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再春 何承德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1.引导群众不断解放思想,自力更生,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针对思南县贫困地区群众观念落后、文化素质较低的特点,通过开展“思想文化六进村”、“四帮四促”等活动,加强教育培训力度,帮助他们革除过度依赖政府而“等、靠、要”的旧观念,树立最终要靠自己的发展才能彻底解决各种矛盾的新观念:帮助他们大胆革除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旧观念,树立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帮助他们革除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旧观念,树立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新观念;帮助他们革除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的旧观念,树立起投入与效益要相适应的新观念。
2.实施三个战略带动。一是实施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把大力扶持和培育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摆在突出位置。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共同体,发挥农业产业化带动作用。二是实施科技推动战略。不断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关键,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逐步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培训。不断加强与外面的交流与合作,与贵州大学、省农科院建立院校合作机制,聘请李桂莲、王天文等著名蔬菜专家担任全县蔬菜产业发展顾问,贵州大学汤德元教授担任全县畜牧产业发展顾问。结合“阳光工程”、“绿色证书”、“雨露计划”等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定期组织送科技、送良种、送信息下乡活动,加大乡土人才培训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农民种养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千方百计把市场、企业、农户联系在一起,有效地提高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三是实施市场拉动战略。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人才、土地、劳务、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及时为农民提供经济、科技、市场信息。近年来,多次组织县内龙头企业参加全国、全省性的农产品交易会,活跃了市场流通,对引进县外企业到我县建立原料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3.整合各方力量,营造大扶贫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作用,整合各方力量,集中投入,连片开发,整合项目,让项目产生抱团效应。一是按照“整体规划,县为单元,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综合开发”以及“统一规划,部门投入,各记其功”的原则,采取行业扶贫与专业扶贫相结合,整合部门项目资金集中发展产业化,集中投入农村较大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投入整村推进和整乡推进扶贫系统工程。二是整合扶贫项目,对思林电站库区移民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做到移民搬迁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如在文家店、三道水、香坝、枫芸等移民乡镇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助推2万移民成功搬迁。三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宣传扶贫开发工作及其好的工作方法和先进事迹。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搞好党建扶贫、计生帮扶、社会帮扶和挂钩扶贫,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扶贫工作。
4.运用金融杠杆来撬动,村民互助扶贫摘穷帽。采取“政府出大头、农民花小钱”的方式,按照“规定用途、有偿借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监管到位”的原则,在贫困村建立农村扶贫互助合作社。互助金的筹集方式主要为扶贫资金占大头,每户家庭的其中一名成人交纳50元即可入社。社员在互助社的借款额度原则上不高于5000元,借款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年占用费率为3.6%。互助社所收占用费收入,主要用于扩大资本金、帮助特困农户发展生产和办理村内公益事业。全县有17个贫困村建立扶贫互助合作社,1407户家庭入社,累计向农民发放借款356万元,其中向贫困农民发放借款229万元,占借款总额的64.32%,推动了18个村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5431户农民实现增收脱贫。
二、加快扶贫开发进程的探索
1.加大政策争取力度,加快整村整乡推进扶贫步伐。进入“十二五”规划期,枪抓各种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发展主基调,不断加大对上政策争取力度,搞好项目的规划编制与储备,千方百计争项目、抢项目,实施好项目,为新一轮扶贫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2.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并举。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并举,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与打造环境生态乡村结合。提高农村扶贫开发水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在西部建设国家生态屏障发展机遇,以治理水土流失为目标,以培植森林资源为重点,着力规划引进实施清洁能源小水电开发、乌江饮水灌溉大中型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石漠化治理、地质灾害防治、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
3.注重实行产业化扶贫。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契机,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自然、人力等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大兴特色产业,搞好土地流转,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按照“六产四带”的发展战略,做大做强生态畜牧、生态茶、无公害蔬菜、烤烟、经果林、中药材等六大产业。加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力度,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加快良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推广,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要进一步加大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对农户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产业扶贫政策,解决农民产业发展投入不足问题。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大力培育现代农民,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技能。
4.整合资源,连片开发。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黏合剂”作用,以“整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为平台,采取“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发改、交通、水利等单位和部门的资金集中投入到试点区域,确保试点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
5.加强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为贫困群众牵线搭桥到外地就业,又要搞好外地务工的农民工的扶贫,解决好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农村问题,保障输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对在城镇有稳定收入来源(固定职业)、有固定合法住所的农民工,支持向城镇迁移安家,让其享受与所在城镇的上学、就医、参保、就业等同等政策。鼓励贫困地区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置换等各种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寓土离乡创造条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到“十二五”末,力争完成实施职业技术培训50000人,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65000人。劳务输出达到30%以上。
6.继续实行搬迁扶贫。加强移民扶贫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异地搬迁扶贫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相结合,帮助搬迁户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特困人口,继续实施搬迁扶贫,把扶贫搬迁与贫困户的危房改造相结合,加大搬迁扶贫的支持力度。
7.大力加强信贷扶贫。按照小额扶贫到户信贷贴息资金“扶贫到村,扶持到户,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加大信贷扶持产业的力度,积极探索到户扶贫信贷资金扶持发展产业的扶贫模式,引导贫困农户走发展产业化扶贫路子,实现农民有效增收。
8.招商引资促进脱贫。用好用活扶贫政策,瞄准扶贫对象、瞄准项目、瞄准市场,规划和编制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扶贫招商引资项目,多形式进行项目推介,利用外来资金借力发展,借鸡生蛋。扶贫政策中能融入招商引资的就要积极融入,扶贫项目能通过招商引资实施的就要积极开展项目编制、项目推介招商。同时强化扶贫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人才和制度保障。
责任编辑: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