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涛
摘 要: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EGP(一般用途英语)教学为主,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有必要从EGP教学逐渐转到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上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不同专业的英语教学需求,集多种EGP+ESP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逐步构建并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本文针对基础英语能力与专门用途英语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一般用途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既具备专业知识、又用英语进行对外交流和处理对外事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自《课程要求》颁布以来,各高校按照要求和教学大纲纷纷进行大学英语改革,教师努力更新教学理念,研讨科学的教学方法,尝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CALL)、思辨能力培养模式(Critical Thinking Mode)、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等。许多高校开展了分级教学;有些高校制作了网络课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源和帮助等。然而,教师们的积极努力和大量投入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似乎未形成正比,“费时较多,收效甚微”成为大学英语教师普遍苦恼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ESP教学,并进行ESP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建并完善适合ESP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并输送高质量、实用型的英语人才。
二、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和研究的两大主流是:一般用途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和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GP是指基本英语知识,强调学生理解英语的基本语言结构,包括词汇和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我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都属于EGP教学范畴。而且,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目前以EGP教学为主。
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及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包括新闻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ESP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正值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成为全球最通用的语言,无论在商业交往、技术交流还是学术研究中都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ESP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基础英语教学的必要拓展,也是双语教学的前期条件。大力发展ESP教学是我国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和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EGP+ESP的英语能力培养策略
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本校不同专业的英语教学需求,集多种EGP+ESP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逐步构建并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
1.开设ESP教学的时间
我校目前实施的是3+1学分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各学期3学分为英语基础课堂教学,1学分为英语实践环节),学生要求修满9学分的英语基础教学的必修环节,共计3学期。在学生入学时,我校通过“新生英语水平测试”,将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进行分层次教学。因为大部分学生入学时英语基础并不扎实,所以不可能一进校就大规模开展ESP教学,第一学年肯定还是以EGP教学为主,在第二学年开出多门EGP及ESP英语必修课或英语类选修课,从而开展EGP+ESP教学,如高级英语、商务英语、中级口译、跨文化交际、职场英语等,在继续提高学生四、六级通过率的基础上,适时加入ESP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商务类和专业类英语基础知识,旨在巩固学生基础英语的同时,提高学生专业方面的外语水平,即学生的阅读、翻译、听说、写作的英语水平。第一学年的英语实践环节的设置,以提高学生的基础听说能力为目的,而第二学年的实践环节与不同的ESP课程要求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2.ESP教学大纲与课程性质
根据《课程要求》中“较高要求”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分模块合理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ESP教学大纲,规范并指导ESP教学。从课程性质上说,ESP是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或拓展课程,侧重专业英语的语言教学,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ESP是各专业双语教学的前期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ESP教学是衔接EGP教学和专业双语教学的过渡课程。
3.ESP教学的师资建设
根据ESP的课程性质,ESP教学任务由大学英语教师承担。但教师往往没有商务或行业工作背景,觉得教学时底气不足。因此,ESP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很关键。我校按照不同的ESP英语课程,进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各团队根据各自课程的特点,向教师明确ESP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同时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培训和实践的机会,让教师们尽可能地了解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同时发挥大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特长,增强他们开设ESP课程的信心。
4.ESP教学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手段之一,是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校各英语教学团队在建设与实践中,通过原版引进、自编或者联合编写等途径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难度适中的,或符合某些ESP课程及专业特殊需求的教材。好的教材应该有明晰的教学目标,课文之间要有连贯性,并配备适当的练习,增强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综合能力。
5.ESP课程内容的设计
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重点专业要求,我们确立一系列英语教学团队,并量身定制相应的ESP课程内容,以满足个性化需求。ESP教学应侧重语言教学,而非专业知识的传授;我们要把“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方法(content-based approach)和“以技能为依托”的教学方法(skill-based approach)更好地结合,在传授基本专业术语和知识点的基础上,侧重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为他们将来的英语实际运用做好铺垫。
6.建立网上教学资源库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老师可以很方便地从网络上搜索收集国内外最新的EGP、ESP资料。近些年我们致力于本部门网站上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不断汇聚各种EGP及ESP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及各教学团队提供的课件、视频、自编教材等教学资源,师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上传或下载ESP教学资料、讲义、课件、音频和视频资料等,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大大节约ESP教学研究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并极大地提升我校ESP教学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
一直以来,基础英语占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地位。但是,随着新课标的执行,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在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有必要从EGP教学逐渐转到ESP教学上。开设ESP课程,符合《课程要求》中的“较高要求”和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只有通过学习ESP课程,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英语语言基础,才能达到较高要求的规定,为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或者毕业后的英语实际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校ESP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必然途径,也是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Dudley—Evans,T.& St John,M.Developments in ESP: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4]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
[5]陈冰冰.关于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5(3).
[6]陈霞.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4).
[7]邓俊.高校ESP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7).
[8]刘慧莉.试谈ESP的课程设计问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
本研究属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外语”专项课题《新型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研究》(Y—B/2011/04)的相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