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有所为与无所为

2013-04-29 19:24殷立
学生之友(小学版)上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家庭环境

殷立

【摘 要】本文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自己担任班主任的教育实践经验,针对班级学生小吴的心理、行为问题,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环境、教育),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且结合自己教育实践经历,梳理了有所为与无所为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并初获成效。以此希望对自己将来,对同行前辈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有所借鉴。

【关键词】家庭;环境;有所为;无所为

作为新教师第一年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面对很多不同类型的学生及其背后的家长,应对和处理了很多事件,无论是突发性处理还是持久性培育,都让我印象深刻,收获很多。这里针对我班小吴同学(男)的问题事件,结合教育心理学有关知识,以及我在实践处理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做一些浅显的总结和反思。

首先个人以为班主任要想教育好一个学生,尤其是由问题型为正常型,所需要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理解、掌握基本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如何,是受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因素的影响的,对于这一点,许多人没有疑问。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应当承认儿童心理发展需要有遗传素质作为生物前提,但是遗传只是提供儿童心理发展以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又由于环境的影响常常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实现的,因此,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

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对此观点感同身受,对于小吴同学的一些异常表现行为,如在校异常活跃兴奋,却是一个人独来独往;经常跑来跑去,无法静心坐下来听课;下课经常惹是生非,破坏公务,以此引起他人注意;非常喜欢看书,喜欢阅读;但是作业情况非常糟糕,自己东西整理非常脏乱。为此,我首先对他的家庭情况开始初步了解。原来,他基本属于单亲家庭,老家搬到新的城市,他可能在人际关系上不太适应,无法与周围同学较快地适应、交往起来。又因为父母离异,导致他缺乏母亲的关心、呵护和教育;而父亲由于工作繁忙,没有耐心对他的生活细节进行指导和帮助,一旦得知在校表现不好,回家后便对他拳脚相加,使得学生在家异常“听话”、“温顺”,可是一到学校,离开父亲压力,就会变得异常放纵、异常顽皮。这也是很多家长向班主任诉苦的原因:我家孩子在家可听话了,怎么一到学校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仔细想来,导致这样的后果其中也有必然原因。首先,学生背井离乡,在外地城市读书学习,本来就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表现不好,老师批评,成绩不好,所以大部分同学都疏远他;导致他在心理上就非常孤单,有苦说不出,没有朋友帮他分忧解难;进而导致异常顽皮的行为,如:一个人满校园乱跑,一个人惹是生非,一个人逃课,目的是希望引起同学、老师的注意和关心;跑累了,就一个人安静地读书,沉浸在自己的书海里,忘记周围的一切;一个人情绪不稳定,一旦与同学接触,遇到小事情便会大惊小怪、大哭大闹等等。这些现象后果都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三者共同导致的。作为老师,尤其是作为班主任,作为对学生心理教育起着主导作用的教育因素,我哪敢怠慢,责无旁贷。

后来经过师傅老师的指导,我和他父亲的多次商量,决定不可以对他一次性提出过高、过严、过快的要求,而是需要循序渐进、滴水穿石、逐步改善、慢慢進步。具体说来,首先规范他的言行习惯,从最基本的不逃课开始要求,他的父亲操之过急,希望一开始就要求他像好学生那样,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保质保量完成。这是不现实的,退一步,才能进两步,操之过急只能适得其反。如果他今天完成了基本要求,就对他进行表扬、鼓励、奖励;如果他违反了基本规定,就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这样一来,一学期下来,慢慢地他的逃课行为逐渐减少了,后来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坐在教室里。我们还奖励他去图书馆借书,安静地看书、安静地阅读也是吸引他注意力、让他的心静下来的有效方式。

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对学生的家庭无法改变,这是一种无所为;但我们可以减少孩子休息活动时的束缚,让他充分放松,充分活动,释放压力,这也是一种积极的无所为。我们对他的逃课行为可以积极鼓励、安排看书,这是一种有所为;我们对他的逃课心理适当奖惩,纠正厌学情绪、为难情绪,这更是一种积极的有所为。我们对他的错误行为习惯必须当机立断、立即调整,而其他问题可以暂时性等待,这正是有所为与无所为的你舍我得,相互配合。

总之,作为班主任,作为后天教育的主导者,必须有责任有义务调整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使其配合学校老师,一起对孩子重新塑造人格,培养心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只有先学会了做人,才有基础、有条件去做学问;好比一栋大厦有了坚实的地基,有了坚固的底层,才能越建越高,越建越稳,所谓坚不可摧,高而不危,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郭亨杰主编.童年期发展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6月第一版

[2]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月第五版

猜你喜欢
家庭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家庭“煮”夫
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