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什布加
摘要:该文对青海省藏区牲畜良种的保护和利用、良种体系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就今后如何发展牲畜良种工程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青海藏区;牲畜良种工程;意见;建议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9-0069-02
1 青海藏区牲畜良种工程建设现状
青海藏区牲畜良种工程建设以提高个体生产性能和整体效益的目标,以畜种改良为中心的“种子工程”,积极引进和培育适宜的优良品种,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和良种牲畜品种推广服务体系,加大畜种改良力度,提高良种畜禽数量,推动全省畜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发展。畜禽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1.1 良种繁育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青海省先后实施了“野血牦牛推广复壮项目”、“青海省良种乳肉牛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青海省良种肉羊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品种巩固提高项目”、“种猪扩繁场建设项目”、“青海省高原牦牛种牛场建设项目”、“青海省良种肉羊扩繁场建设项目”等建设项目,各级育种场、良种扩繁场及改良站点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得到更新改造,技术推广和种畜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以保种基地、良繁基地、改良站点为基本组成的良种繁育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1.2 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和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畜禽资源搜集与保护、良种引进、品种创新工作稳步推进,逐渐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先后实施了青海高原牦牛、贵德黑裘皮羊、八眉猪等遗传资源保护场建设项目,初步改善了保种场饲养条件,增加了保护品种的数量,提高了质量。同时为更好地利用地方品种优势,充分发挥地方品种适应性好的特点,先后从国外引进荷斯坦奶牛、西门塔尔、陶赛特、夏洛来、波尔山羊等品种,改良当地品种,提高其生产性能。
1.3 品种培育取得一定成果
继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培育成功之后,2000年以来先后培育出了柴达木绒山羊、大通牦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
1.4 畜牧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实施“奶牛良种补助”、“引进高产肉用绵羊,促进肉羊产业发展”、“百万细毛羊工程种草养畜项目”、“肉羊杂交示范推广项目”、“瘦肉型猪繁育体系建设项目”等良种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提高牲畜良种化比例和生产性能,为农牧民增收,畜牧业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促进了畜牧业科技贡献率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2 青海藏区牲畜良种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畜禽品种保护乏力,优秀遗传资源面临丧失
保护和利用好现有品种资源,是做大做强青海省特色畜牧业的基础。全省有品种近50个。因投入不足,使多数种畜禽场设施简陋,设备陈旧,种群规模小,导致一些优良畜禽品种的优秀遗传基因面临丧失的危险。
2.2 地方品种生产性能提高缓慢,培育品种数量比重偏低
藏羊、牦牛等地方品种由于遗传特点限制及各地对品种发展认识不统一,加之长期闭锁繁育和粗放管理,生产性能整体出现下降。据调查,现藏羊胴体重比1983年减少2.5 kg、下降13.5%,产毛量减少0.28 kg、下降23.93%,且被毛质量下降较多。高原型牦牛和环湖型牦牛体重分别比80年代初下降了27.88%和17.92%。近年来,各地虽加强了牦牛、藏羊的选育和复壮工作,但由于投入少、选育复壮规模有限,没能从根本上有效提高地方品种的生产性能。青海省利用藏羊品种资源,先后培育出产毛量高、产肉性能好的细毛羊、半细毛羊,并引进国内外优良肉羊品种,但由于我省藏区饲养条件差,经济落后,缺乏对培育品种的选育经费,也导致青海细毛羊、半细毛羊饲养数量下降,质量退化。因良种及改良畜比例偏低而制约着畜牧业生产总体水平的提高。
2.3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种畜生产供给能力低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后,各级行政、业务部门放松了良种繁育工作,使良繁体系受到较大冲击。种畜场数量减少,种畜生产能力下降。原来在绵羊改良工作中成立的县、乡、村级种羊场(群)大部分被解散,仅仅有个别种羊场(群)维持正常生产,造成良种繁育能力下降。另外农牧民私养种畜普遍,大多未经选育、培育和鉴定,种畜合格率低,造成种畜特别是优良种畜严重不足,制约着品种结构调整步伐,影响品种改良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4 综合服务体系不健全,畜牧执法力度不足
虽然建立起了州、县、乡三级畜牧业生产服务体系,但多数基础设施落后,办公条件差,科技人员缺乏,业务经费不足,很难适应当地畜牧业生产的需求。且现有技术人员知识老化、年龄老化,使畜种改良工作难有提高。
种畜禽监督管理是《畜牧法》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生产中,对种畜禽的使用管理缺位,造成引进品种“多、乱、杂、少”,并时有引发外来疫病发生,对品种资源的保护、培育和改良产生很大影响和损害。
2.5 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
传统放牧的饲养方式仍占主导地位,饲养管理比较粗放,牧区养殖观念落后,商品意识淡薄。养殖户只为满足最低生活需要、不求提高效益,造成牲畜生产水平不高。饲养管理水平低,过度依赖在天然草场放牧,缺乏必要的补饲,牛羊“秋肥、冬瘦、春死亡”现象严重。科技创新能力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适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不大,一些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农牧民急需的良种、良法、畜种改良、牛羊育肥、舍饲半舍饲、饲草料种植加工利用、草场合理利用与改良等技术,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普及。
2.6 牲畜良种工程建设投入仍显不足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藏区畜牧业发展、牧民定居、草地围栏、牲畜棚圈、生态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在良种引进、品种改良、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与发展实际需要相比仍显不足,缺乏长期的、稳定的投入机制。
3 对策和建议
在继续加强草原基地设施建设和草地生态建设的基础上,依据宜牛则牛、宜羊则羊、以草定畜的原则,合理确定放养畜种和数量,扩大舍饲、半舍饲的养殖规模同时,加大品种选育提高,加强牦牛复壮、藏羊本品种选育和季节性育肥出栏工作,提高出栏率和商品量,大力发展有机畜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走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生态与经济并重的发展之路,建立以藏羊肉、牦牛肉、藏羊毛、细羊毛、半细羊毛、山羊绒为主的特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
3.1 加强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重点建设青海大通牦牛、贵德黑裘皮羊、藏獒、青海骆驼、浩门马、柴达木黄牛等遗传资源保种场,通过收集优良个体进行繁育,改善饲养管理和保种条件。
3.2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1)建立健全藏区牦牛、藏羊选育基地,加大推广力度,组建核心选育群,通过本品种选育、野血牦牛复壮技术,生产优质种牛,为选育推广区提供合格种畜,迅速提高藏区牦牛、藏羊生产性能。
(2)加强藏区细毛羊、半细毛羊和柴达木绒山羊的选育提高。建立青海细毛羊、半细毛羊繁育中心,完善细毛羊、半细毛羊繁育体系。强化细毛羊、半细毛羊改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授精站点建设、种羊选育等工作,完善种畜鉴定制度,不断提高细毛羊、半细毛羊品种质量,
(3)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畜种改良站点建设。加强县、乡畜牧兽医站畜种改良站点建设。
3.3 加大种畜禽管理和良种补贴力度
(1)建立完善的种畜管理制度,实行种畜鉴定、良种登记和档案管理,主要建立网络平台、数据库、软件开发、技术培训、种畜鉴定和仪器设备。
(2)建立健全牲畜良种补贴制度。①完善奶牛、生猪良种补贴制度。②建立种公畜补贴制度。对牦牛、藏羊、细毛羊、半细毛羊、绒山羊等选育推广的合格种公畜进行适当补贴。
3.4 加快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利用藏区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纯天然的畜牧业生产方式,进行标准化生产,发展有机畜牧业。重点建设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示范带动,不断扩大辐射推广面,将藏区逐步建设成为全省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