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语文教学的宗旨谈“授之以渔”

2013-04-29 00:44张晓辉
语数外学习·下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授之以渔语文能力课外活动

张晓辉

语文学科的任务和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的能力。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社会性和人文性所决定的。因为读写能力是学习和工作的必要条件,听说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显得日益重要。只有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才算是真正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有了较高的母语能力,既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也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和交往打下了厚实的功底,同时还能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近年来,广大语文教育者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毋庸讳言,旧的教育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笔者认为要彻底改变仍普遍存在的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状况,以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必须全面而准确地领会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在语文教学中把能力训练放在首要地位,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渔”与“鱼”的关系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观念,严重地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思想。诚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念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升学率、评比、统考等影响,不少语文教师墨守“传道、授业、解惑”的陈规,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他们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成了一句空话。消除这一弊端的关键在于:一是语文教师要彻底换脑筋,增强责任感;二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改革力度,彻底改进管理方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知识固然重要,但传授知识不是唯一的目的,还应该为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培养人品服务。有了高尚的情操、扎实的功底、过硬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专长,报效祖国和人民。从长远看,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的培养,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授”与“受”的关系

“先生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产生的不良后果虽已被广大教师看到,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形与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原因是为师者虽认识到“放”的重要,却缺乏“放”的勇气,深怕疏漏了什么,处于两难境地。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其自身通过读、写、听、说等方面的反复训练才能完成。教者的启发、指导,只有通过学者动手、动口、动脑、动情才能起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师之“导”既不能脱离生之“练”,更不能越俎代疱。学者不动情,师者白费神。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调动学生这一“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让学生眼看、手写、耳听、口说。同时,能力训练应讲求实效和质量,这就要求教师钻研教材,精心备课,训练内容和目标要切合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还要注重对四种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注意培养整体能力。能力训练要有利于夯实功底,为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智能服务。

三、“主”与“副”的关系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还有思想性、社会性和人文性。新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他们必须既有探求的科学思想又有创新意识和责任感。但数量有限的课文课时,对学生获取知识和开发智力都有很大限制。语文课外活动则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自由发展的空间。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光靠课堂上的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更主要的还是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这就好比人摄取能量一样,除了主食之外,还要辅以多种副食。各学段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将课外活动列入教学内容,足见其重要性。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参观、访问、听报告、演讲、办小报、阅读报刊、观看影视剧、专题采访、社会调查、交流心得、展览习作等,都能让学生接受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活跃思维,提高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可以说,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课内的读、写、听、说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得到应用,所取得的效果将不仅仅是课内外的相加,还有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是语文教学整体效益提高的重要一环。

总之,正确领会语文学科的性质、宗旨,用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作指导,加大能力训练力度,拓宽能力训练幅度,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方能不辱语文教师的时代使命。

猜你喜欢
授之以渔语文能力课外活动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课外活动类作文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为了“梦之队”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