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2013-04-29 17:50林素君
新校园·上旬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国画情感教育教学实践

林素君

摘 要:本文点明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呼吁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从国画教学实践中感悟情感教育的真谛;分析了初中生的美术学习实际,提出国画中的基本元素对于情感教育的意义,指出国画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国画;教学实践;情感教育

近些年来,中学生出现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甚至流失犯罪的情况,已屡见不鲜。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学生的教育上会出现这么多问题?据心理学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失落”容易引发学生青春期自闭症、孤独症等心理疾病,严重者还会走向犯罪道路。因此,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和家长的责任。初中美术教师责任重大,应在自己的教学过程发挥优势,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在潜移默化中,从思想、知识、情感与艺术修养上全面提升。

一、中学美术教学迫切需要渗透情感教育

“美术能唤起和培养一个人的美感,使其情感世界变得高尚、细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美术知识和绘画技巧的同时进行情感教育,不仅能促使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但现在的美术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美术不是中考科目,根本不重视美术课程;此外,美术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美术课程较少,教师很难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灵对话”;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师就是教知识,教学中缺乏情感投入,加剧了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流失。因此,构建情感化的美术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梁启超),美术教学是情感教育的沃土。创造出审美化的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情感发展和知识传递任务,这就是蔡元培先生所说的“美育”。

作为美术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情感教育,如何使情感教育渗透到知识技能的传授上来呢?笔者结合美术国画课程及自身的教学实际,进行了实践研究探索。

二、中国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践

中国画是基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融合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美术思想和哲学观念形成的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体系。初中美术教材安排了很多国画课程,教师在国画教学中应带着学生去领悟、去解读、去品味、去学习,在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品格。

1.在鉴赏中体会美术语言的情感传递

“心有所思,情有所溢,而后有所撰作。”作品是作者情动于中、溢于言表的产物。一幅好的作品,应该能够改变人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表明不动真情的作品则不能感动人心。

(1)从范画中汲取画家作品语言的情感

在七年级下册教材中,李可染创作的大型山水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取材于毛主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意而成,满目红山,意境非凡,以中国画特殊的表现形式,鲜明地再现出秋色之美,赞美祖国壮美的山河,学生观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此外,欣赏名家名作,展现画家的高风亮节,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如徐悲鸿的《风雨鸡鸣》图,画面表现了一只站在岩石上的雄鸡,激昂地高声鸣叫。画家喻意唤起人民赶快觉醒,加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表达了画家对祖国的深情,对正义的伸张,对光明的向往。学生看其画,闻其人,倍感亲切,倍受鼓舞。当学生被这些名家名作的魅力征服的时候,教师应抓住时机,利用作品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从名家的故事中品味作品背后的深刻情感

七年级上册“齐白石”一课,学生都知道齐白石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国画大师。但是作为画坛一代宗师的齐白石,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只读过短暂的私塾,少年时以做木匠为生,二十几岁开始才学习诗画。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国际和平奖金。

齐白石老人用勤奋和智慧创造了人类美术史上的奇迹。他说:“作画并无秘诀,全在一天也不能空闲。”足以说明他的勤奋。大师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严谨治学的精神,让学生懂得惊世名作是靠勤奋与汗水浇灌出来的,天才是靠努力与坚持诞生的,有播种才有收获,有付出才能有回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有谦虚求教、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2.在国画中体验美术绘画元素蕴含的丰富情感

作为传统文化国粹的中国画,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考验,在培育学生的情感方面比其他绘画形式更具有实践操作意义。

(1)笔墨是国画的基本造型语言形式

国画用笔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笔法运用上分为逆锋、中锋、侧锋,墨法则有泼墨、破墨、积墨等。传统水墨画有“墨分五色”之说,可以产生浓淡、厚薄、干湿、苍润的无穷变化。国画在造型语言上讲究笔墨韵味,点则如高峰坠石,竖则如万岁枯藤,横则如千里阵云,这些视觉效果都是发源于西方的油画、水彩画所不具备的。国画笔墨千变万化,可大可小,可干可湿,挥洒自如,变化无穷,很适合学生作画大胆,构思率真、夸张的特点,非常贴近他们的审美层次。

(2)线条是中国画表现情感的方式之一

线条是中国绘画的主要造型特征之一,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形式美感。明清的画家石涛说,线条是一切的开始;而西方绘画大师安格尔则更进一步,“线条就是一切”。

