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红
多年来,学生对美术课的爱好程度一直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低中年级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究其原因,有年龄阶段特征、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问题。心理学上把小学阶段的儿童绘画归为意象期和写实期。意象期儿童画出来的物体不同于看到的对象,仅限于再现事物的粗略特征。到了10岁左右,学生开始产生写实倾向;特别是六年级学生,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大孩子了,不再喜欢儿童的那种绘画了,开始模仿成人的绘画形式,追求表现得真实和有立体感。所以在高年级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儿童意趣的挖掘。教师有责任在学生描绘事物、认识事物方面起到正确导向作用,以此激发并培养他们的绘画兴趣。
下面从三方面谈谈我在高年级美术教学中是怎样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的。
一、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养转变
“教学的艺术性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高年级教学中,我加大欣赏课的比重,一方面减轻作业练习压力,另一方面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我上过一堂欣赏课,欣赏凡·高的作品《星空夜》。上课时我先播放英文歌曲“Starry Night”,学生静静地听着,百思不得其解,“美术老师放英文歌曲做什么?”可是过了一小段时间,学生就被那优美的旋律吸引了,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这时我用大屏幕打出中文字幕:“星夜下调色板上只有蓝与灰,你用那透视我灵魂深处的双眼望向夏日的天空,山上的阴影衬托出树和水仙的轮廓,地上斑驳的色彩捕捉微风和冬日的寒冷。如今我才明白你想对我说些什么,你清楚的时候承受了多大的痛苦……”教室里面一片沉寂,学生沉浸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我说:“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它叫《星空夜》。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凡·高的作品《星空夜》。”
教室里一直播放着这首舒缓的乐曲,在大屏幕上我出示了这位画家的生平及对这件作品的一些评价:“凡·高的宇宙,可以在《星空夜》中永存。凡·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工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学生很有感情地伴着乐曲声诵读着、揣摩着。有些学生开始发表自己对这幅画的见解:我看到过这幅作品,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幅作品中,凡·高看到的只是幻象。他一直生活在幻想之中,高大的白杨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件作品是他在1889年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我不得不惊叹学生知识面的广博。马上又有些学生站起来说,我也看到过这幅作品,也了解了一些这位画家的生平。他神经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色和紫罗兰色,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我知道,这堂课结束之后,肯定会掀起一段欣赏名画作品的高潮,学生的目光证实了我的想法。
一堂课很快结束了,在这堂课中学生充分理解了一件艺术品往往是艺术家发自内心的感受,是艺术家内心情感与所表达的物体之间相碰撞的火花。因此,在艺术作品形式结构背后蕴含着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态度、情感和理解,蕴含着艺术家精神气质、艺术造诣和修养,使作品具有许多意境及神韵。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对艺术品的内涵进行思考,体味艺术家追求的审美理想。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
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教师要灵活掌握课程的内容,不一定要完全按课本上的内容讲授,除了要抓住基本的知识技能知识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安排并加入新的知识点,并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的是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所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创新意识。
我曾给六年级学生上色彩装饰画的课。上课前,我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买了白色的画布,还让木匠打成了漂亮的画框,漂亮极了。
上课了,这节课我的要求是拿来画好的色彩小样,我和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可是当我让学生把色彩小样拿出来的时候,我可真的傻眼了。和我预想的效果简直截然相反。我的大脑在飞速地运转着,怎么办?我看了看自己手中拿着的画框,马上就有主意了。
我先把几张学生画好色彩小样的作品展示给下面的学生看,把其中最出色的、最有新意的作品拿出来,进行讨论,我注意到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并不是很集中,我明白,“杀手锏”应该出场了。我把刚刚拿来的画框举了起来,说:“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就是你们今天画画要用的画纸,是老师为你们精心准备的。”我一边说一边观察下面学生的表情,小眼睛都瞪了起来,议论声也响起。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成功了一半。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慢慢地,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我手中的画框上。我说:“你们知道怎样在这样的画框上画画吗?”“你们想知道凡·高、高更是怎样画画的吗?”“你们想成为全世界知名的画家吗?我们就从现在做起,好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同时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可是我觉得这样还不够。好戏还在后面呢,我接着讲画面中的构图方法,如何在画框上上色。我又及时地将画框交给这组小稿画得好的同学,并允许他们到室外的活动空间完成。这组同学高兴地走了。我仔细观察下面同学的表情:羡慕的、着急的,我的计划完成了一大半。还有几组待定的稿子,他们可急坏了,马上蜂拥而上,把我围了个水泄不通:“老师,我们这个行不行?哪里不行?告诉我们,我们想赶快修,给我们一个画框吧!”我心里很快乐,可是脸上绝对不可以表现出来。现在我的第二个“杀手锏”该用出来了,那就是我发明的“诱饵法”。
我是不会这么轻易地把画框给出去的,否则,学生一定会认为来得太容易,不会珍惜。这是人类的通病,孩子们更不例外。“物以稀为贵”,我一个一个地过关,一个一个地审核。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性情,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知道此物来之不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画框的数量一点一点地减少,成型的作品越来越多。学生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下课休息时间、中午午休时间、下午的课后班时间。每一次从走廊经过,看到这些学生忙碌的身影,听到他们因为兴奋而发出的喜悦的笑声,我都会由衷地感到欣慰。真的好想回到从前,重做一回学生,再尽情地挥洒一次。
三、注重学科之间的合理整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课程整合”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课程整合是针对“学科本位主义”而言,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应做到互助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苏轼的《水调歌头》历来备受推崇。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这节《诗情画意》课,美术和语文学科学科整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进一步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绘画中引导学生发现色彩的运用方法,点、刷、扫等笔法和调和等色彩知识。让学生在造型中运用色彩知识,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大胆表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堂课,学生通过画笔画出了自己对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的理解,他们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的回味无穷,精妙非常。通过这样的美术活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力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也体验到了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
总之,美术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教师更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因此,只有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教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才能落实到行动上,从而在课堂上进行适应新形势的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秦艳洁,熊玮.浅谈美术教学中基础素描的教学方法[J].教改探索,2007(1).
[3][美国]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