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肖晨
八月上旬,最让武侠迷们期待的莫过于“天山武林大会”。少林、武当、崆峒、昆仑、华山、峨嵋等十一大门派掌门齐聚天山脚下,金庸、梁羽生笔下的武林大会似乎要再现江湖。但令广大武侠迷失望的是,这次武林大会似乎显得分外祥和——它在一场套路拳的表演中开始,在掌门与官员的交谈中落幕,远没有武侠书上所谓的“血雨腥风”。
一场闹剧般的“武林大會”结束了,然而对武林、功夫的争论,却没有随着这场武林大会的落幕而结束。
真真假假门派
从新华网最先爆出这次“天山武林大会于乌鲁木齐举办”开始,“武林大会”掌门的身份就受到广泛质疑。
少林寺最先站出来辟谣,他们承认接到过武林大会的邀请,但是“并没有参加”。在天山武林大会出现的少林寺代表“少林寺达摩院首座”释德朝,并不是组委会宣传的什么达摩院首座,他只是来自达摩武术学院。
此少林非彼少林,此武当也非彼武当。顶着“武当派掌门”头衔的游玄德亦不是来自当年张三丰坐镇的武当,而是黄冈的南武当山,属于大别山支脉,同气连枝的少林、武当将这出悬疑剧进行到底。
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表示:“他(游玄德)的那些头衔都是自封的。”据武当三丰派掌门钟云龙透露,“游玄德当年只是一个临时工,跑到黄冈自立门户。”
尽管少林、武当的代表身份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但毕竟他们与正宗的少林、武当还颇有一段渊源,而对参加武林大会的崆峒派的质疑则上升为对其派系的质疑。
崆峒派的突然崛起源于一个自称是第十代掌门的燕飞霞。据他口述,崆峒派早在唐朝中期就已经创立,第一代掌门为飞虹子。但唐朝中期到近代有1400多年,近十五个世纪只出过十个掌门,显然有点于理不合。
“崆峒派并不是每代都有掌门人。”崆峒派十代掌门人夫人甲斐睦子女士这样解释道。但在没有掌门的阶段,功夫如何传承下来?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崆峒派显然比其他各派更为混乱,一派三掌门,除了参加此次武林大会的白义海,燕飞霞夫人甲斐睦子女士,还有据称是十二代掌门的陈虎,“谁究竟是崆峒派掌门”这个问题至今也是崆峒派内部无法解决的争端。
如果说上述门派还讲究自己师承何处,数数他们的爷爷辈当年怎么样,那么昆仑派纯粹只是现今才成立的新门派,参加武林大会的周金生就是这一派的开派祖师。
“武林宗师梁小天的弟子”“师承某大内高手”,在周金生名字的前面罗列着很多功夫传人的头衔,照理说开宗立派显然是理所应当,只是这功夫为什么取名为“昆仑”,颇让人不解。
在武林大会中,另外一个让人不解的还有那些“掌门人”犹如从“从电视剧中走出来的服装造型”。道服、僧服、斗笠……这些只有在影视作品中才会用的戏服被“掌门人”用来当作真正武林大会的服装。
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武林的想象。但亦被网友直接吐槽为“中老年人版的cosplay”。
重新审视这些所谓的武功大师,通过调查,对于他们的身份,我们发现甚至不能准确的定义他们到底是商人还是武术家。
此次前往天山的释德朝禅师有几家武术学院;青城派仔细做着自己的养生生意,打出的招牌是“自己的道观百岁老人很多”,并在苹果应用商店提供青城APP下载;崆峒派掌门上过湖南卫视的某档节目,展示了自己将崆峒拳法和迪斯科结合起来的武术表演,显然对于消费者的需要,他们是格外精通……
功夫迷雾
在这场为期两天的武林大会上,每天都取了别致的名字。第一天名为“天山论道”,第二天名曰“天山论剑”。除却吸引人眼球的服装道具,这些大师们的功夫到底如何?是如义和团近乎“神棍”般的刀枪不入?还是电视剧中大侠们飞天遁地的表演?亦或一些人热衷的隔山打牛?真正的中国功夫界究竟是何等的模样?
