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俏云
云中河,其名取“河在云中游”之意,是故乡的一条小河。
油菜,小麦,玉米,棉花,西瓜,扁豆,苜蓿,记忆里故乡的小河,一年四季是由植物的荣枯描画的。小时候,大人们永远是忙碌的,就剩下我和弟弟,坐在河畔浓得化不开的绿荫下玩耍,摇摆不止的微风,绵长宁静的河水,爬满白云的天空和缠在杨树杈上亢奋的喇叭花构成了整个夏天。后来长大,青草与少年都留在了家乡。
最近几年回乡,变化是令人震惊的,举目四望,一座座高楼划破这座北方小城原本宁静的天际线。而云中河,被架上四座大桥——桥下,早已枯涸,桥上,几无车辆。像是一个小城里穿上西装的青年,似乎时髦,却总是不对劲。
这样的情景让我想起中国许许多多的大桥,它们寿命不同,归宿不同,却都一样华丽丽,大而不当,武武渣渣,宏伟却有些尴尬。
巍巍大桥,尊严何在?
又垮桥了!这次是建成未满一年,耗资18.82亿,号称“跨度创全国之最,改写悬索桥梁史”的威严之作——哈尔滨阳明滩大桥,2012年8月24日早晨,“轰隆”一声,就成为历史。
国人对层出不穷的垮桥新闻都已有些麻木了。因为在过去短短的5年时间里,全国范围内公开可查询的桥梁垮塌事故共有15起,事故共造成141人死亡,111人受伤,18人失踪。發生事故的15座桥梁中,仅有3座至事发时使用时间超过15年。夸张一点说,这真可谓是桥梁史上“垮掉的一代”。
阳明滩垮塌的消息引爆了网络,事故发生后,此前一些媒体的报道被人们迅速翻出来,昔日的“正面报道”如今成为莫大的讽刺。
原本计划三年完工通车的大桥只用了18个月便收尾竣工,当地媒体遍是“哈尔滨速度”“哈尔滨奇迹”的欢呼。《哈尔滨日报》甚至报道称,“在如此短暂时间内完成如此体量的工程建设,在我省的桥梁建设史上绝无仅有。”
垮掉大桥下死去的人,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生命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
针对桥梁频出安全事故,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副主任孙利民教授表示:“最近一二十年,我国迎来桥梁建设高峰期,在很短时间内建设了大量桥梁,桥梁应该有50年的使用寿命,部分桥梁设计时甚至达到100年,但最近出现很多桥梁才使用十多年就坏了,这种状况让人担忧。‘屡坏屡修、屡修屡坏背后深刻的腐败根源不容规避。”
专家的口吻是婉转的,一些桥梁在设计上不够规范,在施工时偷工减料,造成桥梁先天不足,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在后期养护阶段,也多敷衍了事,没有定期检查,发现问题也不及时解决。
所以,“最大”“最长”“奇迹”“速度”等惊人之语,在“年年垮”的事实面前,集体缄默。
桥,亦是良心坐标
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有言:“建桥,建得不好还不如不建!”
杭州钱江三桥引桥塌了,距离它建成通车不过14年,且近10年已经过大大小小24次维修。但是不远处同样横跨钱塘江之上的钱塘江大桥,设计寿命50年,业已超期24年,74年来任凭风吹浪打,巍然不动,甚至连大修都不曾有,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
而讲到“桥坚强”,赵州桥无疑是鼻祖。
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一行人拜访久慕其名的赵州桥,这座穿越了1400多年历史洪荒的隋代石桥,残损的桥身难掩迷人之姿,直令梁老“实在赞叹景仰不能自已”。回京之际,他十分不放心,“惟恐同这座已经度过了1300多个寒暑的古桥,一别即成永诀。”然而他的担心是多余的,赵州桥在经历了水灾、地震等多次灾害之后,依然雄姿巍巍,不减当年。
2013年,芦安地震,简阳沱江大桥因洪水冲不垮、地震摇不动、炸药毁不掉再度被网友直呼“桥坚强”。武汉长江大桥桥龄54年;南京长江大桥桥龄43年;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桥龄110年;宁波奉化江上灵桥桥龄75年;兰州中山铁桥桥龄102年……
集结了更为先进的造桥技术和水泥钢筋的各种花式桥梁不堪一击,屡屡坍塌。而那些看似破旧的古老桥梁,或砖块垒砌,或锈迹斑斑,却在经历了重重灾难仍岿然不动,这无论怎样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更可笑的是,一座大桥倒塌,相关涉事者不及时反思,却找各种荒唐的借口试图掩盖,记得被一车鞭炮就坍塌的连霍高速大桥吗?记得侧翼倒下的阳明滩大桥是载重所致吗?这些聚集了现代科技结晶的桥梁,却成为“豆腐渣”的完美代言。在灾难中,我们见证了古老建筑的坚韧与神奇;也在灾难中,我们看到了现代建筑的苍白与无力。拨开重重那残亘断壁,一个个“人祸大于天灾”的故事屡屡重演。
一座大桥,所缩写的是对人命的尊重程度,也是良心的标签。如此,方为真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