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2013-04-29 03:00张艳宋山梅
理论与当代 2013年1期
关键词:花溪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张艳 宋山梅

【摘要】通过对贵阳市花溪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主要做法以及农村劳动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初步证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素质以及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花溪区 农村劳动力 转移 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就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已有眾多学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了深度研究。当前,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学界和政府各级部门关注的热点。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作为典型的农业区县,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就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作了一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贵阳市花溪区经济发展情况

花溪区位于黔中腹地,贵阳市南郊,距市中心17公里。全区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国土面积891.56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约3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三分之一,有汉、苗、布依等38个民族。2011年,花溪区综合经济实力在贵州全省88个区、县、市中从第32位大幅提升至前十位,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实现了“十二五”的既定目标。全区生产总值完成98.8亿元,同比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4.5亿元,增长31.5%;作为农业大区,农业对花溪区的经济发展贡献较大,仅在2006年一季度,花溪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就完成14205万元,同比增长18.29%值预计达11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2%;农林牧渔服务业预计为5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0%。农民人均纯现金收入完成840元,同比增长10.2%。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农民人均纯现金收入的增长水平分别达到了8%和10%。花溪区经济状况的提升、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与花溪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做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二、花溪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主要做法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花溪区辖青岩镇、石板镇、久安乡等16个乡(镇、社区),总人口32.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97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区。根据花溪区人民政府、花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2010年间,花溪区外出务工人员每年达4万人(次),2011年达到2.73万人次。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为主,年龄构成基本保持在45周岁以下(其中16-24岁占19%,25岁-40岁占60%,41岁-45岁占21%,男女比例为3:1),主要来自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边远乡镇农村地区。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分布来看,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以及北京等地,主要从事建筑、电子产品行业、棉纺织业和服务行业。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占22%,收入在2000元至3000元的占50%,收入在1000元至2000元的占25%,收入在1000以下的占3%。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

1 加强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搭平台。农民有了一技之长,离开土地才能进行更好的创新业,花溪区从2002年以来,以实现农民非农转移就业为目标,以提高农民技能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培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进农村实用技能、中式烹调、美容美发等职业技术能培训,“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68.7万元,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756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5230人,有9860人获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20561人。

2 政策扶持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扶持力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花溪区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机制,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进行,鼓励农民兴办农业加工、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扶持种养殖业基地和休闲农家乐的发展;加强我区优势特色观光农业建设,鼓励发展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鼓励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全日制工作,在家政服务等行业进行全职或临时性就近就地转移就业,鼓励本辖区企业尽可能多地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降低招工门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和经济结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劳动力转移越活跃,其转移水平也越高。花溪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别越来越大,收入差距的拉大,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激发了农民向非农业转移的动力。

(二)制度因素

在制度经济学领域,凡勃伦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因此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凡勃伦的这一定义可以理解为非正式制度意义上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指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同时他还认为:“制度是社会博弈的规则,是人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或更严格地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南此可以看出,制度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在本质上,制度也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且无形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建立了高高的门槛,成为城乡二元经济模式的制度屏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户籍制度的逐步改革完善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学教育的逐步重视,以及社会养老保障体制的日趋完善,使得外来务工人员于当地居民之间享有平等的户籍制度、教育等社会福利的差距越来越小,从而吸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力量。

(三)劳动力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农民接受教育的意识落后,认为农民凭力气吃饭,与文化水平的高低没有关系,致使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难以满足非农部门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文化意识的提高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的加强,农民的自身素质、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应对风险能力具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就业和创业创造了人力资本条件。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增强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使得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从而使农村劳动力资本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并充分挖掘农村存量资源的经济作用。农村劳动力在非农行业工作所得的收入。除少部分用于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外,绝大部分资金投入本地的农业或非农业,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来源,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村的人力资本素质

人力资本素质是指劳动力作为经济主体创造财富的能力,它包括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助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和文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障。当今社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素质是劳动力就业竞争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农村劳动力就业与用工单位之间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这种双向选择的机制决定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同时,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通过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素质的提高,进而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农村劳动者创业有助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通过资本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返乡农民的创业,不仅仅是给当地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商机,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截止2011年底,花溪区共有1571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创业项目19个,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个行业。仅2009年,返乡农民工创业全年实现产值298万元,吸纳就业人数5146人,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责任编辑:龙菲

猜你喜欢
花溪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作品赏析(3)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短板分析及对策构建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转移变化研究与启示
关于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综述研究
花溪区委离退局走访慰问改制企业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