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倩
皮亚杰曾在建构主义提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且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因此我根据自己所学、所感,结合自己的实际,尝试性在组织幼儿进行情境性科学教育活动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游戏情景,兴趣高!
环境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索兴趣的中介和桥梁,教师可把期望幼儿获得的经验蕴含在环境之中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幼儿园的孩子对身边的事物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尝试创设“玩中学” 的游戏环境,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的机会亲自参与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幼儿获得直接经验,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动力,体验发现的乐趣。如科學活动《有趣的蛋宝宝》,注重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设计了和好朋友做游戏这一情景。让孩子们玩一玩、找一找、摸一摸、看一看、敲一敲,每一个环节无不体现一个玩中学的理念。虽然蛋宝宝容易破碎,但孩子们和它们得到了亲密的接触,不经意间,孩子们探索出了它们的外形特点和内部结构等。在孩子尝试打开蛋宝宝的过程中,教师用猜一猜这一情景而不是用说一说,这就像猜谜一样,幼儿可以发挥他们的想像,天马行空地猜想蛋宝宝里面有什么,猜错了也没有关系,还可以继续猜,这样孩子的心里压力比较小,也就更能激发他们说的欲望,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生活情景,效果好!
在过去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时,常常是将这一事物单一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孩子说说它的样子,教师告之这些物品名字及用途,这种机器式传递知识的过程,没有考虑小班孩子的思维特点,没有从孩子的兴趣点与生活经验出发,更没将孩子对其的认识迁移到生活中。使孩子们常常无话可说、无事可做,没有探索的欲望。而将教学内容放在生活情景中,让孩子去尝试解决,孩子们的表现则不一样。我们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科学活动的活动材都来源于孩子们周围的生活。我们巧妙利用每一种材料的鲜明特点,精心设计富有美感且充满生活情趣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氛围,使幼儿一进入便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如在“认识糖果”的活动中,我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糖果,把活动室布置成“糖果超市”,让幼儿当顾客,在敞开式的“超市”情境中,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轻松、自由地选购糖果,观察糖果,认识糖果。
三、故事情景,形势新!
孩子们爱“追随”新鲜的事物,但他们的注意力常常受外界环境刺激,易转移,没有持续性,在遇到困难时,表现易退缩,解决困难意识不强,常常“半途而废”、到处游走。而情节性强、语言生动、且有连续性的故事,则能感染孩子,激发兴趣,使之注意力维持更长时间,激发孩子勇敢面对困难。因此,在解决科学活动组织的问题时,我们经常尝试运用故事或绘本情节贯穿活动来激励孩子探索。
如:我们结合中秋节组织的科学活动《会变的月亮》。我们创设了故事情境《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的她有点冷,她就撕的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衣裳吧。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三天以后来取。过了三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的真漂亮啊,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扣子也扣不上。裁缝师傅决定给他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三天来取。三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成了一个半圆。她来取衣裳,衣裳做的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了。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三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的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上合身的衣裳。你看,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是在晚上才悄悄的露面。”
让幼儿在故事中感受、理解月亮是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变化的,融情境与兴趣为一体,激活了孩子的思维,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注意通过幼儿间的交流丰富了他们的词汇量和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科学探索中体验了想象与表达的乐趣及对科学事物的喜爱之情。
四、自然情景,好处多!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春天的樱花,夏天的雷鸣电闪,秋菊、冬雪等。其中,雪是难得一见的自然现象,幼儿对它的喜爱似乎是一种天性。今年入冬时,正好下了一场雪,当时就听到孩子们欢呼,“下雪了!下雪了!”一有时间、一有机会他们总爱在雪地里玩耍、嘻闹,但又往往受到大人的制约,无法尽兴地去玩雪。因此,我时常发现在玩雪时孩子们经常把衣服鞋子弄湿,或者是玩一次雪要花很长的时间,乐此不疲。为了彻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对雪的向往和对其独特的兴趣,使他们对雪有更多的了解,因此“玩雪”这一活动就此生成了。再利用孩子的天性,在游戏活动中,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自主的游戏氛围,使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来,让幼儿认识到雪花遇到热气会化成水的科学现象。这比老师刻意去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认识雪要省事、有效果。教师再在适当的时候给以引导启发,使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主动探索科学现象,从而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体验。
五、操作情景,不可少!
孩子喜欢自己动手摆弄物体,对鲜艳色彩、会动、会发出悦耳声音、能吃的东西感兴趣,常常在鲜艳美丽的事物、动画中流连忘返。乐滋滋地敲打、扔、砸甚至破坏物品,为的是双耳能听到来自他们自己制造的声音;如果能放到嘴里尝一尝,更让他们兴奋不已。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尝一尝”这类的诱导用语,使幼儿的各种感官接受刺激,提高幼儿的感官综合活动能力,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主动探索客观对象的习惯。
在科学活动中运用“神奇的口袋”的游戏可以满足孩子摸的需要。“神奇的口袋”是以各种精美的、颜色鲜艳的装饰口袋为材料,能感知事物有:水果、蔬菜、石头、糖果、图形等物体,孩子们通过摸一摸外形、猜一猜口袋中的物体,从而调动他们继续探索的欲望。
在“彩糖王国”中,冰糖、砂糖、方糖的外形不能引起小班孩子的兴趣,而我把它们分别装在瓶子里,通过摇动让它发出声音,孩子在听一听、看一看的过程中构建不同外形种类的糖的经验。每出示一个瓶子,摇动一下里面的糖,看到它们在瓶子中“欢蹦乱跳”,孩子们的脸上总是浮现了灿烂的笑容,拍起了胖乎乎的小手。而当他们品尝糖的滋味时,可以听到孩子们告诉同伴“甜甜的”“酸酸的”“软软的”的声音。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不同程度的指导下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是给幼儿以亲身的科学体验,注重对科学探索和发现培养的过程。作为教师,应为幼儿巧妙创设丰富的探索情境,让情景浸润到孩子们游戏的过程中,让幼儿在开放性的情景中大胆地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感受到发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科学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