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NBA模式

2013-04-29 00:44魏忠
神州·校长 2013年9期
关键词:球星球队竞争

魏忠

1946年,一批冰球球队的老板聚集在一起,他们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在美国的冰球比赛的间歇期,这些体育场馆大量闲置。商人的嗅觉是灵敏的,何不把空闲时间利用起来,搞一些篮球比赛?于是NBA诞生了。

2012年9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文章指出,随着这些年美国大学的楼堂馆所建设的浪潮以及学费高昂,大量的教育资源闲置尤其是教师资源,很多大学动这个脑筋了。除了简单的招生竞争,大学之间也开始联盟,一起抢占原先的培训市场,这就是2012年席卷全球的教育热点词汇:微课程,有迹象表明,如NBA的起源一样,美国的大学也将展开一种更新形式的合作与竞争。

大学教育的原先概念是精英教育,NBA也汇集了美国的篮球精英,未来的教育,会成为另外一种NBA吗?

传统的校园是否还将存在?

如果仅仅以比赛成绩论英雄,我们不必现场看比赛,高清电视加上HIFI音响,完全没有问题。这正如如果仅仅以学到的知识为标准,传统的校园也许将不再存在:高昂的学费、遥远的路程和选项不多的很难聚集的课程在线浪潮以后,传统的校园是否还将存在?或者像有些专家预测的那样,将只剩下几所著名的学府?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NBA的赛场。

进入NBA的赛场,我完全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不断加油鼓劲的观众、间隙性的音乐进行曲、无处不在的视觉元素、富有节奏感的互动游戏和表演、大屏幕和音乐配合技术统计而进行的声光电组合、动画和吉祥物时刻穿插在耳边、眼边和身边、赛场的男人美丽的弧线和场外拉拉队员身体的弧线,整个一切,配合着如影如幻般的比赛,这与我电视上看的转播根本不是一个样子,60美金的门票换来的是超越迪斯尼的表演!看完一场NBA,让我不禁要看第二场,第三场。我已经不关心谁的成绩,我也不是谁的球迷,这场体育的盛宴让我如同听一场完美的音乐会:你不能区分那个小提琴手和旁边的乐器谁更出色,整个乐章的重点在观众的体验而非比赛。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我们的学生总是问教育为了什么,总是在苦苦思索和追寻,看完比赛我明白,原来教育也可以享受,这人生将近二十年最完美的青春体验,被糟蹋成如此功利和无趣的集中营,看完NBA比赛我第一感觉是,我们的教育,绝对不应该功利地以成绩和升学率为目标。如果将来的大学,可以体验NBA的乐趣,那么教育就是生活,就是一切。何必问教育为了什么?

我们能向NBA学什么?

NBA,给了教育一个崭新的启示:在线教育无论如何竞争,现场的教育如同演出现场,永远会焕发体验的活力,只不过,在线教育带来的“季后赛”,并不会让所有的球队入场。NBA凭什么?我们能向NBA学什么,引起我深深地思索。

首先,在组织机制上,NBA 突破了传统的公司制模式。联盟成员的利益共同体是典型特征。第一场我看的是骑士与马刺的比赛,两个球队根本不在一个水准上,然而最后的比赛结果是,最后10秒钟马刺绝杀骑士。既给了主队面子、又胜了主队,还使得观众情绪始终高昂,球票和广告收入可观,又没有造假。达成这一切的默契,熟悉NBA的人心知肚明,却又无关紧要,这是机制的魅力。如果你在组织机制上更细致一点地研究,你会发现罚球线、比赛场次、明星球员、教练机制,无不体现出巧妙的设计。中国的大学,片面求大,结果千篇一律,学生被当作鸭子似的赶来赶去。美国的很多大学,尤其是优异的大学,已经明显具有NBA的特征了:加州的和常春藤的不同体系的大学系统(和联盟);各个大学的筹款方式;文理学院、公立大学、私立大学的巧妙分工;不同大学的招生模式和错位竞争;完全不同的师生比,甚至教练模式的研究型大学。美国排名前50位的大学(包含文理学院),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就像一个一个NBA的球队,谁都有粉丝;如果你看他们的学科和教授,就会发现像不同的NBA的球星,各具特点;如果你希望某个大学集中所有的优点,就会像保罗艾伦投资开拓者那样,发现7个球星组成的球队是一个烂队。2013年,斯坦福大学决定放弃自己的公开课平台Class2Go,而加入EDX,对于斯坦福来说,输给了哈佛和麻省理工的面子无所谓,而不加入“联盟,无球可打”损失就大了。

