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2013年8月16日
2013年元月笼罩在北京上空有着恶臭味的雾霾,可能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环保颠覆性事件之一。在长达数周的时间里,北京的空气质量比机场吸烟室的空气还差。这场“空气灾难”为当地有关环境的辩论注入了新的紧迫性—导致几个月后绿色政策热的出现。从6月中旬起的3周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空气污染的改革措施。开启了我国首家碳交易市场,减低起诉环境犯罪的門槛,加大地方官员对管辖地区空气质量所负的责任。同时声明中国—指企业和政府—将在未来5年投资2750亿美元用于空气污染治理。《经济学人》这篇报道指出,环境问题将使中国遭受巨大损失。不过,在解决本身以及世界的环境问题方面,中国也具有自身的优势。文章认为,中国领导人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认识超过了其前辈,“他们善于大事上采取行动”。
中国药费:生命的价格
BBC 2013年8月14日
39岁的杨红霞和她的家庭遭遇了困境,丈夫罹患脑瘤,不能走路,不能说话。虽然他有医保,但每个月,他们还是要支付近3700元的医药费。当遭遇疾病时,这个家庭花掉了他们大部分的积蓄,目前,整个家庭仅能靠亲戚的接济勉强维生。
BBC的这篇报道指出,一个患有重病的人对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来说,是极为沉重的负担。目前,政府也希望通过治理腐败来降低医疗费用,“这大概就是政府为什么对所有这些制药企业紧追不放的原因,因为他们要在民众中建立信心。”商业分析师詹姆士·麦克格雷说道。
一份报纸价值几何?
《纽约客》2013年8月
2011年10月,《波士顿环球报》刊登了一篇波士顿红袜队的负面新闻,红袜队的老板约翰·亨利在一个电台脱口秀上说,“文章的最初登载就该受到谴责。”不久,这位大豆农场主的儿子、亿万富翁购买了《波士顿环球报》。新的问题产生了,一个“亨利旗下的《环球报》”还会那样报道轶事吗?或者,这个故事会变得不同吗?这些问题也在探讨一个典型范例,即在富有的、有权势的、涉足众多行业的巨头所属下的报业必须要保持其自身编辑角度的客观性。
如今,有钱的投资者收购深陷泥潭的地方报纸,并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改变其方向的例子越来越多,纽约客的这篇文章指出,事情也许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糟,因为从美国报业的叙述角度来看,这也许仅仅是倒退回这个行业的根基—从殖民主义时期到二十世纪,美国报业很大程度上是各种形式的政治传声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