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攀
【摘 要】泼水节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的傣族泼水节的文化内涵和传承空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今泼水节的节日设置结合了旅游、贸易、交流,且通过这个节日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贸易的发展。但受争议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现今,文化、节日商业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的市场化社会,泼水节也难免受其影响。如何权衡节日的人文性、传统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传承如何避免涵化是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德宏州芒市为例介绍现今泼水节的大致过程,从中发现问题,使傣族泼水节的传承能够找到更适合的模式。
【关键词】泼水节;傣族;节日设置;文化传承
一、泼水节的传统
1、起源与传说
德宏地区的泼水节傣语被称为“摆算南”。据考证泼水节的习俗与公元579年就已在中国的宫廷中达到相当的规模,故据推算传入我国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源于大秦,即东罗马帝国,沿线包括缅甸、印度、东南亚等国,泼水习俗在我国不仅得到了传播且发展成为重大的节日。
泼水节日期与傣历密切相关,一般定为每年农历清明节的第七天到第九天。傣历的元年是公元639年,傣历以太阳进入白羊宫的那天即农历的春分日为新年,傣历的新年即是泼水节的第三天。泼水节按传统需要进行3天,第一天为除夕、第二天为空日、第三天则为元旦,现在为了方便,德宏州傣族政府主办的泼水节定为4.11-4.13日三天,而民间泼水节更为自由,一般比官方泼水节晚几天,时间上比较随意。
2、泼水节与宗教和农业的密切关系
傣族的泼水节与农业和宗教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傣族依水而居,在农业生产中对于水利灌溉和管理都非常重视,且每年的阳历4月是傣族所处地区较为干旱的时期,祈水、颂水的活动在此时展开也不足为奇了。
而宗教更是与泼水节密切相关,在《傣族文化志》,以及一些地方文献和民俗记载中,都写有泼水节亦为浴佛节之类的字样,在传统泼水节的节日设置大都与宗教相关,这一文化模式拥有众多文化丛包括传统的采花、浴佛、祭祀等等与宗教相关的活动,从属于文化丛的文化特质也是较为复杂,例如民众泼水之前都要先恭敬的请佛、为佛像清洗、赕佛等等且过程中有很多禁忌与礼仪,即使在今天虽然泼水节的宗教气息没有过去那么浓厚,但是依然遵从一些文化特质,可以看出泼水节这个文化模式在过去较为复杂、繁琐且并不仅仅是一个民族节日,更是一个宗教节日。
二、现今泼水节的节日设置
1、政府主办的泼水节
主办方为德宏州泼水节筹委会以及勐焕傣族民间发展协会。筹委会的人员都是从各部门借调而来。
表中就是德宏州泼水节大致的活动流程,以上仅仅截取了一些项目,在4月11日之前德宏州就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为泼水节造势,且13日之后也设置了一些商业洽谈和民间表演的活动,但大都以娱乐、经贸活动为主在此就不赘述了。
2、村寨自行组织的泼水节的节日设置
村寨组织的泼水节更具有传统型和娱乐性,过程和政府主办泼水节大致相同。但村寨组织的泼水节的活动一般都晚于或早于政府组织的泼水节,以避免村寨中的村民去参加政府主办的泼水节而不能到村寨参加活动。
村寨组织的泼水节活动是由所在村寨的村民小组牵头组织的,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也要申报派出所,需要走一套程序。具体的做饭、表演的活动由村主任、村长等人员协调安排,村寨中也根据年龄将人员分为不同的班,每班负责不同的工作,班里的人员大都从小一起长大,工作较好协调,也方便管理。
三、泼水节的节日设置与传承问题
通过泼水节的节日设置我们能够发现,如今的傣族泼水节无论是政府主办还是村寨自行组织都已经有一套非常规范和有序的模式,取得的成就非常值得肯定,泼水节期间的节日设置较为丰富多樣,使得到此旅游的客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游玩项目。与此同时在政府主办的泼水节的节日设置项目中可以看到较多的经贸洽谈活动,通过泼水节招商引资,吸引资金投入,不仅扩大的德宏州泼水节的知名度也扩展了节日的功能。此外,泼水节活动举办也邀请了周边缅甸、越南等国的嘉宾,在另一侧面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促进了国家间的友谊,也拓宽了泼水节的视野,吸引更多的游客。
然而,关于泼水节节日设置的合理性问题还是值得思考的,例如泼水节增加的娱乐性、经济性而宗教色彩随之渐淡,如何传承泼水节才能真正的反应出德宏地区泼水节的文化、宗教内涵,还原本真原始的色彩?
