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助力北京农村经济发展

2013-04-29 00:44张宇
上海信息化 2013年9期
关键词:行政村北京市信息化

张宇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千差万别,即便是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不可能用一个尺度衡量,也不可能齐头并进。然而有一点,却是无可辩驳的不争事实,那就是信息化不仅铺就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而且成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它对农村经济的深远影响正与日俱增。

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智慧城市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不仅将对我国600多个城市、19000多个城镇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成为我国未来十年到二十年信息化需求的最大来源、信息化投资的主要方向和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大机遇。

作为实现智慧城市愿景的核心手段,信息化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资源优化配置、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在日常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资源与创新能力、知识共同构成了促进当代经济发展的新兴要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逐步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知识具有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这种巨大的商业价值也使得产业、经济和社会更加依赖于信息化的发展。对于信息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言,信息化除了直接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其对社会产生的溢出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涉及到规模空前的农村人口迁移、就业、社会保障、资源利用等问题,并对区域的产业发展基础、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配套条件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当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应对城镇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困境的重要手段时,其着眼点不能仅局限于城市区域,而忽视农村地区信息化的发展。本文以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化与经济发展为主题,聚焦于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作用力,运用北京市农村地区第一手数据,对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行定量分析,为指导智慧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首都农村信息化阔步向前

近年来,北京市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在一系列规划中将其列为重点工作,先后出台了《北京市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北京市“十二五”期间农村信息化发展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推动了首都农村信息化政策保障机制的逐步形成。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北京市农村信息化基础条件较好,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了光纤网络“村村通”,已建成爱农信息驿站1504个,农村数字家园站点725个,综合信息服务站点4913个,农信机、触摸屏、便民缴费终端等设施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2010年,通过在信息基础设施欠发达的京郊地区开展的“信息化村”建设试点工作,全市共建成276个“信息化村”,光纤到村、光纤入户比例达10%,每户均具备固定电话接入能力和不低于20M的宽带接入能力,电脑普及率达60%以上,1M以上宽带在网用户比例达40%以上。这从全市287个行政村的信息化基础条件调研统计情况中可见一斑。

农村专业信息服务网站和信息服务内容日趋丰富。北京市农村地区经过近几年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涉农网站数量在逐年增加,网站涉农信息逐步增多,服务信息内容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通过网络发布的不仅有政务信息、农业科技、农产品销售信息,还有农村党员培训、科普惠农等多种信息。如北京农业信息网、北京郊区投资平台、北京农村科技在线、北京智能农业网、各个区县信息网及部分乡镇信息网等。涉农网站作为农民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获取和交流的媒介,正逐步成为农民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重要渠道,提升了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信息化技术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持续深化。北京市各区县根据自身实际,大力推进物联网、视频监控、虚拟展示等新技术在生产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例如,朝阳区开发了特色都市型现代农业虚拟展示系统,充分展示都市农业建设成果;房山区八十亩地村利用物联网监控葡萄生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葡萄生产的附加值。

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13个涉农区县基本都实现了农村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大部分区县的行政村已经建有村级管理工作的信息系统。另外,新农合、农民就业、农村社区安防等各类农村公共服务系统正在逐步开展部署,并且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切实的便捷。例如新农合系统的全面应用,大大缩短了报销周期等。

村民信息化培训工作稳步开展。信息化在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培养新型农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仅2011年,北京市利用农村“数字家园”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就达11.6万人次,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更是组织了近150万人次的培训。

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经济学家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与论证分析。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主要有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米德模型、新经济增长理论等。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新的经济增长因素不断出现,已经不再局限于资本、人力与传统技术三个方面,尤其是信息时代中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凸显,成为经济增长研究的新领域。

本文在融入信息化要素的改良后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利用2008年至2012年北京市农村地区相关统计数据及全市农村地区调研数据,对北京市农村地区信息化对经济的影响开展定量分析。

文中所涉及的信息化指数主要根据2011年度北京市信息化示范村评选工作中确定的农村信息化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进行估算。该指标体系从信息化硬环境、信息化软环境及信息化应用三大方面对参选行政村进行考核认定,内容涉及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经济环境、制度环境、人员环境、家庭(个人)应用、机构应用及应用亮点等八个方面,共计23个指标。

