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鸡日常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

2013-04-29 00:44:03田丹禄晓云单海涛等
湖北畜牧兽医 2013年9期
关键词:疾病预防

田丹 禄晓云 单海涛等

摘要:对秋季鸡的日常饲养管理和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秋季养鸡;日常饲养管理;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S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9-0017-01

经过夏天连续高温天气的影响,鸡食欲降低、消化能力差、体质弱,生长发育慢,体重偏轻,产蛋鸡产蛋率下降,秋天天气变凉后,在日常管理和疾病预防方面应多加注意。因此研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促进养鸡业稳步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1 日常饲养管理

(1)每天早晚喂料时要观察鸡群的精神、食欲、粪便情况。对那些精神委顿、食欲不振,粪便异常者须进一步检查。

(2)加强营养。入秋后冷暖空气交替,气温变化大,在饲料中应注意添加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饮水中加维生素C,可缓解应激的发生。对于经过较长时间产蛋的母鸡,身体疲劳,若管理不慎,极易停产换羽,此时要增加日粮的营养水平,适当补充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和多种维生素,配置足够的料槽和水槽,保证每只鸡都有适宜的位置,吃足饮足。

(3)尽量降低气候变化对鸡群的影响,使鸡舍内的小气候相对稳定,减少昼夜温差。对于舍外放养的肉鸡白天温度过高时,要把鸡赶至树荫下或凉棚内,晚上气温低时,赶鸡入舍。

(4)鸡舍要求干燥、通风良好。使鸡舍内空气清新,没有异味。

2 疾病预防

秋季天气早晚变化大,忽冷忽热,是以下四种病的高发期。

2.1 禽腹泻

天气忽冷忽热,造成肠道调节机能差,致病微生

物大量增殖,引起腹泻。其预防措施如下。

(1)隔离病鸡,淘汰残鸡,清除垫料,彻底消毒。

(2)注意既要保温又要通风。

(3)建议用药方案,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平衡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比例,迅速补充有益菌群,恢复肠道功能。

2.2 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

本病的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鸡感染后,以出血性败血症为特征,多为散发性,但死亡率高。各种年龄鸡均可感染。其中以4月龄以上的产蛋鸡发病最为严重。病鸡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和用具等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染给健康鸡。当饲养管理不良、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生内源性传。

2.2.1 诊断 本病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特征,实验室检查确诊。

2.2.2 预防措施

(1)卫生防疫措施。平时加强鸡群饲养管理,使鸡群保持较强的抵抗力,做好防疫消毒工作。一旦鸡场发病,除了对鸡群用药物进行及时防治外,对病死鸡污染的鸡舍、场地、用具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新引进的鸡要隔离饲养15 d,观察无病方可混群饲养。

(2)药物防治。已发病的鸡场应及时选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金霉素、氟哌酸、喹乙醇、四环素、土霉素、链霉素等都有切实疗效。可采用混水法、拌料法和逐只投服法给药。但对不吃不饮的病鸡,应采取注射给药法(每只鸡肌注青霉素5~10万U,每天两次,连用2~3 d)。为了避免细菌产生抗药性,可采取交替用药法,注意用药疗程和剂量。

(3)免疫接种。鸡场若无该病流行,一般不需要接种疫苗。在流行地区接种菌苗有一定的效果。菌苗有弱毒苗和灭活苗,可选择使用。种鸡和蛋鸡在产蛋前接种,疫期都很短,一般不超过3个月。

2.3 鸡痘

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尤以秋、冬两季最易流行。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

2.3.1 临床症状

患鸡痘病的症状分3种病型,即皮肤型、白喉型、混合型。秋季多发皮肤型,在皮肤无毛或少毛部分,特别是头部的冠、肉垂、眼及喙角、泄殖腔周围、翼下、腹部及腿等处,有大小不同的痘疮,皮肤型鸡痘一般比较轻微,没有全身性的症状,但在病情严重的病鸡中,部分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消失,体重减轻等症状,甚至引起死亡,产蛋鸡则产蛋量显著减少或完全停产。

2.3.2 预防措施

(1)预防鸡痘,最可靠的办法是接种鸡痘疫苗。对健康鸡定期使用禽痘疫苗进行翅下刺种。

(2))保持鸡舍清洁、干燥、通风、透光,定期进行消毒。特别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对新购入的鸡,应隔离进行饲养,待观察2周无病时方可放入鸡舍。

(3)治疗鸡痘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防止并发症。患病鸡应隔离,积极做好消毒工作。利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口服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以防止并发症,中药鸡痘散有一定疗效。

