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大珉
中国当代艺术这道“惊喜的发现”,缘于非主流的色彩,异域风味的猎奇,能受到海外不断关注,无外乎随着整体国势走强,以及艺术可能性和文化产业、市场操作等多重卖点的联动,但对于主流西方艺术世界来说,中国当代部分仍被视作中心之外的“点缀品”而存在,仍然只是一时之潮流,或极少能真正融于西方正统,“春卷”依旧难以成为主菜,皆因牵涉政治地缘,国度人种等根本差异的擎制。
从历年全球200强藏家所收藏多为本国艺术品可见,与其自身经验更为切近的对象做为收藏主体,是本能,也是常情。因而在西方艺术界,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他者”的边缘视角,使其新奇感和稀缺性容易被一再放大,但同时潮流焦点易轮换移位,如近年欧美收藏家兴趣不断转向南美、印度和俄罗斯当代艺术,而一有风吹草动往往就被最先抛售,显示出非宗主地艺术品的弱势。当中国当代艺术的膨胀系数在08年以前一度被吹捧到它自身都无法承载之际,高峰之后的“分水岭”很快来临。具备明显投机嫌疑和企图的西方收藏家在此前后纷纷跃出水面,以华人惯常的高价竞拍方式,寻求最大程度的“套现”。
具备明显投机嫌疑和企图的代表西方藏家有:
美国人Michael Goedhuis(迈克尔·高德尤斯)和William Acquavella(威廉姆·阿奎维拉)、美国人Howard Farber&Patricia Farber(法伯夫妇)、英国人Charles Saatchi(查尔斯·萨奇)等。
迈克尔·高德尤斯和威廉姆·阿奎维拉
08年曾引发国内艺术界极大震动的西方藏家是高德尤斯和阿奎维拉,他们的收藏家身份是有疑问的,其操盘行径是借中国当代艺术之名而行投机交易之实。高德尤斯及其创立的“埃斯特拉收藏基金”(Estella Collection)收藏特色在于媒介跨度颇大,囊括了当代油画、雕塑、摄影、装置、录像,以及传统纸媒类:水墨、版画和素描等。03年以来,他便与中国艺术家来往密切,许诺所藏进入博物馆体系,并以此低价获得了中国当代艺术家1966年至2006年的精品超过250件。而就是这位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收藏中国当代的早期资深藏家,也在全球哄抬中国板块的分水岭之际,大量抛出“中国牌”,以求得危机之下的资金自保和投机牟利。高德尤斯经过短期的海外巡展和画册包装后,07年8月他把作品整体出售给了曼哈顿的老牌画商阿奎维拉,08年4月阿奎维拉画廊迅速套现——香港苏富比举行的“埃斯特拉收藏”专场拍卖,推出包括中国当代的一线名家的100多件作品,而在同年秋季,还有近百件另一批藏品在纽约完成拍卖,苏富比香港分部曾宣称这是“市场上最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收藏之一”,最终,埃斯特拉专场取得了91%的成交率和1.39亿港元的总成交额。这一幕由高德尤斯与阿奎维拉精心设计的换手套现,展现出老牌艺术品投资商的“嗜血本性”,而中国艺术圈曾对西方藏家许诺的美妙期待遭受到无情幻灭。从埃斯特拉极善于推广旗下收藏,专场拍卖前其已在美国、欧洲及中东等地做系列巡展及预热活动,而得以慰籍的是拍卖结果由华人和欧洲市场支撑了下来,西方藏家得以再次卷钱抽身!有意味的是目前高德尤斯旗下画廊的经营对象已从当初的中国当代全部转变为新水墨艺术;老牌的阿奎维拉从08年中国当代专拍获利之后,令人瞩目地代理了曾樊志,押宝在中国当代绘画的代表之一曾樊志身上,是否又是一次投机性的艺术“收购”?
Howard Farber&Patricia Farber
法伯夫妇
霍华德·法伯原是一位纽约房地产商,现在是全球屈指可数的中国及古巴现代美术作品的收藏家。法伯的收藏着眼点更多倾向于架上绘画,而摄影和雕塑以及少量装置作品则为辅线。法伯的收藏脉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美国本土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的近代美术和现代派作品为线索,如Georgia O'Keefe、Max Weber,以及John Marin、Marsden Hartley等重量级人物作品。到90年代中期,法伯把原有藏品逐渐调整清仓,收集起古巴现当代美术品,到1995年来中国,他与夫人结识了张颂仁、东八时区书店的罗伯特、以及凯伦·斯密斯,他们的引介与顾问的作用,使得法伯逐渐把中国当代艺术纳入其收藏视野。法伯收藏中有约50位左右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藏品,新近的收藏目标将是更为年轻的中国艺术家,而通过07年菲利浦斯的“中国先锋·法伯专场”来看,其收藏仍以中国当代艺术明星人物为主建立起来。虽然法伯曾宣称:上拍的44幅只是其所藏中国当代艺术的冰山一角,但此次的高点抛货调整,让国内艺术圈对西方藏家开始有了警惕和怀疑。
未来三十年: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藏家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些被抛出的藏品,除被沃什、萨奇这样的顶尖收藏家接手外,也有不少部分由华人收藏家接盘,显示出中国当代艺术品由早期收藏者转移到更具资金实力者手中的市场信号。真正的藏家并不以投入的资金多少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应以综合考量该收藏家是否对艺术品收藏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某种艺术的发展,以及是否对全球艺术市场产生影响。所以大陆藏家对于收藏的着眼点不能仅停留在短视的投机和保值的狭隘思路中,接盘者的角色并不具有积极的话语权,而对于新文化的发现和推动才具有更大的主动之权,从这点上来说,需要向尤伦斯和希克们借鉴其经验和操作手法,在获取了文化话语权的同时,随之相应牟利。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演进及收藏活动,将迈进较长一段时期的断裂与空层,走上没有明显趣味设定,以自身逻辑演绎为主体的过渡阶段。
查尔斯·萨奇
他的藏品量在3000件左右,于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抽象派入手开始其艺术品收藏之路。艺术界已领教其运用广告传媒方式,在十几年前打造出“YBA”(英国年轻艺术家)的黄金时代。随着6500平方米的萨奇新画廊持续经营以及“萨奇在线”的全球网络布局,这位享受着操纵市场快意的艺术品投资人再次成为最值得被持续关注的国际大藏家。而萨奇也从没试图远离公众视线,因为他深知其决定有多大影响力,其投资嗅觉也终在踌躇之后纳入了当时已处于价格高位的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在08年萨奇画廊新馆高调推出的以其新近收藏为主体的“革命在继续:中国新艺术”展览盛况空前,而后难以预料的次贷危机来袭,萨奇似乎认识到将中国当代这只“烫手山芋”转手给亚洲藏家接盘是个恰当的抉择,因而就有了2009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的所谓“萨奇专场”的180件拍品的出笼。虽然尘埃落定后是皆大欢喜的结果,而国内艺术圈曾经对萨奇的热切追捧也因此心有余悸,于是国内艺术圈将视线转移到本土藏家,望本土收藏能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未来有力的支持系统,已成为目前业界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