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弱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3-04-29 00:44陈伟
理论与当代 2013年2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产业化农业

陈伟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东部地区及央企的产业转型升级必然使部分产业及产业集群向西部转移。在贵州省提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战略主基调,重点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背景下,必然推动贵州产业的大发展和大调整。产业承转对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到底产生什么影响,如何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应对,以确保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不断优化增长,农民生活日益改善,值得关注。

本研究运用产业经济学,特别是农业经济学有关理论,采取现代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和手段,以一个经济周期重点数据为主,系统分析当前贵州承接的东部转移产业对贵州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既分析有利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也分析可能存在的资源挤占效应,提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农业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产业承转中凸显的贵州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新一轮产业承接中,承接产业转移给贵州省带来了整体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效十分突出。但就农业产业来说,从目前研究情况看,产业接转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强有力的促进,农业的弱势没有得到改变,其投入绝对值在增长,而其所占比重更轻,对总产值的贡献率将继续走低,没有体现出产业承转发挥的“发展效应”、“就业扩大效应”、“优化效应”等。

在产业接转中凸显出来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既有自然历史的原因,更有现实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自然历史因素看:一是缺乏常规产业化发展的良好自然条件,典型的山区特征使得与平原农村地区相比更难使农业经济突破自然经济限制。贵州全省山地面积15323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7%,丘陵面积17600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0%,平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左右。全省坝子面积计622.2万亩,占总面积的2.36%,1万亩以上的坝子只有47个。总体呈现山区农村经济和产业特征,不符合常规产业化发展对大规模生产的基本要求,更难突破其自然经济状态。二是虽然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却不便于形成大规模的具有区域经济带动性的主导产业。一方面仍然缘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使得生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就是资源丰富反而更容易在生产布局中朝三暮四、朝令夕改。

从现实因素来看:一是生产要素的薄弱,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薄弱是最大的制约。表现在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源的长期短缺。这也正是当前加大对外开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之所在。二是整个工业体系,特别是其中与本地农业产业密切关联的部分,十分落后,对农业缺乏强有力的带动,不能有效促使农业产业链延伸。反映出来的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农业产业化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推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城镇化水平较低,不能与农业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不能客观反映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从而针对性地建设对农业、农村的社会服务体系。服务体系的欠缺,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以及如何转变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也因此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虽然,从上面分析得知面临的困难很多,原因很复杂。但是,应该看到,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和探索,全省上下对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已形成共识,分析优势抓住机遇,通过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科学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路子前景可期。

首先要对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有深入的认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大力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走自觉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农业产业化是产业发展的自我需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让它保持活力、富有效益,否则,凋敞的农业就会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社会稳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兼顾各方要求,把产业关联的各方利益进行紧密整合的一体化经营和组织形式,标志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形式,是农业发展的自我需要。

农业产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从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来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结构上由千家万户的个体农户形成的分散经营如何与强大规范的市场机制融为一体;二是在产业链上,生产、加工、销售不同环节被不同部门分割。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农业效益的提高。要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方面是要通过谋求农户家庭经营的外部规模,从立体的角度把农业的规模扩大,即把农业视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一个完整的链条,拉长该产业链条,使种养业可以从后续环节中分享到不断增加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是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这个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大体上拿到平均利润。只有通过农业产业化来综合利益机制,才能协调解决实现。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解决利益分配严重倾斜的问题,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农民和企业都要完成各自的职责,如政府的规划和监管,农民的生产等,而企业作为市场的产物,对市场具有天然的适应性,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的规划、调节等要通过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实现,最终落到具体的农民个体生产活动中。政府、企业和农民这三者依靠产业化机制的互动最终实现目的。

其次,我省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均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产品,再加上地处亚热带,生物资源品类繁多,名优土特产品品种齐全,这些条件为我省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我们选择主导产业项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们立足省情,确定优势特色产业作为突破口,加快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原料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特别是在新一轮产业大承转中,根据我省实际确定了医药产业(中药种植为基础)、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从前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已经看到,在这些特色产业方面,纵向比较,取得的成效是十分突出的,而且,从近期的有关材料显示,各方的重视和投入还在继续加大,应该说,我省农业产业化正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二、对策:加快贵州农业产业化。促进“三化同步”

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预警的同时也看到了发展的可能性,核心就是要用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产业化,而不能局限于农业谈农业产业化,要等同于其他产业,一样大力吸引和承接相关产业,促进本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把原始的种养业、初加工业等做成将相关的加工业、服务业等都融入其中的立体大农业产业、现代大农业产业。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措施,在进一步的产业转承中赢得足够的重视,切实加快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促进我省“三化同步”战略顺利实施。

1.主动作为,营造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

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推进农业市场化和支持产业发展等方面,政府都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一是在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上,应重点推进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市场的发育。支持农民以稳定就业方式进城、进镇,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成长,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化各环节间转移。改革土地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补偿机制,逐步改变土地家庭承包状况,使农村土地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土地资源相对集中,提高规模效益。积极引导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各环节。还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二是运用金融、财政、税收等政策积极支持产业发展。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件下,由于农业的弱质性,产业转移效果不明显,需要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条件支持。政府要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鼓励各行各业,尤其是鼓励产前、产后企业直接和农户(场)签订信贷合同,以贷款补贴和付货款等方式把资本投向农业:在税收上,对加盟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公司给予一定的所得税减免,以保护一体化组织的收入,使其能较快地积聚资产,加大对农业产业化投入力度。

