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013-04-29 17:01刘相波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文课程课文

刘相波

美国著名学者博伊说:“教学内容不应当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努力寻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将知识与方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台在一起,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使学生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成长为富有个性的、蕴藏着巨大能量和善于学习创新的人。

在语文教学中发扬人文主义精神,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价值与尊严,个性与自由,重视学生的关注与需求,善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中感到幸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巾,本人有以下心得:

一、营造情感氛围,让课堂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在教学中,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理的启迪。如《古都的秋》这篇课文,作者写那秋槐的落蕊铺得满地,给人一种梧桐一叶而知天下秋的遥想;那秋蝉衰弱的鸣唱,又引起人的点点哀思。在教学时我引用“槐花落尽桐荫蔽薄,时有残蝉一两声”(陆游语),又引用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优美的词句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感悟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净,来得悲凉”的审美情趣。在教授《祝福》时,面对主人公祥林嫂痛失儿子的不幸遭遇,尤其是痴痴呆呆重复阿毛的故事“我真傻——我单知道——”有些同学会停留在嘲笑的层面上,嘲笑她的唠叨时,这时我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一段文字,学生们凝神细昕。然后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有一种恐怖感;有的说,透不过气来,被一种巨大的悲哀所笼罩;有的说,仿佛看见了一张失了血色眼神空洞的木乃伊般的老妇人在那里无助的哭泣……听着同学们精彩的分析,我动情地说:“我们已无法亲身经历别人精神上的痛苦,但我们不能将别人痛苦熟视无睹,对别人痛苦的关注,也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注。学会倾听,学会爱吧,这个世界会变得温暖如春!”引导学生感受心灵的震撼,使得整节课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之中,从而使师生的情感得以交融升华。

二、开展多样化学习,在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注重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1、以读为本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浯言所行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我自始至终坚持以读为本的原则。在导人课文后,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韵昧来。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教师引读,或学生自读。学生的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这样,课堂上不断地传来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通过诵读、揣摩、品味,体验所描绘的情境,如临其境,使自己仿佛置身于郝优美的康桥上,久久不忍离去。学生的心灵在多样化的朗读中被强烈地震撼了。

2、角色体验

课本剧的改编、表演,往往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在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如我在教学《雷雨》时,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启发学生在课文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想象当年周朴园是怎样和侍萍相处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内在的人文积淀不断激发,他们不仅深刻地多方位的认识了周朴园这一主要人物,准确理解了小说的主旨,更重要的是认识到金钱——爱情这两者中,爱情比金钱更可贵。而且这种认识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所有的人。

3、即兴练笔

有的课文,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文字材料,运用想象力,加以引中和补充,使之成为形象丰满的立体图像和绚丽多彩的画面。例如《项链》一课,在讲到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节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如果项链没丢,小说该有一个怎样的结局呢?学完课文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想象当玛蒂尔德明白真相后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通过续篇,学生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宁里行间映射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人生应少点虚荣,快乐地享受平凡生活的幸福!

三、积极拓展延伸,开创人文教育空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如在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后,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劝说别人的故事,进一步感受“忠言也可顺耳”的内涵。在教授《我的空中楼阁》时,我让学生设计自己心中“楼阁”,选读历代文人笔下的楼阁,谈谈对“空中楼阁”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开放了语文教学的空间,把课堂引向广阔的空间,既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又张扬丁学生的个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语文课程生活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完全接轨,让学生深切体验到语文课程是一种真正的生活,是逼近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从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巧妙地实施人文精神的教育。

四、活化课堂教学,在张弛有序的环节中贯穿人文精神

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应该是宁静式的开放,是张弛有序的有机结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分有合,有闹有静,学生就能够独立地思考,从容地读书,静心地写作,自由地表达,凝神地倾听。外国的课堂,学生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有时还和老师“打”成一片,但学习积极性却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师居高临下,学生正襟危坐。规矩是有了,但学习积极性却没了,有人把此戏称为“四鸭”现象——上课“赶鸭”,教学是“填鸭”,考试在“烤鸭”,最后成“板鸭”。语文课程的交往模式应该是对话式的。课程可以带有自由论坛的色彩和味道;可以带有家庭聊天的自由和随意。拆掉了教师心中的三尺讲台,广设倾诉平台和倾听通道,为释放精神与情感提供顺畅多元的通道、提升积极心境的温度与色度。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广袤的时空里进行生命的自由言说,从而真正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语文课成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对话、有效交往的乐园。这样的语文课堂,读演结合,张弛有序;动静结合,师生对话,充满了人文精神的渗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语文乐趣。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语文课程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背课文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