其次,NBA建立了一种共赢得错位竞争的共识和模式:选秀的逆向选择、某个球队更换投资人需要经过联盟的同意以确保股东质量、NBA的精巧的分账模式、多种竞争的平台(广告、食品、拉拉队、门票、投资人、名人俱乐部)、公益活动与造势等等。NBA 超越了传统的演出公司,巧妙地将球星的作用、篮球爱好者的作用以及学习者的作用结合在一起。就目前来讲,大学的竞争与合作还远没有达到NBA的水平,但已有一些迹象表明大学正朝这个路径前行:美国很多大学主动放弃与周边大学强势学科的竞争(匹兹堡大学没有护士和护理,让位于旁边的杜肯;而近在咫尺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在医学和历史学等上就几乎毫无努力,而他们更不与旁边的社区学院争抢服务业的人才),美国各个大学之间最大的竞争是教育经费的竞争和生源的竞争,但同样一个区域,你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市场瓜分是策略性互补。

第三,NBA的赛场和训练值得研究。以赛代练、教练模式、小班模式、社区模式,并不是NBA独创的,但NBA做得非常有策略性,NBA在美国是一个垄断的篮球组织,但是却保持很大的活力,原因在于NBA明白,支撑NBA成功的不是球星而是观众。因此,球星后面有球队,球队后面有梯队,梯队后面有爱好者,爱好者后面是钞票,他们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客户。相比NBA,传统的大学只关注名气和竞争,很少合作,这种情况也在改观: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讲座更多的是产业界和外校的;在美国很多大学,自己的博士是不能在本校任教的;每年的大学的各种短期的研究学者、博士后、访问教授络绎不绝,谁也没有说为了知识产权而停止这样做。今天的对手,可能是明天的朋友,因此才有了多个大学合作进行在线课程和平台的开发,多个大学主动进行合作研究。

第四,NBA非常重视甚至创始了很多新技术应用:可视化的各种电子显示和视频冲击、大屏幕、各种即时在线的技术统计、音乐灯光、动画,都在支撑着球场。而各种寓教于乐的技术手段更是把观众带入NBA的主题精神:青春、活力、竞争。比赛节奏围绕观众、各种穿插的奖励活动、各种秀、比赛的进行曲、拉拉队、小丑、摄像花絮将比赛节奏松弛有度地控制起来。1946年诞生的NBA之所以能够成为NBA,是有其创新的原因的,而相比起来,传统的大学在网络浪潮中扮演着拖后腿的角色,以至于《时代》周刊2012年9月的标题是:(面对信息技术浪潮)《大学死了,还是大学永生?》。今后的大学,在教育空间设计上也将临革命,更多的也要学习NBA赛场的“比赛建筑模式语言”。

第五,NBA的精妙的规则设计都是针对创新和比赛精彩程度的。NBA从1946年成立至今,规则不断更新,逐渐脱离了传统大学联赛和篮球联赛的模式,其宗旨是以精彩为中心。如果说打架的惩罚、广告与门票、暂停的设计等等是为了公平竞争的话,那么三分球、24秒、进攻3秒和防守三秒、犯规罚球制度的不断推出,都是为了比赛的精彩而设计的。在NBA赛场四个模块之内专门设计的间歇期,除了让球员休息之外,更多的出于比赛的精彩而设计。传统的课堂的活动45分钟,其实对于现代人已经不适合了,但是,很少像NBA那样改革的。数字化浪潮以来,这种情况还是发生了变革:翻转课堂、10分钟视频、任务教学、作品教学等等,已经冲击着大学的象牙塔,其本质,也是NBA模式的。

第六,NBA的团队模式也在影响着现代大学。在NBA,一种是球星模式,比如乔丹和他的队友,某一年乔丹的收入近4000万美金,而队友神投手的收入是20万美金。对于球星模式来说,他永远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他的行为帮助整支球队有着统一的节奏和理念,能够协调、高效地运转起来去完成一个清晰的目标。并不是每个球队都有乔丹,但如果是拥有才情与激情的团队,照样可以取得成功,这就诞生了另外一种队伍:攻守兼备、配合熟练的队伍。如同美国的NBA,美国的大学既有球星领衔的球队(如普林斯顿大学),也有专攻一点的球队(比如威廉马丽和一些文理学院),更有很多攒鸡毛凑掸子结果还不错的州立大学系统,团队模式不一样,其竞争策略也不一样。

教育能否成为NBA,不但要看是否有空余的教学资源,更要看人力资源的配置。新的在线教育的浪潮中,那些拥有巨额粉丝的大学教授,轻易能够拿到数千万美金的创业基金,这对于传统的大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是这个背景下,促进了大学改革的神经:再不顺应潮流,大学将不是最优秀教师的聚集地。大学要想真正新生,不仅仅在在线教育上,而在于教育理念的变化:如何从传统的篮球场,变成灯光幻影般用新技术武装的“主场”。

猜你喜欢
球星球队竞争
一道美国数学竞赛题的推广
菜鸟球队菜鸟兵
感谢竞争
嫁个伪“球星”
这些球队为什么拿不到总冠军?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扁平化的球星
竞争
扁平化的球星
球星版“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