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新东:徽剧再出发

2013-04-29 00:44:03刘娜姜朝洋
徽商 2013年9期
关键词:徽剧徽商传统

刘娜 姜朝洋

“几百年前的徽班要进京,是因为那时候的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除了给皇帝祝寿,还有一个自我展示、自我呈现的意思。而我们这次进京也有这样的意思,但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而是经历了几百年之后,徽剧希望接受北京观众和中国人的检阅,检阅的不仅仅是徽剧本身,还包括徽文化甚至是中国戏剧。”

明28日,就在巡演即将赴京之际,徽商杂志社总编辑、徽商全球理事会秘书长韩新东表示,徽剧和徽商、徽文化的渊源是一脉相承的,联系得格外紧密,如今徽剧和徽商的再度携手,表达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也表达了现在的徽商企业家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为传统文化嫁接商业资本

用市场手段创新传统戏曲艺术,借徽商资本发扬安徽本土文化。

这是徽剧与传媒的第一次试水,却是徽商传媒与艺术院团的二次携手。2011年12月,“再芬黄梅徽商情”以连演16场的纪录为那个冬日的合肥掀起了一场“黄梅热”。

如今,徽商传媒联手安徽省徽京剧院共同推出“重走徽班路·徽剧徽商梦”的巡演,是徽剧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全国性巡演,也是自1790年以来,徽剧与徽商的再次携手,共推徽文化崛起的新举措。作为“文化皖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巡演的启动也标志着借助徽商资本、通过市场手段实现全国巡演的新徽剧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两次合作,韩新东给出的关键词是:文化、徽商。“徽商传媒—直致力于传播徽商文化,打造徽商文化的品牌,我们在传播徽商文化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在表达和提升徽商文化中有我们的追求。”

良好的合作源于相互的信任和对文化的共识,韩新东表示,不论是再芬黄梅还是徽京剧院,都非常信任徽商传媒在市场运作方面的能力,“虽然具备这样市场运作能力的媒体还有很多,但像我们这种对文化情有独钟的媒体并不是很多。”

韩新东认为,黄梅戏作为安徽戏曲文化的一张名片,对传播安徽的形象和安徽的新文化理念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黄梅戏几代名角都在塑造了戏中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安徽文化的形象。

而作为京剧的重要“源泉”2_--,徽剧有必要也有能力承担起传播和发扬徽文化的责任。“虽然时代的特点和背景不同了,我们现在要发扬徽剧、发展徽剧,要弘扬徽剧中的徽文化,同样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有识的企业家。”

这一点与200多年前徽班进京有着历史的相似。清代中叶扬州地区盐业发达、富商集中,古代徽商也在这里发家致富。“商路即是戏路”,当时的商人有蓄养戏班的风气,徽商也不例外。1790年,为给乾隆皇帝祝寿,以徽商江鹤亭组织的三庆班为代表的四大徽班相继进京,从此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

“为什么过去戏班会那么兴盛?”韩新东认为首先是那个时代经济富足,生活安康,人们对戏曲文化大量渴求,这从戏班的多样化也能表现出来;另外就是安徽,尤其是徽州地区—直有兴文重教的传统,“在外创业的徽商事业有成、致富返乡之后,特别希望用自己的财富使徽剧这样一个地方剧种能够走得更远。”

继承传统文化的DNA

历经200多年的风雨,如今的徽剧显得非常小众,甚至--有点没落,对此,韩新东却充满信心。他说,“文化的魅力在于不断创新,徽汉合流创造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但它仅仅是京剧,不是汉剧也不是徽剧。这就说明徽剧还有自己生存的空间、有自己生命的发展,不会被另外一个剧种替代。”

韩新东表示,由于现在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让中国戏曲遭受了一定的冲击,这是很正常的,“一个艺术样式想要更长久地保留下去,一定需要不断创新、创新再创新。”韩新东认为徽剧的“创新”需要遵守一个不变的原则:这是徽剧!

“我们不可能把徽剧变成黄梅戏、变成京剧。京剧也不是徽剧,它只是从徽剧中汲取了对它来说最有用的、最能体现北方特色的东西。”

谈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韩新东认为,原汁原味的徽剧相对来说比较小众,应该得到政府的保护,而徽剧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下来,“这是政府出于保护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手段,但这并不能代替或成为它的全部。如果它真是一个没有生命力、将死的文物,那它该到文物堆里去就到文物堆里去。”

韩新东认为,保护固然重要,更有价值的则是传承。

“‘传与‘承是两个方面。‘传是保留古老徽剧中基本具有的特质特征,它不能变成通俗歌曲,也不能变成西方的咏叹调;而‘承就是要和这个时代紧紧地嫁接、沟通在—起,‘承是—种桥梁、—种纽尚更多的是—种创新和拓展。”

韩新东表示,现代徽剧从先贤那里继承来的往往更多的是“徽剧”这两个字,是一个品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徽剧必须要符合当今时代和现代人的审美特点,这样才会有生命力,所以改革是必须的。

“作为‘非遗被保护是好事,但如果要走向市场,成为被更多大众接受和喜爱的戏曲样式,一定要借鉴吸收其他的艺术门类和艺术种类,它才能更加丰富、更有价值。这不仅仅是对于徽剧而言,所有的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都是这样的。今天可能是先进的,明天可能就是落后的了,如果我们一味地照搬照套过去的成功案例和经验的话,肯定不符合现代文化艺术发展潮流和方向。”

“我以前说过‘传统文化不仅仅是GDP,它应该是一种教养,是衡量我们社會历史深度、文化厚度和内心宽度的标尺。如果把文化作为DNA来看,我们继承的就是基因和元素,但同时我们还要和这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因此,除了我们的基因密码不改变,我们的穿着打扮、说学逗唱都要符合时代特征,才有生命力。”

创新是多方面的,传统文化除了与当下的契合,也不能忽略与经典的交融。就本次巡演的剧目《惊魂记》而言,古老徽剧嫁接莎翁名著,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创新。

“都说剧本是‘一剧之本,莎士比亚的名著是历经了几代人所保留下来的,实践证明它是经得起推敲的,中国化的改编是有价值和意义的。”韩新东表示,《惊魂记》的改编是一种“借力讨巧”,“如果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创造出来一个好剧本的话,不如通过改编,迅速地完成‘本的问题。”

戏曲的魅力正体现于“举手投足”之间,“本”的问题解决了,就要看展现的效果。

韩新东认为,《惊魂记》无疑是成功的,首先它有了个在世界范围都得到广泛认同的好剧本;其次,徽剧“大红大绿、大锣大号、大蹦大跳、大喊大叫”的表演形式与故事情节的契合度非常高,毫无违和感;最重要的则是,尽管《惊魂记》的故事是莎士比亚的,时代是春秋战国,表演形式是徽剧,但它仍然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并具有现实意义。

“人类内心始终对财富和地位有着欲望,《惊魂记》中展现的人性的贪婪或美好,都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这样的剧目,也给我们现代人更多的警醒。我们可以追求幸福美好,但要通过正当的手段,否则就会造成剧中表现的‘中共愤的结局,这个剧对当下社会生活也是有启迪意义的。”

猜你喜欢
徽剧徽商传统
王丹红:徽剧人需要更多的舞台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沿着名家的足迹传承徽剧
黄梅戏艺术(2021年1期)2021-03-29 06:08:04
新媒体时代地方戏曲的传播与传承——以徽剧艺术为例
河北画报(2020年24期)2020-08-04 02:45:38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徽剧传承与发展
黄梅戏艺术(2019年1期)2019-06-24 07:25:02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徽商回归
决策(2016年11期)2017-01-06 12:53:36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