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蓓蓓
文言文是母语的根基所在,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式,是一个无限丰富的文化宝藏。但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很多教师将时间耗费在解释、翻译、疏通文言字句以及文言知识积累的初级层面上。我们必须创新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以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文言文教学应做到“神用相通,情变所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落实。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气、趣、法、用。气,就是文言文中的精气神;趣,就是学习过程中的趣情理;法就是因学得法;用,就是学以致用。
一、加强诵读,突出“气”字
古人著文讲究“气”字。气者,气势、气韵也。这就要求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要突出“气”字,讲求气势,形成气氛。表现在文言文的诵读上,一要读字清晰,读得流利,读出气度;二是要涵咏文意,因声求气;三是知人论世感悟人生哲理,读出气势和气概。如《季氏将伐颛■》一文,孔子是以其循循善诱和为人师表的高尚风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但在这篇文章里,孔子表现出了少有的激动心情和激烈语词。在诵读时,应结合当时的情境,把孔子在“礼治”遭遇“无道”时的无奈与失意的心境与当仁不让的精神读出来。如:“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充分表现了孔子的据理力争和当仁不让的气度。
二、因势利导,注重“趣”字
趣者,兴趣、理趣、情趣也。文言文作品与现实学生生活联系较少,且文言文语言一般深奥难懂,于是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总有一种“隔”的感觉,所以学生怕学文言文。因此,学习文言文要激趣。兴趣就像肥料,可以让文言文学习之树快速生长。激趣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学会鉴赏文章中的理趣和情趣。如《史记·鸿门宴》一文,司马迁通过几个不同人的口叙述“沛公入关”这件事。曹无伤向项羽告密时叙述过,沛公为拉拢项伯自叙过,项伯在对项羽说情提起过,沛公为讨好项羽解释过,樊哙对项羽直言不讳慷慨直陈过。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这五个人的表述,通过他们在遣词用语上的细微差别,清晰地分析出每个人的不同身份、性格特征以及所想达到的目的。如曹无伤的通敌告密心态、项伯的仗义求情心态,刘邦的谦恭讨好心态、樊哙的表面气愤实则恭维的心态。通过鉴赏文章中的理趣和情趣激发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鱼”“渔”兼得,讲究“法”字
高中课文的古文,不可能做到每一篇都精讲细学,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做到具有举一反三、拓展迁移的能力。文言文的教学应该做到“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自主学习,而不是学一篇会一篇。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通常采用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丧失了文言文原有的气势,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高中生一般都有较好的文言功底,教师应重点交给方法,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查阅工具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等方法进行学习。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文言文六环节学习法。一是导。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确本节学习要点和方向。二是读。通过范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领会语言意思,领悟文章的内涵,对重点句段要求学生背诵。三是说。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整体感受及体会。四是写。教学完成后,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或对文章的理解写下来。五是结。整篇教学接近尾声时,让学生们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六是拓。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适当拓展,如品读一篇或一组同类的文章。这种教法,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读写相通,指向“用”字
读写相通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对于叙事性强的史传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以写带读或者先读后写,这样不仅有利于疏通文言文学习的对话渠道,还起到加快对所学知识运用的作用。如学习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围绕“学习司马迁的坚韧纯粹,正确面对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等目标,学生写出了《生与义的抉择》《当我们面对苦难时》《逆境中的财富》等文章。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注重“实用性”。这里的实用性指向两个层面:现实、功利的与内心、精神的两个层次。即通过文言文的学习能够提高自身的修养与道德境界,并能结合现实思考。以《寡人之于国》为例,对文章主旨进行总结:做事要符合规律,具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并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社会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反思。如:我国为什么要提出和谐发展的战略方针?党中央为什么特别重视“三农”问题并把拖欠农民工工资作为一件全国性的大事来抓?这些思考将历史置于鲜活的现实之中,孟子的“治国梦”与今天的“中国梦”可以对接起来,“死”的文字便转化为“活”的思想,由此学生充分领略到历史文本的智慧,感悟了文言文的实用性。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