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海燕
【摘 要】小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性”课程,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引起对人文精神重要性的普遍关注。通过教师的引领,对教材人文精神的挖掘,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完善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等,进而形成较高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养,是进行人文主义精神培养不可多得的财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养,重视人的本质,把人的发展提高到高于一切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运用教材,以学生为本,以人为中心,不仅教给学生一般的语文知识,还要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看法,对文本的理解,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
一、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渗透人文情感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如教学课文《月光启蒙》,在学习“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这段文字时,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芳香”一词的含义。出示了一句“母亲的吟唱还像( ),还像( )……”意在品词析句间体会母亲的深情,使学生明白:是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而陶醉,才产生“芳香”的感觉。从而为理解作者为何用“月光启蒙”做题目,做了很好的铺垫。语文教学是生命的教学,它本身就栖居着烂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二、在创设情景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自我实现”的人,有“完善人性”的人或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这充分说明了人的发展不仅是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各方面达到有机整体化,而且是在有机协调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方面达到和谐一致。教师创设情景,是让学生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一文中有一段精彩片段,描写了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动人场面,读了震撼人心。我在教学这段的时候先根据学生的感受,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都说老天鹅破冰是最令人感动的,为什么呢?”而后通过读,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找答案。于是学生零零星星谈感受,但是谈的不深,只是认识到老天鹅很勇敢。这时,我就让学生当一回老天鹅,把双手当作翅膀,高高地举起,把课桌当冰面,双手重重地拍打下去,一次,又一次……有的龇牙咧嘴,有的甩了甩手,有的直哆嗦,一个个感受到了疼痛。此时,我再让学生读书,说感受,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就如开闸之水奔涌而出。“我觉得老天鹅是在用自己的生命破冰。刚才我感觉手拍在这桌面上,很疼很疼。我想冰面是那么坚硬,老天鹅用胸脯和翅膀去重重地扑打冰面,它是用生命的代价来换取冰面的破裂。”“我觉得老天鹅非常令人敬佩,它无所畏惧,奋不顾身,用柔弱的胸脯和翅膀当作武器,重重打在冰面上,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我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活动的生活情境,运用学生自身的肢体感受,与语言文字产生联接,使心灵受到了震撼,所以学生能走进角色,畅谈自己的肺腑之言,学生在侃侃而谈时,好像自己就是那只奋不顾身的老天鹅。语文教学的过程成了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导演,共同提高的舞台。
三、在扩展阅读中,积淀人文内蕴
在阅读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机地开展擴展性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学一个人的文章,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相关的其他文章来读,从而对这个人有更深更广的了解。如果对一个人的生平有了整体认识,那么对他在某个阶段某个时间中的表现会把握得更准。例如学习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可以选择冰心的《再寄小读者》来读。也可以选择与文章相类似的文章来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积累;学习《孔子游春》,可以选择《论语》中“佳句”进行精读……这样的阅读,由课文这个“点”扩散成一个较大的“面”,这个“面”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也可以是音像资料。由“点”到“面”,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是学生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从而让语言和精神在广阔的阅读空间中建立更多的联系,学生的人文积淀越来越丰厚。
总之,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是生命核心的潜能。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篇课文,各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不屈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使他们以后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曲折,经历怎样的人文精神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实现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