1、经济与宗教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为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一切工作在没有经济的支撑下无法正常运转,由于领导人的英明抉择,如今我国的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于此同时,一些非经济问题也暴露出来,例如人们文化素质水平偏低、社会保障不完善等等,这些问题也是非常棘手的,而且改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协调。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被提出,可以看出国家如今已经将文化的发展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
泼水节的活动的设置起初为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故大力的宣称配合一系列的赞助和经贸洽谈,以经济带动文化传承,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不仅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也带动了整个州市的经济发展。
但我个人认为,如今泼水节在经济和文化内涵的天平上,侧重点在经济一方。过于追求经济的发展,渐渐将泼水节看作为一个旅游系统,忽视其文化系统。从以上泼水节的起源可以看出泼水节和傣族人们生活和信仰是息息相关的。一些泼水节宗教性、文化性的活动被过度放大的娱乐性活动替代,这些活动的传承久而久之也就慢慢被忽视之至消亡。宗教性的活动一般认为较为枯燥吸引不了如今浮躁、压力社会环境下的游客,宗教也容易过滤掉其他信仰的游客。而文化性的活动也仅仅限于一些表演和图片展览、纪录片记载,难以吸引游客的关注。
游客来过泼水节,大都以放松、娱乐为主,一般认为泼水节就是来泼水,有时甚至不了解泼水节一共举行3天,第一天要到山上采花等节日日程。
所以一味的迎合经济发展和游客的喜好来进行泼水节的节日设置,并不合理,这种文化再生产出的泼水节只能是蹩脚而不合实际的。一些游客也渴望了解泼水节的文化内涵,得到更有意义的体验,他们只能从网络、书籍、展览中发现了。
在一些傣族旅游点还打出“天天都过泼水节”的旗号,每天下午都有泼水活动,力图让每位游客都能够体会到傣族泼水节的魅力,殊不知泼水节并不仅仅泼泼水而已。丢掉了重要的文化底蕴,泼水节能够在其他所有的时间,任何地方举行,还有何意义呢?
如果基于旅游和经济的视角,如今泼水节的节日设置已经较为完善,但针对泼水节的文化传承方面,会导致被节日设置忽视的或不受重视的活动渐渐被民间所遗忘,进而由此失去了这项文化特质甚至是文化丛。
对于民间泼水节而言,政府主导的泼水节是他们的模板,活动的模式也与其非常近似了。传统的文化丛例如龙亭旁竖金幡、放高升、堆沙等活动也已经不再举行了。采花等活动也都是年纪稍大的中老年人为主,作为传承者的年轻人对于这个节日的关注也大都被泼水狂欢吸引了。一些宗教禁忌也并没有过去严格,但人们对于佛祖依旧敬畏。
2、狂欢与神圣
上文提到,节日设置将泼水节定位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中国·德宏2013国际泼水狂欢节”,狂欢一词比较醒目,也引起了一些深思,称之为狂欢是否恰当呢?
