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里奇学习网络的内涵与价值解析

2013-04-29 19:10:44张晓青
考试周刊 2013年91期
关键词:物品技能学校

张晓青

摘 要: 对伊里奇学习网络内涵的重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理论的价值与精髓。伊里奇的学习网络理论即教育网络理论的价值远远高于同时代的其他理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剖析了其理论的价值。

关键性: 伊里奇 学习网络理论 可持续专业发展 自主发展

学习网络是伊里奇理论的核心概念。既然学习网络是该理论的核心概念,那么要研究学习网络理论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学习网络”(learning web),伊里奇所谓的学习网络与一般意义上的学习网络有何不同及它的价值所在。

一、学习网络的内涵

在《非学校化社会》一书中,伊里奇曾提到学习网络这一概念的由来。他认为“网络”这个概念常被用来称谓储存他人选择的、用以教化、教学及娱乐之材料的那些途径,或者用来称谓电话服务或邮政服务的系统,利用这些系统的人主要是那些希望互相传递信息者。“我希望我能找到另外一个词来称谓这种可共同利用的网状结构,这个词应很少会招致误解,很少会因其惯用法而显得品位不高,且应更有力地示明这一事实,即对于上述资源的任何安排都包括法律、阻止与技术等层面。由于尚未找到这样的术语,因此,我想用‘网络作为‘教育网络(educational web)的同义语,并对其表达欠缺之处加以补充解释”。①换句话说,伊里奇也承认以“网络”作隐喻并不恰当,因为“网络”含有牵连纠结和陷阱的意义,但是现有的语汇中并无适当的字眼可资运用。但“网络”同时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可以用来联系生活中错综复杂的事件。伊里奇于是采用“网络”的这层意义。这就是伊里奇使用的“网络”一词与一般意义上“网络”的内涵的不同所在。

伊里奇认为学习的资源应来自四个方面:物品(things)、模范(models)、同伴(peers)及长者(elders)。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物品”是指文化的物质层面,在科技社会中,人类必须接触他们。伊里奇认为应该使“物品”更便于人人加以利用。“模范”具有一种非实体不可捉摸的性质,意指儿童以这些“模范”的言行典范为学习的借镜。“同伴”和“前辈”则是能够主动地做自我解说(self-explanatory)。在提出这四者是学习的来源之后,伊里奇进一步指出,这四者目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但都限于私人所有。因此应该大量公开地提供,使大众都能方便而有效地利用。他主张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来扩大和维系这种公开性和近便性。可能的话,应该建立一种庞大的电脑资讯储存和取出系统来监控这个学习网络。

伊里奇认为只需四种性质不同的学习“管道”或学习交换(learning exchanges)的机会,便可包括真正的学习活动所需的全部资源。这四种网络分别为:教育用品参考服务、技能交流、伙伴匹配和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参考服务。在他看来,儿童是在充满各种事物的世界中,并且是在作为其技能与价值学习之模范的那些人的圈子里成长起来的。儿童寻觅那些能够激己争论、同己竞争、与己合作并促己理解的伙伴,并且,若幸运,还将得到真正关心自己的有经验的长者的挑剔或批评。他认为,物品、模范、伙伴与长者是学习活动必需的四种资源。

鉴于此,我们可以把伊里奇的学习网络界定为:基于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的四种途径——物品、模范、同伴及长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网络为主要媒介进行交互学习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包括教育用品参考服务、技能交流、伙伴交流和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参考服务四种类型。

就伊里奇的学习网络而言,教育是在生活中从事活动的历程。人与人之间只有“差异”(differences),并无谁居“优位”(superiority)的概念存在。尽管他没有分析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却指出了这些“差异”引导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展开生活,并寻求各种不同充实知识的途径。不管是透过根基不稳的团体或专业的组织,只要能够满足我们的参与需求。每一种途径都有同等的价值。价值的问题是相对的和个人的,我们没有权力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在他人身上。因此,伊里奇提出的学习网络(learning webs)理论是废除学校②教育制度之外的另一项变通选择。

