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助式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究

2013-04-29 19:10徐梅
考试周刊 2013年91期
关键词:预设心理健康高职

徐梅

摘 要: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够规范,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水平薄弱,教法欠灵活;学生学习能力差别较大,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不同等问题,作者认为只有有效促进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互动。才能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互助教学模式进行了构建,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得以发展。

关键字: 高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互助式学习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社政[2011]1号)明确提出了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承担起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任务,使全体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充分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迫切需求。当前条件下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满足个体心理发展的需要,符合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还是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着高职院校的大力发展而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的,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高职学生和其他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一样,具有许多共同的心理特点,但是由于社会原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具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及需求,因此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一)管理欠规范,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在课程安排上,相对其他公共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地位较低。从课时安排上来看,课时偏少,教师能传授的知识量更少,教学内容缺乏标准规范和系统性,且没有真正面向施教对象,没有结合学生的现状和个性特点展开基础理论教学。

(二)师资水平薄弱,教法欠灵活。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师资力量偏弱,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且专业化程度不高。在任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专业教师中,多数是由辅导员兼任。而心理健康课程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学习背景,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一定由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任教。多数高职学校是合班上课,教师在教法上不容易把握,多数教师采用教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听的讲授法,学生无法感同身受,接受知识只流于表面。

(三)学生学习能力差别较大,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不同。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理科生、文科生还有对口生,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很大差别。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相对不高、学习能力相对不强等原因,导致缺乏自主学习自信心,容易形成自卑心理,他们渴望得到认可、鼓励和赞赏,更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独立思维、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对教师的依赖性虽然有所减弱,但并未完全脱离。

因为各个学校生源来自不同地区,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较早,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接受能力较强,有些学生希望涉猎更深一些的知识,但是一些来自偏远地区、农村的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则了解不多,甚至是有些排斥。在笔者上课的过程中甚至有学生提出是否是因为自己心理有问题才来上课的疑问。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助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互助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及解决问题。互助式教学活动的策略设计应着重强调学生自主互助学习能动性的激发,强调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流程设计力求使每一教学环节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互助性、参与性和探究性。同时还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数学教学活动的教育功能。

(一)教师预设研究性问题。

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设计好教学任务,把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目的。集中小组成员集体智慧找出大家一致认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实现自主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所以预设研究问题是互助式教学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教师驾驭教学设计技术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师要在充分掌握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按照教学设计应体现主体性、适度性、互助性和趣味性的设计原则,确立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内容,预设研究性问题。预设的研究性问题既要保证学生可以运用已具备的认知基础知识,又要保证与教学新内容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任务要求的整体衔接性和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同时,还要在预设问题的难易程度上着重考虑,要保证预设研究性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研究的兴趣,但又要避免预设问题的难度超出学生研究能力的问题,以防止研究问题过难,给学生造成畏惧研究问题的尴尬心理。该教学环节可以设计讨论、互助等典型活动,创造浓厚互助的学习氛围,保证预设的研究问题能够得到解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笔者在教授相关人际关系的内容时,预设的问题为举例说明什么叫做人际关系。

(二)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助学习互助。

利用提供的信息技术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即开展交流,进行互助式学习。紧紧围绕预设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在索取相关知识信息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共同努力集体学习。这一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自主、互助研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过程。互助性研究学习要始终本着研究性、创造性、主体性、互助性的原则进行设计。在互助性学习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通过讨论,对人际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归纳自己思考、判定问题的思路及搜集整理相关素材,通过互助过程集中集体智慧,形成自主学习成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检验知识运用的正确性,这一过程的设计可以充分体现互助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互助交流的能动性。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手机这一工具,在高职课堂上,教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玩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利用网络教会学生电脑不仅可以用来打游戏、聊天,还能帮助学习。该教学环节可以设计任务分工、竞争、讨论等典型活动,刺激和保持学生主动互助、自主研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保证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和谐构建和创造性发展。

(三)学习成果汇报。

根据既定的教学设计流程,要求每小组指定一位同学汇报本组预设问题的完成情况,并展示研究成果。这一过程是检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重要环节,要突出科学性、研究性、主体性、互助性的原则。学习成果展示的内容包括对问题的思考解决思路、对知识原理的运用、学习成果的生成及学习任务分工等情况。重点检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正确性,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小组互助合作意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等。教师要适时进行阶段性点评,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交流,思考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学会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使学生真正体验互助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通过自主研究、互助学习,训练学生的数学实践运用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该教学环节可以设计利用讨论、互助、问题解决等典型活动,推动互助交流学习。

(四)阶段性点评。

教师进行阶段性点评,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活动特定阶段内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使用的学习方法、小组学习的效果、学生思考研究问题的角度、思路及学生参与互助交流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行课堂阶段性评价。这个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检验课堂前半部分的教学设计的进行情况,对学生的积极表现和创造性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对思维方法、研究思路有误的学生及小组给予及时的指正和引导。这个过程的阶段性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全体学生对教学问题研究的情况,以便为后面教学活动的深入展开、修正,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教师评价的时机要选准,过早评价会使准确性受影响,迟则不利于纠正不正确的思维思路。这个阶段的教师评价在保证评价的正确性和及时性的同时,还要讲究方法,注意保护那些方法、思路不正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确保教学活动按照设计的方案顺利进行。

(五)教学效果检测。

权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学方式感受性、自主参与积极性等指标,对互助式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据此作为修正完善教学设计的依据。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本着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的原则进行设计。在检测互助学习效果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互助式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状态和个体在小组集体中的作用发挥情况,检测学习效果和学习状态。

三、互助式教学价值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围绕任务进行探索,利用提供的信息技术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即开展交流,进行互助式学习。主要有以下优势:

(一)实现师生互助。

要求师生由伙伴式交流变成师生互助的真正“学生共同体”,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助,一方面使教师能主动钻研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克服在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习惯,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课堂上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议、表达看法或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

(二)学会生生互助。

以师生互助为基础,找寻学生中的力量,借群体的力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意识、个人价值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拓展课堂外界的互助。

每个班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处后,都容易形成思维共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产生限制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拓展思维空间,吸收更多的信息,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课堂空间,借助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中未被开发的力量。在互助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有效融合与学生有关的各种教育力量,多角度借力,激活学生周边及自身原有的积极因素,激发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智慧优势,经营好自身的智慧优势。让学生在互助式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与人沟通的重要性,掌握与人交往的艺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苏瑞典.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61-63.

[2]颜廷丽,赵红.关于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途径的新探索[J],通化师范报,2002.5(3):66-68.

[3]罗慧玲.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心理健康教育,2005(7):54-56.

[4]沈文其.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研究[J].职业技术理论研究,2006(4):104-105.

[5]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版),2004(5):108-111.

[6]张紫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9):56-58.

[7]李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研究[J].娄底师专学报,2004,78(6):81-83.

[8]兰珊珊.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思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2):82-85.

猜你喜欢
预设心理健康高职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