中国功夫引以为傲的是其悠久的历史与种类繁多的门派。实际上,对大多数门派,很难让这些掌门交代清楚他们的上三辈。中国功夫很早就已经孕育,但绝大部分都已经失传,很难从文献中发现关羽、戚继光等大将师承何人。
中国武功的真正兴起是在清朝末年,在那时造就了现在流传至今的诸多武术门派。
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每个大门派里面又有诸多小门派。单就太极拳来说,除了有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还有赵堡太极拳、武当太极拳,参加此次武林大会的周金生自称是“王宗岳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在这些复杂纷繁的门派中,武功之区别有多少?又有几种起到了革命性的变化,引发中国武术质的飞跃?
实际上中国功夫的种类繁多完全是各大门派在复制的基础上进行略微改造而已。赵道新老人曾说:“假如能刨除这些因封闭、宗派等因素所滋生出来的‘重复发明,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归纳,中国的武术就立刻不显得那么宏大了。”
为了区别于其他拳种,很多门派都在自己的功夫上生搬硬套了很多哲学道理,并掺杂着大量与攻防无关的门派内稀奇古怪的仪式动作——这些古怪的动作是为了区别其他门派,但在实战之中却又完全不可以施展出来。一旦遇到强敌决战,这些功夫就千篇一律地变成了“拳击+侧踹+抱摔”,有的甚至变成了“村夫打野架”。
中国功夫是否完全不顶用?在“最后一个形意拳大师”李仲轩《消逝的武林》笔下,“中国武术是确实可以克敌制胜。”
李仲轩曾经用“转七星”的身法一瞬之间摘掉数个捐警的帽子;功夫已然接近“神变”的薛颠,曾经表演过“打第一拳在条凳之左,打第二拳就已经在条凳之右”。速度之快可能无出其右者,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武林高手在那个时代并不是幻想。
在李仲轩看来,他们那个时代练功夫,走上“十几里路跟邻居串门一般”。走路的身形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师承何派,更不用说练功时全身气血流通,功夫已然向身内走,沁入五脏六腑。而现在的武林中人,倒是很少接近以往大师的境界。
其实只要基本功练好,中国功夫完全可以使人变得更强、身体更加灵活协调,但是至于一些如闫芳老太太“隔空打人”的神话就只是他们放大的想象了。
破灭的幻想
对于在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熏陶下长大的武侠迷们来说,武林大会也许是他们心中一直存在的理想。
“天山武林大会不精彩,比划着只如同老太太晨练。”这样的认知也许是因为现实和小说、电视上的武林相差太远。再加上武林大会并不设置“比武环节”,仅有一些掌门人的“武术表演”,武林大会已经悄然变成“表演大会”。
其实,中国武林传统上一向很少进行公开比武。在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功夫影像中,“吴陈比武”可以说是武林高手比武的一个最好写照。
白鹤拳家陈克夫,太极拳家吴公仪,在擂台上互相拉拽,击打,所谓的太极拳、白鹤拳影子荡然无存。兔起鹘落、后空翻躲闪……这些在影视中经常见到的招式亦没有出现在比武中。
其实从央视播出的《武林大会》中,就可以粉碎对于这些高手们过招的想象。在真正的实战之中,华丽的套路表演只是花架子,在实战中根本得不到展现。
诚然,中国武术的套路的确从实战中总结而来,但在瞬息万变的打斗中,又有多少人能见招拆招,顾及哪一招是自己本门的招式?在打斗中留下的其实只剩近乎直觉的本能。
对于这次近乎商演的武林大会,《欧洲时报》评论道:“武侠、武林、武功、武术……与其沉迷于神秘而玄幻的武侠世界中,不如回归现实,弘扬武术这门传统文化。”
的确,在空手道、合气道、泰拳这些外来拳种比功夫发展得要好的当下,中国“功夫大师”们热衷于编造故事证明自己功夫的伟大,并不停地商演,无怪乎中国功夫要屈居外来拳种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