二、学习网络的价值

尽管在伊里奇看来,学校由于本身存在的种种弊端不得不加以废除。但教育作为个人成长的一种途径,仍必须加以重视。而且,由于教育本身的进化及它的专业化趋势,不但没有降低其对于世界的重要意义,反而提高了它的地位和作用。对此,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和阿里尔·杜兰特曾做过以下论断:“如果说教育是文明的传送带,那么我们毫无疑问正在进步。文明是不能继承的;相反,它必须靠每一代人去学习和掌握。如果文明的传播中断一个世纪,那么文明本身将不复存在,我们将重新回到蛮荒时代。”③因此,教育必须延续,而且伊里奇认为,实施良好的教育完全可以通过学习网络得以实现。

用来代替现行学校的学习网络,在伊里奇看来,是一个民主参与的社会,每个人都为实现自我而工作,没有“强迫性劳动、强迫性学习或强迫性消费”④,学习和教育成了愉快地享受闲暇的活动。在他看来,他所构建的学习网络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第一,打破现今个人与制度对于物品的教育价值的控制,开放利用物品的机会。学校对物品的垄断不仅使得原来十分便宜的物品的费用成倍增长,而且将使用物品的人局限于接受学校教育的适龄儿童。甚至,由于所在学校的不同,学生所能使用的物品也有差别。而要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唯有打破学校这一制度对物品的控制,使每个想学习的人都有利用物品学习的机会。此外,学习网络中的学习不再受学校与教师的控制,那么,为学习者服务的市场也会更加多样化,教育用品的内涵也就不会那么狭窄,更多的教学器具店、图书馆、实验室将会出现以供学习者使用。

第二,保证传授或实际运用所需技能的自由,开放分享技能的机会。技能交流这一网络以法律确保所有人享有技能交流的权利为前提,保证在考核过关的基础上有传授或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其技能的权利,而不再强调文凭是担任教师的必要条件,分享技能才能在最大范围内成为可能。也唯有如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人人之教育意味着人人来教育。

第三,将召集与主办会议的权限——这种权限现在正日益为那些声称代表公众利益的各种制度所垄断——交还给个人,使民众的批判精神与创造精神得以迸发出来。如今,虽然自由聚会的权利在政治上已获得认可,在文化上也已被公众接受,但伊里奇认为,部分权利正遭到一些法律的损害,因为这些法律把参加某些形式的聚会规定为义务,它根据年龄团体、阶级或性别等条件将人聚集在一起,学校就是这样的例子。而学习网络的构建将意味着不让任何人握有强迫他人参加某种聚会的权利,同时也意味着承认任何年龄或性别的人均享有召集聚会的权利。这对于提高公众的批判意识与创造精神无疑有极大的意义。

第四,个人提供汲取伙伴的经验与自己选择教师、引导者、辅导者或诊治者的机会,将个人从被迫依赖现存专门职业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伊里奇坚信,学习网络的构建将使每个学生的受教育途径成为自己的独特途径,而且学生可以定期寻求专业性建议,如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制定新目标、分析所遇困难、对可能采取的多种方法进行选择;在教育指导者的帮助下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一致或相近的伙伴选配网络,进而获取与学习权利同等重要的选择最适合自己成长的网络等。这些将使学生从义务教育所提供的千篇一律的学习内容、方式中解放出来,真正促进个性的发展。

注释:

①[美]伊里奇著.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M].中国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109.

②这里的学校,并非泛指任何类型的学校,也不是某个或某些具体的学校,而是以义务教育为基石的现代学校系统,伊里奇将此界定为“与教师有关的、要求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全日制地学习必修课的过程”。详见[美]伊里奇著.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M].中国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89.

③转引自[美]嘉格伦著.万小器,程文浩译.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④转引自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24.

猜你喜欢
物品技能学校
高级技能
称物品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找物品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