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译词在汉语语音教学阶段的应用实验

2013-04-29 22:00陈爱香曾广煜
现代语文 2013年1期
关键词:零起点语音教学实验

陈爱香 曾广煜

摘 要:语音在国际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地位至关重要,可是由于各种因素,零起点情况下的语音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笔者结合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通过在卢旺达三个零起点班的语音教学实践中引入音译词的实验,得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阶段引入音译词的几个用处。文章从增加趣味性、扩充词汇量、定音定调、消除偏误、语感培养等方面来阐释对外汉语语音教学阶段,尤其是零起点的语音教学中引入音译词的作用。

关键词:零起点 语音教学 音译词 实验

一、引言

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阶段是所有零起点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整体语音面貌,甚至影响词汇量的积累。笔者在教卢旺达零起点学生的汉语语音时发现,他们对单个字(词)的发音掌握得很好,这源于他们的母语(卢旺达语)也有声调,但双音节词的发音就是“洋腔洋调”了。笔者通过使用《汉语会话301句》中声调练习方式,即从第一声分别与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和轻声,到第二声分别与其他声调(包括轻声,下同)组合,直到第四声分别与其他声调组合的练习,来逐步确立双音节词的发音语感,学生在跟读时尚能掌握,但在单独练习时依然“跑调”。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音译词的发音明显不同于其他生词。例如练习第一声和第二声组合时,“天坛”的发音不如“芬达”的发音好;第三声与第四声组合时,“米饭”的发音不如“可乐”“比萨”的发音好。

这种现象与对比分析理论所认为的观点不一致。对比分析理论认为,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当目的语与母语相似或相同(发音、词汇意义、语法结构和功能等相似或相同)时,母语会对目的语造成正迁移。如果目的语中含有母语中没有的要素,母语则会形成干扰,即负迁移。汉语的声调是很多语言所不具备的,因此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声调时会受到其母语的干扰,从而无法准确发汉语声调。然而,这种迁移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才能发生的,即已有的知识技能对全新的学习内容造成的迁移,而学习者本身对这种迁移没有意识。在使用音译词教汉语声调时,学习者本身能够意识到这两种语言的差异,只是因为缺乏方法和技巧才导致偏误出现。

中介语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这种现象。鲁健骥(1984)认为:“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由于“可乐”“芬达”和“比萨”等音译词在其母语或所学过的外语中发音类似,而汉语发音也有相似点,在已知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后,他们会主动区别汉语和其他语言。他们的中介语语音系统此时会有意识地偏离母语语音系统,更加趋近目的语的语音系统,即汉语声调系统。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大胆假设

鉴于上述问题与理论依据,笔者作了大胆的假设与尝试:在初级语音教学阶段引入音译词练习,增强汉语语感,快速建立汉语语调模型。既然单音节字词不成问题,而汉语又是双音节词占优势,我们让学习者在学习之初就建立好各种组合的模型,应该对学生的发音和语感都有帮助。

(二)小心求证

笔者设计了一个语音教学方案,在三个零起点班中做实验以检验上述假设。

1.实验对象。三个零起点班的全部60名学员,职业涵盖商人、教师、学生等,年龄分布从20岁到60岁不等。

2.实验材料。每节课教的声母、韵母所能组合的音译词音节和词语(如:教了声母k、l,韵母e以后就组合成“可乐kělè”),一共选取了50个常用词,另加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名,著名人物名等30个,共计80个音译词;其他普通汉语词80个。

3.实验方法。教师准备两组声调组合一致的词语,一组为音译词,一组为普通汉语词(如“芬达”和“天坛”)用来对比;首先由教师领读,按照常规语音训练方法训练;然后在“朗读、判断、听写和你读我写”这四方面进行测试。具体操作如下:

朗读:由老师随机给出两组中的任何词语,指定学生朗读,教师记录声调准确度;

判断:给学生印有两组词的纸质材料,由教师按顺序朗读,学生判断正确与否;

听写:给学生印发不含声调的两组音节材料,由教师朗读,学生标注声调;

你读我写:全部拼音练习完之后,教师印发含有两组音节词的材料,将班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读,另一组学生听写,教师负责记录读的错误率和写的实际错误率。

三、实验结果

(一)音译词错误率表(总分值为100,下同)

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以前在初级阶段语音教学中存在的诸如语音训练枯燥单调,学生没有将音和义结合,随学随忘等问题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以下四个方面可以说明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阶段引入音译词的作用:

(一)增加了语音练习的趣味性

语音作为外国学生接触汉语的第一座桥,如果限于反复练习声韵调的拼合,必定会让学习者产生畏难心理。按照常规的声母、韵母组合拼读,机械性操练,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引进音译词,学生在语音上不会太陌生,通过外语和汉语语音对比等活动,可以增加课堂练习的趣味性,使语音训练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扩充了初级阶段的词汇量