考虑到采集数据的完整性与可靠性,采用2008年至2012年北京市农村地区相关统计数据及全市农村地区调研数据。其中,北京市2008年至2012年郊区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村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村地区就业人数,从北京市统计局网站、北京市农村经济统计年报中获取;信息化指数计算所需的各项基本数据通过对全市行政村信息化基本情况的调研与社会信息化评测工作中获得。

依据表1中相关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分别对C-D生产函数模型与融入信息化要素的C-D函数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通过对两种模型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发现:

信息化要素的引入,得北京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存在一定的规模报酬递增;信息化要素对北京市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0.16,即信息化指数每提高1%,经济效益就相应增加0.16%。这表明信息化已经成为北京市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源泉;信息化因素的引入改变了物质与人力投入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力,进一步强化了人力资本的作用,使之对经济的贡献度有了较大提高。

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及可获得性,依据2011年在北京市开展的农村信息化调研工作,选取村年总收入、村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农村经济指标来研究;选取互联网普及率、村级信息化投入、村级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比例(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合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否采用单机、计算机联网或信息系统等手段开展管理工作)作为具体的农村信息化指标来说明其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通过开展对287个行政村的调研,发现农村信息化,特别是农业生产、镇村企业经营管理、市场流通、农民生活消费等领域的信息化,对农村地区经济效益有着非常强劲的带动作用。

高度普及的互联网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北京市农村信息化发展初具规模,行政村的网络普及已经达到较高水准,在实现富民的同时,也推动村域经济效益的提升。通过对“互联网普及率达50%以上的行政村数量”与“村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分析发现,行政村的互联网普及率越高,其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越高。

人均年收入之间的关系

从上图可知,互联网普及率的高低与村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较大的相关性。互联网普及率越高,该村村民的人均收入也越高,在人均收入10000元以上的行政村中,互联网普及率达50%以上的行政村比例为45%。可见,网络的普及在实现富民增收的过程中切实发挥了作用。

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也对村域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互联网普及率达50%以上的行政村数量”与“村年经济收入”两个指标分析发现,互联网普及率越高的行政村,其村年经济收入也越多。

村年经济收入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即使村整体经济实力不强,由于其得益于政府的扶持与有效引导,依旧可以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发展基础。同时,这也表明这些经济实力较弱的行政村信息化发展潜力巨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未来整体经济的发展。从整体来看,互联网高度普及的行政村的整体经济实力一般都比较强,这表明信息化应用对村域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信息化有效投入有利于农村地区经济效益的提升。通过大量调研工作发现,农村地区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比例与其整体经济实力的强弱有一定的相关性。

随着村年经济收入的增加,村级信息化投入占比(信息化累计投入与村年经济收入的比值)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行政村在信息化方面累计投入的资金总量,却大体随着年经济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这说明,虽然经济实力较弱的行政村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自主投入较少,但是其占村经济收入的比例却比较高,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类型的农村地区信息化发展空间巨大,并且意识到了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一定程度上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实力较强的行政村虽然信息化投入占比较低,但是其投入的实际总量仍然较高,表明这部分行政村已经切身体会到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加大信息化投入,给村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信息化推动村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在此彻底显现。

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成为提升基层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北京市287个行政村的调研发现,98个行政村中的农合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了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占比为34.15%。对“村级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比例”与“村年经济收入”两个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随着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村年经济收入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

调研样本中,村级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比例均在30%以上,且随着信息化手段在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普及,村年经济收入大幅提升。事实的确如此,北京市农村地区以农合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开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在提高农副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农村基层的经济实力。

三点结论

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

首先,信息化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要素。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仅得益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这种传统要素,而且得益于信息化这一新兴要素。该要素的引入,改变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并进一步强化了人力资本投入的作用,这一点与信息化的社会溢出效益是相一致的。同时可以看到,目前北京市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力依然得益于人力资本的投入,这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不相适应的,要实现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信息化成为北京市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信息化要素的引入提高了农村地区经济的规模报酬,已经成为农村规模经济发展的源泉。信息化已经成为继传统要素之后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信息化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信息化综合水平,不仅有利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最后,信息化在多领域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依据对北京市287个行政村进行调研发现,农村基层信息化主要从农业生产全流程管控、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丰富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村级电子商务、村民信息能力提升、网络营销、镇村企业信息化管理等七大方面推动经济发展,而这些又恰好为农村信息化与经济发展作用模型提供了有效印证。

猜你喜欢
行政村北京市信息化
更正说明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我国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并村重在并心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