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梅 王黎黎
【摘 要】 目的:分析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对照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两组均连续用药6个月以后,观察治疗前后IMT、TC、TG、LDL-C和HDL-C的变化以及hs-CRP水平和出院后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剂量在40mg、20mg均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P<0.05);降低TC、TG、LDL-C和hs-CRP水平,升高HDL-C水平(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的更明显(P<0.05)。两组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d)可以在安全及有效调脂的基础上,稳定并消退脂质斑块,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 R972+.6 【文献标识码】 B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于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初诊为冠心病患者,常规查颈动脉超声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例40例。排除标准:①他汀类药物过敏者;②急、慢性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将40例患者随机分2组:(1)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55.7±2.9)岁。观察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54.6±3.2)岁。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溶栓以及抗心肌缺血治疗,合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患者给予抗心力衰竭及抗心律失常治疗;在以上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伐他汀20mg/d治疗,晚饭2h后服用;观察组给予阿伐他汀40mg/d治疗,晚饭2h后服用;连续服用6个月。
1.3 检查方法 (1)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飞利浦HD1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偏向对侧,分别纵切及横切检查。所有患者进行测量前安静休息20min,在常温的检查室中进行。由专人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每次测量3次,取平均值,如有多个斑块,取IMT最厚处并标记测量点。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6个月检查1次。(2)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均在基础状态下普通饮食,早晨空服抽血送检。分别定量检测服药前及服药后6个月hs-CRP浓度及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2.2 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脂及其他指标比较 阿托伐他汀剂量在40mg、20 mg均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P<0.05);降低TC、TG、LDL-C和hs-CRP水平,升高HDL-C水平(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的更明显(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1例(5%);观察组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1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1例(5%);两组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组资料中对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均有显著的降脂及降低血浆hs-CRP的作用,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的更明显。说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能有效安全降低血脂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军霞,张冬梅,姚俊华,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14(9):753-754.
[2] 王同汉,陈宁,靳利利,等.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消退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3):2224-2226.
[3] 骆金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疗效分析[J].海峡药学,2011,23(10):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