这是否是一种文化涵化的现象?是否由于通过发达的大众传媒与异质文化的接触而引起的文化模式的改变?的确,如今全球化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受到了西方节日的影响,在如此场域的作用下,同时为了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将泼水节定名为泼水狂欢节。而泼水节在过去是傣族神圣的节日,一系列的活动都与宗教息息相关的。傣族人的性格也温柔如水,与世无争。当然在三天一大泼、五天一小泼的泼水节,傣家人也释放一年的辛劳,从一开始敬重的拿着赏剑花蘸取水桶的水,滴在被祝福者的肩头,到互相拿着水桶互泼,但与如今的泼水节拿着压力强大的水枪、装水的气球砸向过路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这样的模式不禁联想起西方的狂欢节。
3、宣泄与治安
到德宏旅游的游客们,能够在泼水节的三天里深刻的感受到全城泼水的狂欢热情,在泼水的同时宣泄了平时的压力,衣服虽然湿了可依旧充满了欢笑和热情。然而与此同时,一系列的治安、管理问题也浮出水面。
交通问题是官方泼水节的主要问题之一了,泼水节期间全城大街小巷,大多数年轻人无论是走路、骑摩托、开车都会参与到泼水中,人们有的拿水桶、水球有的拿水枪,大人小孩都泼起水来,更有甚者将小型卡车的后面装货处铺上塑料布灌满水,站在水中,拿着水盆向走路、骑车的人群中泼水。为交通带来一些隐患。此时的出租车和当地的三轮摩托车的价格也由于较多的旅客而涨价,宾馆、酒店也都打着旺季的旗号将价格翻了几番,使得一部分游客较为苦恼。
近些年屡次发生的一些人趁泼水之机猥亵妇女的案件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网友甚至质疑神圣的泼水节如今变味了,在街道上疯狂的泼水的同时,由于使用水枪,相互推搡而造成的受伤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同时泼水节期间的盜窃事件也时有发生,可见泼水节期间的治安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些傣族泼水节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仅傣族泼水节的文化传承要避免这些问题,这对于所在地区的旅游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四、如何权衡、解决这些矛盾问题
如今的泼水节的发展总体以旅游、经济为主,但这种模式并不能说不合理,旅游经济若不能带动德宏州的发展,其他一切都是空谈。节日设置中其实经济和文化并不矛盾,如果能够协调好关系,能够相互促进取得更好的节日效果。从文化特质入手,奠定基础,促进每个文化丛的完善,整个泼水节活动才更立体,更具内涵。
所以要解决一些文化底蕴缺失、侧重有失偏颇、治安管理混乱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相关的管理机关:首先节日设置理性化,可以将传承文化底蕴作为泼水节的重点,从文化特质入手,立法、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非物质文化特质的及时甄别和有效的保护,对于德宏州传统的嘎伴光舞蹈、孔雀舞、傣族剪纸等文化丛的保存都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可采取经济支持、加大宣传的方式,将重点可以有意识的更多的放在这些方面。传承的重点是其精神而不是简单的外壳。
对于各类违规行为可以根据法律严格执行,尤其加强节日期间的治安管理,控制社会越轨行为。
邀请专家和学者,挖掘更独具特色的傣族泼水节,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商机,形成良性循环。例如始于德宏州傣族的傣戏,在此次泼水节上就进行了表演,这一方面扩大了傣戏的知名度,也使得德宏州泼水节活动更有地方特色。
2、加大对年轻一代民族文化的培养,作为传统的传承者的年轻人,只有让他们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培养、引导他们的兴趣,方能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为泼水节的传承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同时调动起民间的积极性,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也非常有利于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3、大众传媒的宣传也非常重要,李普曼的培养理论曾提及大众传媒的观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如若过于渲染他国的优势,也会误导该地区的价值取向,失却了传统的文化的传承。
4、相关的专家、学者应该深入民间,改变先入之见,发现真实、原创的文化底蕴,而不是嫁接的、再生产的民间遗产。需要保护这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形成属于德宏傣族个性的泼水文化模式。
5、旅游者本身也应该更尊重,关注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获得心灵更深刻的熏陶和升华。
傣族泼水节的传承需要多方面的合力,传承真正属于德宏地区特色的泼水节的活动,避免一位迎合经济效益,避免过多的文化再生产,尊重本源和文化底蕴,这样方能传承原汁原味的独具德宏傣族特色的泼水节。
【参考文献】
[1]赵世林,伍琼华.傣族文化志[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2]板永明.德宏傣族泼水节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6).
[3]蚌小云.德宏傣族泼水节文化的基本特征[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
[4]征鹏.德宏风貌[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
[5]吴之清.贝叶上的傣族文明[M].人民出版社,2008.
[6]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7]范宁.当代德宏泼水节形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8]焦丹.南传佛教对德宏傣族文化的影响[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19).
[9]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0]肖刚,肖海,石惠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