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华
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我们对小学生的作文指导比较重视作文的外部指导,即遣词造句、写作技巧的指导,忽略对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文是体现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的思想水平的一种形式,也是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得到综合训练的一种途径。用心理学的理论剖析小学生作文的过程,就会发现:产生文章的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定社会生活的感受移入学生头脑并加以改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把自己熟悉的、印象深的一部分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印映或贮存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然后通过学生的思索、想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生活素材加工改造、去粗取精;再经过语言文字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或说明,把它表达出来,形成独立于人外的精神产品——文章。由此可见,学生的作文不是被动的对客观现象的反映,而是学生生活感受、情感因素、心理思维、文字表达诸多方面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多维的、连续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始终伴随着小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研究小学生作文时的心理障碍,寻求突破方法,对语文新课改、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分析
小学生作文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复杂的、连续的心理因素,就其心理障碍按作文过程主要表现在:
1、审题时的心理障碍
①畏难心理——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
学生面对命题,“望题兴叹”,不知应选择什么内容作为题材,头脑空空,茫然失措,渐渐陷入了迷惘困惑之中。这种心理抑制了作文的兴奋点和写作欲望,使学生一见作文便感到紧张,这尤其在差生中普遍可见。
②困惑心理——无所适从,无处下笔。
学生面对命题,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中间如何过渡,往往举棋不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往往犹豫不决,难辨主次。这种心理抑制了学生作文兴趣,产生了小学生作文选材不当、层次凌乱等通病。
③厌烦心理——老调重弹,无新鲜感。
学生作文面对《我的同学》、《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等传统“保留命题”,几年来写熟了又悟不出新意,往往跳不出第一次作文时的思维模式,有的干脆将旧作抄一遍应付了事,产生厌烦感。
小学生在审题时的畏难心理、困惑心理、厌烦心理,都是学生处于“未意识”的心理状态,使学生面对命题难于下笔,抑制了学生作文灵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2、行文时的心理障碍
①消极心理——结构单一,千篇一律。
小学生在文章结构安排上一般很难有所突破,尤其在习作初期曾借鉴过某篇范文,在心理上形成定势,限制、束缚了学生作文思路。
②惰性心理——选材平淡,缺乏新意。
小学生作文的选材,往往缺乏新意。写《我的老师》,跳不出老师冒雨护送学生、深夜批改作业、为生病学生补课等;写《一件难忘的事》,跳不出拾金不昧、做错事后改正等,不能根据题意从不同的多角度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惰性心理使学生懒于思索,把生活中的题材照搬套用,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甚至在作文中说假话,内容胡编乱造。
③应付心理——语言贫乏,叙述凌乱。
小学生作文的语言往往缺少童性,一做作文即搬出《佳句好段》、《优秀作文选》,有的照搬开头和结尾,有的整句整节抄录,语言成人化,使文章陷入了华而不实、无病呻吟的状态。这种把作文看作任务的观点,“交差”应付了事的做法,是机械套用心理的影响,使作文表达平淡、凌乱。
小学生作文行文时的消极心理、惰性心理、应付心理,主要是小学生思维方式单一的结果,也是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作文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3、修改时的心理障碍
①懒惰心理——不愿改。
小学生认为作文结束即“任务”完成,缺乏对作文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负责态度,懒于修改自己的作文,也是对自己学习成果不够珍惜的体现,认为“写”是我的任务,“改”是老师的责任,是懒于思索的怠惰心理的影响。
②自卑心理——不会改。
有的小学生成文后虽有必的愿望,但不知如何改,改什么,认为自己完成作文已不错了,对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缺乏信心。
小学生修改作文中的懒惰心理、自卑心理,实际上也小学生思维幼稚的体现。当老师将作文批改后发到学生手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看分数,只看评语。虽然老师花了不少精力批改,但是收效甚微。
二、突破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策略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这里,根据小学生知识、年龄实际和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我提出突破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礙的几条策略,供大家参考。
1、丰富生活,充实作文内容,扫除困惑心理。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小学生所关注、接触的范围较多在家庭、学校、邻居和学校,老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观察、调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使学生从小逐步具备感受生活的能力,对客观世界的人和物产生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作文时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好文章,才能从“要我写”转为“我要写”,主动要求通过作文来倾吐心中的激情,扫除作文时的困惑心理。
2、切合实际,改革作文命题,消除畏难心理。
作文命题必须与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同步。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薄弱,形象直观思维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命题的角度宜小不宜大,宜具体少抽象,宜浅显少深奥。与其写《我的爸爸》,不如写《爸爸的微笑》、《爸爸生气的时候》。命题角度越小,越符合学生实际,学生越有新鲜感,越容易把握中心,写出来越顺手。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作文,意在练习,不得已而采取命题之办法。”命题作文也不是小学生作文唯一办法,老师完全可以设计多种方式,诱发学生写作热情,如指导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应用文等练习,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命题形式上可规定内容、体裁,也可只定向,让学生补充完整。许多学生对《第一次___》、《我的____》、《我最喜欢的____》等命题较感兴趣,老师对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之文,均应肯定,让学生思维自由驰骋。
3、创设情境,点燃情感火花,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有的学生进入作文课,忧心忡忡,负担甚重,老师切不可呆板着脸,机械破题,可选用一首诗歌、一幅画、一件往事的回忆、一篇范文的启迪等,自然将学生引入作文情境,引起学生积极注意、记忆和思维。
4、精心设计指导,化难为易,解决作文困难。
有的学生在叙事有困难,老师可按命题要求,先指导学生有条理口头叙述,既可组织学生叙述思路,又可受师生帮助、纠正,然后再让学生组织安排书面语言的叙述和表达。
有的学生在文章构思、材料安排有困难,老师可指导学生编拟提纲、理清脉络,做到落笔行文时“成竹在胸”,有条不紊。
有的学生在初稿完成后,缺乏自我修改能力,老师在了解学生作文基础上,及时归纳习作规律,选择优差相对例文,师生共同评议,学生再按照方法,对照自文,反复修改,写出第二稿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我相信:我们语文老师只要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因势利导,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一定会让每个“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