中国画线条既有立象传神和抒情达意之功能,也有相对独立的笔墨情趣之美。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都注重表现线的运动感、节奏感。当看到《清明上河图》那众多的人物、繁杂的结构、壮观的场面,这正是用繁而不乱、错落有致的线条而营造的。近代吴昌硕用金石般的线条表现作品的力度美,潘天寿以富有哲理性的线条表現画面的静气,而黄宾虹以乱中求奇的线条写出山水画的浑厚志气。此外,画家在笔与力的结合中,十分注意运气,要“握笔既定、凝神息气”,线条运用的成功首先在于和“气”的结合,也造就了整个作品的气韵贯通。

(3)中国画“计白当黑”的空间情感塑造

“计白当黑”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念,也是艺术家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中国画构图讲求留白,追求空灵,形成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审美效果。“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画家通过对画面置黑布白的处理,使得黑与白虚实相生、互为依从。黑白相互赋予了对方无限的外延和内涵,空白处随画面描绘景物的不同,观者可理解为天空、云水、烟雾……由于观者的能动想象,拓展了画面无限的意境和审美空间。如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近景描绘枯树三五枝,远景是几抹起伏不大的峰峦,中景则将湖水描绘成大片的空白,讓人感到空虚、渺茫,正好反映作者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心境。

3.在国画教学中感知源于生活的美好情感

(1)水墨游戏——表达用语言表达不清的感受和情态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平时很少接触国画,因此,第一节国画课就设计了称之为“水墨游戏”的笔墨练习,让学生大胆体验中国画的点、线、面以及色彩带给他们的乐趣。当学生画出长短、粗细、大小、曲折的线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带着赞赏的口吻表扬学生:“哦,这是一条圆润的线。”“这位同学一定用了中锋。”“这条线跑得真快!”“这些点好象在游动!”要让学生尝试用墨色的浓淡及不经意的“留白”,根据学生的画面适时进行用笔用墨的讲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不求纯熟、准确,但求培养学生对笔墨变化的感觉,在游戏中轻松体会国画笔墨带来的特殊效果。学生得到了愉快的体验,为以后的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利用侧锋进行块面及色彩的游戏,还可以根据任意的一些墨色痕迹进行联想,添加几笔,就可以画成一个生动的形象。

(2)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触景生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添加一些文化“佐料”。如:在讲授七年级“梅兰竹菊四君子”这课时,可以结合相关的诗词歌赋及歌曲,利用音乐和诗歌作为辅助手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诗画在视觉、听觉上融合到极致,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学以致用,让课堂教学的层次变得更加有韵味。再如:讲授写意菊花时,选择学生喜欢的周杰伦的歌曲《菊花台》,再借助陶渊明先生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时结合菊花的图片及名家名画,在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跃跃欲试,充分发挥出想象力和表现力,从而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3)加强情感沟通,科学合理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行为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平时注意加强师生沟通,触动学生情感,让师生情感融洽。作为美术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接受、信任,这样学生才能专心致志地听课,主动配合,完成课堂任务。教师对学生应给予适当的赞赏与肯定,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获得学生的尊敬。

生活既是艺术的源泉,也是情感的源泉。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应多开发和利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学生美术实践活动,进行书画比赛,举办美术展览等。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展示了学生的才华,提升了学生自信心,同时也很好地进行了生动的情感教育。

三、美术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的意义

“我们中学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画家、考大学,而是要给学生以快乐,给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势在必行。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依靠共鸣的师生情感,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其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并且有创造性地在参与艺术活动,最终达到怡情悦心的目的,这就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对于美术教学来说,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结果,美术教学过程本身就不断地在收获结果。”国画教学是一个情感融通的过程,学生运用国画的表现方式将自身的情感用美术语言表达出来,在快乐体验生活的同时感受艺术的美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这也说明了情感的重要性,以美辅德,以美益智,美术课堂上情感教育的手法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真诚,而真诚则源于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当教师对教学有执着的追求时,千变万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会应运而生。为了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使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情感教育之花在美术教育中绽放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益.浅谈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A].胡茂林.中小学美术教师学习资料(13)——美术书法教育论文集[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2]曾景初.中国诗画[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国画情感教育教学实践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国画欣赏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