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进
古诗文是先辈哲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古代诗文更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然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今天,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却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逐渐弱化了本该继承和坚守的诵读传统,而沿袭了以教师讲解为主,注重理解字词句意义,要求掌握鉴赏方法技巧等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
自古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诵读。《论语》中有“诵读三百”的记载,荀子强调学术“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并要“诵读以贯之”,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更是明确 “要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要“诵读古诗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义务和责任继承和发扬诵读这一古诗文教学传统,让诵读回归古诗文教学课堂,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加强古诗文诵读,可以培养文言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就是训练语感。”古诗文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书面语体,由于时代的隔阂和用语习惯的差异,中学生在古诗文理解鉴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作为书面语的古诗文语言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讲究起承转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可以在诵读过程中,充分调动感官功能,眼观、口诵、心记,日积月累,文言语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而且诵读多了,学生古诗文的基础知识积累也就更加丰富,很多一时难以讲清的语言规律和搭配习惯等语感语用难题,学生在解题作答时也能迎刃而解。这样课堂教学效率会显著提高,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会相应增多。
此外,班级学生长期坚持集体诵读古诗文,几个人、几十个人一起诵读经典名篇,无意中就营造了古诗文学习的良好氛围,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学习兴趣更加浓厚,阅读鉴赏水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加强古诗文诵读,可以深入体味文本内容。
文言诗文语言简洁凝练、内涵丰富,因此要想真正理解、感悟这种高度浓缩的语言,光靠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感受古诗文的韵律,自觉深入思考文本内容,把握体悟作者的情感,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例如必修四中李商隐的《锦瑟》,“锦瑟”虽为题目,但诗作内容却非咏物,只是按古诗惯例以篇首两字作题而已,其实也是一首无题诗。而众所周知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构思新巧,想象丰富,用典过多,意境朦胧,隐晦难懂。这样的文章且不说中学生难以理解,就连梁启超这样的文学大家都感慨,义山的《锦瑟》讲的什么事理会不着,连文义也解不出来。因此遇到这样古诗文的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意象,理解典故,想象意境,在读中理解文本大意,在读中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读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对文本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再创造。在古诗文教学中强化诵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反复读、品、鉴、赏之后,可以对文本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锦瑟》要表达的情感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也许是思念而不得相聚的痛苦,也许是作者对亡妻的悼念,也许是自伤的“隐”作……诸如《锦瑟》等文本内容的教学,反复诵读,在读中寻求深层理解,寻求不同见解也许是最好的教学途径。
三、加强古诗文诵读,可以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文都是经久不衰的名篇佳作,它们情感丰富,意蕴深远,有立志报国的凌云壮志,有尖锐深刻的政治讽喻;有如泣如诉的离愁别绪,有感人肺腑的友情爱情;有民不聊生的乱世之苦,有闲适安逸的田园之乐……学生反复诵读这些优秀的古代诗文,有助于深刻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积淀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陶冶情操,涵养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传承中华文明。
比如教学岳飞《满江红》,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就让学生激情洋溢地诵读诗文,感受岳飞渴望收复中原、一洗国耻的壮志豪情。集体诵读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的氛围,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瞬间被点燃。很多学生都主动要求站起来诵读课文,在激情洋溢的朗诵中感受诗人的悲愤与豪情,抒发自己的爱国热忱。这样的古诗文教学课堂效果不言而喻。课文诵读不仅让学生深入体味了文本内容,而且陶冶了他们的道德情操,提升了他们的思想境界,丰富了他们的心灵。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如今中学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现状,我们要提倡诵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通过强化古诗文诵读,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