皮肤上的痘痂,一般不作治疗,必要时用清洁镊子小心剥离,伤口涂碘酒或紫药水。

经过夏天连续高温天气的影响,鸡食欲降低、消化能力差、体质弱,生长发育慢,体重偏轻,产蛋鸡产蛋率下降,秋天天气变凉后,在日常管理和疾病预防方面应多加注意。因此研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促进养鸡业稳步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1 日常饲养管理

(1)每天早晚喂料时要观察鸡群的精神、食欲、粪便情况。对那些精神委顿、食欲不振,粪便异常者须进一步检查。

(2)加强营养。入秋后冷暖空气交替,气温变化大,在饲料中应注意添加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饮水中加维生素C,可缓解应激的发生。对于经过较长时间产蛋的母鸡,身体疲劳,若管理不慎,极易停产换羽,此时要增加日粮的营养水平,适当补充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和多种维生素,配置足够的料槽和水槽,保证每只鸡都有适宜的位置,吃足饮足。

(3)尽量降低气候变化对鸡群的影响,使鸡舍内的小气候相对稳定,减少昼夜温差。对于舍外放养的肉鸡白天温度过高时,要把鸡赶至树荫下或凉棚内,晚上气温低时,赶鸡入舍。

(4)鸡舍要求干燥、通风良好。使鸡舍内空气清新,没有异味。

2 疾病预防

秋季天气早晚变化大,忽冷忽热,是以下四种病的高发期。

2.1 禽腹泻

天气忽冷忽热,造成肠道调节机能差,致病微生

物大量增殖,引起腹泻。其预防措施如下。

(1)隔离病鸡,淘汰残鸡,清除垫料,彻底消毒。

(2)注意既要保温又要通风。

(3)建议用药方案,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平衡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比例,迅速补充有益菌群,恢复肠道功能。

2.2 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

本病的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鸡感染后,以出血性败血症为特征,多为散发性,但死亡率高。各种年龄鸡均可感染。其中以4月龄以上的产蛋鸡发病最为严重。病鸡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和用具等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染给健康鸡。当饲养管理不良、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生内源性传。

2.2.1 诊断 本病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特征,实验室检查确诊。

2.2.2 预防措施

(1)卫生防疫措施。平时加强鸡群饲养管理,使鸡群保持较强的抵抗力,做好防疫消毒工作。一旦鸡场发病,除了对鸡群用药物进行及时防治外,对病死鸡污染的鸡舍、场地、用具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新引进的鸡要隔离饲养15 d,观察无病方可混群饲养。

(2)药物防治。已发病的鸡场应及时选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金霉素、氟哌酸、喹乙醇、四环素、土霉素、链霉素等都有切实疗效。可采用混水法、拌料法和逐只投服法给药。但对不吃不饮的病鸡,应采取注射给药法(每只鸡肌注青霉素5~10万U,每天两次,连用2~3 d)。为了避免细菌产生抗药性,可采取交替用药法,注意用药疗程和剂量。

(3)免疫接种。鸡场若无该病流行,一般不需要接种疫苗。在流行地区接种菌苗有一定的效果。菌苗有弱毒苗和灭活苗,可选择使用。种鸡和蛋鸡在产蛋前接种,疫期都很短,一般不超过3个月。

2.3 鸡痘

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尤以秋、冬两季最易流行。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

2.3.1 临床症状

患鸡痘病的症状分3种病型,即皮肤型、白喉型、混合型。秋季多发皮肤型,在皮肤无毛或少毛部分,特别是头部的冠、肉垂、眼及喙角、泄殖腔周围、翼下、腹部及腿等处,有大小不同的痘疮,皮肤型鸡痘一般比较轻微,没有全身性的症状,但在病情严重的病鸡中,部分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消失,体重减轻等症状,甚至引起死亡,产蛋鸡则产蛋量显著减少或完全停产。

2.3.2 预防措施

(1)预防鸡痘,最可靠的办法是接种鸡痘疫苗。对健康鸡定期使用禽痘疫苗进行翅下刺种。

(2))保持鸡舍清洁、干燥、通风、透光,定期进行消毒。特别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对新购入的鸡,应隔离进行饲养,待观察2周无病时方可放入鸡舍。

(3)治疗鸡痘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防止并发症。患病鸡应隔离,积极做好消毒工作。利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口服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以防止并发症,中药鸡痘散有一定疗效。

皮肤上的痘痂,一般不作治疗,必要时用清洁镊子小心剥离,伤口涂碘酒或紫药水。

猜你喜欢
疾病预防
畜牧业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发展的研究
乒乓球运动对老年人身体疾病预防和心理的结果调查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4期)2017-01-16 11:17:48
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探析
山羊疾病防治浅析
当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预算管理研究
眼部健康研究意义以及图像分析技术在其领域发展前景
考试周刊(2016年40期)2016-06-12 09:33:22
浅谈加强和完善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
洗手干预对疾病预防的作用分析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平台与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
刍议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