词汇是语言的材料,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会其语法结构,然后用词汇填充框架。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依然保持着对汉语的好奇心理,而没有耐心把拼音学得很熟后再开始学习主体内容。除了“你好!”“谢谢!”等日常用语以外,他们还想尽快说出一些汉语词或句子。倘若语音阶段只教正确拼读,就会事倍功半。

引入音译词之后,在练习语音的同时也扩充了他们的词汇量。因为在初级阶段,针对零起点的学生,这些音译词意义明确,且大都是名词,学生也熟悉,容易记住和使用。比如,第一次拼音课学完,练习了“可乐”,再教一个动词“喝”,学生都争相组句“我喝可乐。”到第二次课练习了“咖啡”等词后,他们就会说出“我喝咖啡”之类的句子了。

(三)减少偏误

偏误理论认为,在学习外语的时候,目的语和母语差异较大的音译词和相似的音译词容易被学习者掌握,而那些类似却有差异的音译词最难掌握。如果在学习者对目的语语音系统还没有完整地认识之前,介绍和其母语或已掌握的外语相似却有差异的语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偏误。音译词可以算作类似却有差异的那一部分,在初级阶段引入,是为了让留学生体会汉语和其母语或其他外语的不同,主动克服母语的负迁移。很多偏误其实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目的语的回避而引起的。每个人学习能力不同,但是在班级环境下,学习慢的人必须跟上整体进度,这就可能导致他们试图走“捷径”,采用母语的发音替代目的语。

引入音译词的目的是在接触汉语语音之初就让学习者体会到汉语和其他语言在发音上的明显不同,以便减少负迁移。例如“Nike”和“耐克”,“Benz”和“奔驰”这些世界著名的品牌,在很多语言中都有特定的发音。

(四)培养声调意识和语感

有声调和元音占优势,这是汉语语音的特点之一。外国学生读汉语单字的声调并不是“洋腔洋调”的。只是读到双音节或者多音节时才出现“跑调”,而汉语中双音节词语占优势,这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是个挑战。

林焘认为,“在汉语双音节词中,中重型是主要的;但是,汉语音译英语双音节词时,一般都不用语音模式和英语相近的重轻型,而是把重音移后,改为中重型。最为明显的就是人名的音译词,如‘Bush-布什‘Mary-玛丽‘David-大卫等。这些例子说明英语和汉语双音节词语的常见重音模式是相反的。”上述规律也能被学习者掌握,成为判断自己的汉语发音是否有声调的参考。声调是汉语语音中最明显的区别成份,汉语方言基本上都是根据声调的不同来判定的。对于外国学生来说,音长和音高有细微的变化,这正是我们说学生“洋腔洋调”的关键点。

实验说明外国学生在学习音译词时对声调的敏感度有明显增强,这在互相纠错这一练习环节尤为明显。我们的实验项目有“你读我写”,一方面检验学生的朗读是否标准,另一方面也检验学生对非母语者朗读的声调的判断力,结果表明,有些学生能够在不看资料的情况下对朗读者发音不标准的音节自动纠正。

五、本实验的不足

(一)在选择音译词时无法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准确把握,就是说选择的音译词对有的学生来说很熟悉,而对有的学生可能很陌生。音译词有的来自法语,有的来自英语,这两种语言对于实验对象也都是外语,他们这两种外语的水平参差不齐。

(二)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声调,其次才是声母和韵母,但在设计时,我们考虑到汉语和外国学生母语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教学及操练。安排的语音内容都是从简到繁,从与其母语相近的声母和韵母逐渐到汉语独有的声、韵母。在听写、判断或朗读时因对声母或者韵母的不熟悉而影响了声调的准确性。

(三)实验对象有三个班,但是对象国籍单一,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此外,学生的性格因素也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比如内向的学生即使在班级气氛很活跃的情况下,对猜测音译词的词义等活动也不感兴趣,他们似乎更关注自己的发音。学生的年龄分布很不均匀,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也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度有一些影响。

(本文系重庆师范大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2011XWQ20]。)

参考文献:

[1]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

教学与研究,1984,(3).

[2]程棠.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研究,1996,

(3)

[3]高小丽.外国留学生汉语语音意识发展的对比研究[J].海外华文

教育,2004,(4).

[4]林焘.林寿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孟柱亿.试论语音教学中的误导问题[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

论会论文选[C].1999.

[6]邢公畹.论“语感”[J].语文研究,1981,(1).

(陈爱香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曾广煜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401331)

猜你喜欢
零起点语音教学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做个怪怪长实验
零起点汉语听说教学中的交际性研究
试论初中英语语音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语音教学现状及思考
语音筛查工作对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作用分析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零起点教学”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非零起点”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探索与深化创新——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