2.科学布局,实现农业产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与加工

虽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为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创造条件,但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特别是我省仍然改变不了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现实。从实践来看,农业的规模经营可以通过聚集规模的扩大来实现。就是从实际出发,把基地建设、生产规模的扩大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区域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建立具有本地特点的若干个规模较大的商品生产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是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要对那些资源优势突出、经济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形成主导产业。我省确定的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和较强竞争力,是我省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对它们,要从种植、加工和市场推介等全产业链统筹,充分考虑其比较优势、区域布局、市场流向等,逐个产业进行研究,形成“一业一策”和“一品一策”,制定出台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意见和规划等政策措施。布局中要抓好产业配套,既要从产、加、销纵向一体化规划发展产业,又要从产品物流、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加工增值、组织形式等横向一体化地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二是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原料基地。着力解决优势特色产业原料基地的规模化和集中度,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势区域集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产业布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乡一品”、“一县一业”思路推进。近年来,随着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茶产业、马铃薯、辣椒、火龙果、太子参、半夏等产业已基本或即将解决基地的规模化和集中度问题,其他优势特色产业的基地规模化问题正在逐步解决。茶园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2%,年新增面积占全国一半,遵义和铜仁茶园面积占全省一半,有万亩乡镇118个、万亩村20个: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2.4%,毕节和六盘水种植面积占全省一半以上;辣椒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5%,遵义县面积占全省1/8等。仁怀、习水占遵义酒用高梁原料基地的近70%。要坚持以农户为主体建基地,实行专业化生产:引导在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势区域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大力推进基地建设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严格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确保基地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三是培育壮大重点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疏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供服务等综合功能,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竞争能力的大小和带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产业化的规模与成效。应选择一批规模较大、起点较高、产品较新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特别要注重引导工商、民营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从政策、资金、技术、项目上大力支持。同时,通过引导企业向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势区域集聚,加快构建大中小并举的企业、产业集群。目前,我省初步形成了畜牧养殖、辣椒、茶叶、中药业的优势产业集群。近年来,通过产业转承,四川希望、南京雨润、广东温氏、泰国正大、香港裕东、河南柳江等近百家龙头企业大量投资,涌入我省农业产业化领域,“十一五”期间,仅茶产业就引进企业178家、投资6.8亿元。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3.健全体系,强化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

服务社会化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产业化越发展,农业与市场的联系越紧密,对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的服务要求就越高。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应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应由三方面组成。

一是政府提供的社会化服务。主要体现在对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等,这些基础性工作,有的完全是公益性的,由政府投入和提供服务是最有效的,有的可以逐步转为企业自身经济行为,但前期需要政府引导和铺垫。

二是企业化经营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形式。企业化经营服务体系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等。企业化经营服务以盈利为目的,是企业行为。应通过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其经营服务行为。

三是农协组织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农户参与的合作性经济组织,既可以代表农民处理与企业的关系,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争取更多的利益,又可以办一些单个农户需要而又难以办到和办好的事情。政府应在法律、政策乃至资金上鼓励和支持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壮大各种农协组织,为其服务农民提供必要条件。

4.深化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调整机制

农业产业化延长了农业链条,因而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城乡、部门间的利益关系,都处于一个需要调整和优化的过程。要对涉及的政策、立法、计划、农业、财政、金融、工商、税收、供销等各个方面不断深化改革,促使各方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协调解决利益调整等问题。特别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是维系农业产业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把利益机制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利益分配机制的内容、项目要完善准确,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和利益要明确;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各利益主体都要增加履约意识,严格按合同办事,对违约的要进行处罚;政府要依法管理,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切实改变龙头企业提出合同、农户签字,权利和责任不对等,甚至损害农户利益的现象。

5.加大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和教育的进步

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以技术进步为先导,要求技术进步贯穿于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土地改良、栽培、农产品加工、储备、运销等各个环节,可以说,没有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业化就达不到预期目标,就无法实现农业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农业科技进步这个关键,围绕农业产业化,加大各方特别是政府投入,加快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进一步放宽政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科技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同时要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特别是要用强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否则农业产业化从生产的第一环节就成为空谈。

6.坚持环保,走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一定意义上,正是因为我省工业化程度较低,“三废”排放量小,是全国农用土地污染最轻的省份之一,才适宜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事实上,随着我省交通物流条件明显改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伴随全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的推进和中、东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我省将成为中东部地区以及珠江流域、长江流域、港澳和东南亚重要的农产品供给地。但是,就如地理区位会因交通改善而改变一样,环境优势也可能因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一定要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切实处理好城市工业、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系。客观地看,我省工业和多数乡镇企业均以非农资源开发为主,特别是当前我们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重化工业项目大量上马,对农业产业发展不仅没有内在联系,甚至如果不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业污染和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生活污染,就会严重破坏我们前述的环境优势,那样,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的前提就将不复存在。即使在农业加工企业中培育龙头企业,也务必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原则予以坚持,只有这样,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才能真正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郭渐翔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产业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