当,就会把资源遗失。为了让课堂更加精彩、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教师要学会抓住关键进行提问,让难点不攻自破。

这是丁老师执教的内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中的片断.

当老师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然后用电线穿过吸管把它们首位相连,问学生会是什么图形。有同学说是三角形时,老师提问:一定会是三角形吗?有同学质疑。

然后老师要求同桌合作。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学生出现的情况有以上几种。

三个同学剪的吸管首尾相连后都围成了三角形,第四个同学的这两边却怎么也连不起来.刚才我也试着剪了,连起来后变成了这样(如图5).

教师提问:为什么第4个,第5个三条边围不成三角形呢?

然后继续追问:那两条短的边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

引出本课的重点:当两条边大于第三条边时就能围成三角形。

在预设的生成中,还会出现很多有趣、精彩的现象,是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等能力的展现。然而多变的生成性教学活动,无法完全预见,还有一类非预设性的生成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二、灵活处理“非预设性生成”,彰显教学个性

(一)善于倾听,指引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经常教导学生要善于倾听,而殊不知我们教师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回答。一位教师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问“同学们,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形状呢?”于是,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了生活中很多实物。可这样一个过程,花了7分钟左右。当遇到学生回答滔滔不绝时,教师可以适时转移,“同学们,刚才你们举得实例都很正确,那它们之间会藏着怎样的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既表扬了回答的同学,还有效地将话题的重心转移到了本节课的重点上,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思考的余地。

(二)捕捉资源,知识互串。在教学过程中六年级下册学习《众数和中位数》这一单元中,该老师出示了一组数据:3、18、34、21、20。师提问“这里的众数是谁?”大部分同学回答说:“没有众数”,而有一个学生随口说:“是0”,可能老师没有注意到,这个意外的生成就“溜”走了。如果该教师再出示一组数据:0、1、2、0、0、0、5。提问:“这里的众数是?”學生肯定回答是0。从而明确“没有众数”与“众数是0”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教师要及时抓住错误,诊断学生认知上的“盲点”,梳理知识脉络,从而使教学充满活力。

(三)碰撞思维,升华课堂。有这样一则案例,教学“直线、线段、射线”这一内容,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当一学生说“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生成信息时,就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老师,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不,知识是射线,我们的学习总是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方无限延伸”、“知识是线段,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时,老师说:“或许,对于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但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我们好珍惜每一分钟。”又有学生提出异议:“不,知识是曲线,因为学习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不可能是一条直线!”老师小结到:“对,知识是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谢谢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教师的“敏锐”提问,生成了一番新的天地。

猜你喜欢
盘子豆子预设
放桃子
夹豆子
盘子中的童话故事
我和小豆子
“撕”掉的盘子
金盘子溜走了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猜豆子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