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的诗歌,总在冥冥中为我们悄悄点亮许多东西,那是一位智者的思索,又是一位圣人的灵感,更是一个孩童的清澈。他为世间万物记录下灵感闪动的瞬间,然后微笑着安静离开,把感动与深刻,把生活与爱,留给世上所有的或纯真或污浊的眼睛。清新自然的文笔,洗净的何止是一时的浑浊,过滤的又何止是一处的污秽。“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这个世界,是需要这样的文字的,在如今浮躁喧嚣的都市里,泰戈尔以他文字中蕴涵着的广阔无边的自然荒野,为我们开创了另一个天堂。我庆幸有那么一批如冰心、郑振铎的中国作家,在文字与爱的净土中,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激进地狭隘地喊着“让泰戈尔滚回去”,而是以他们最受滋润和启迪的心完美地翻译了泰戈尔,让我们有了如此感动的幸福。泰戈尔,我们听着你的心灵之音走向生命的成熟。
那么,语文课堂呢?如何给孩子们传递泰戈尔,如何让泰戈尔的文字光照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学习《金色花》,孩子们应该从中读到什么“?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心里咏唱着泰戈尔这样的诗句,我读着《金色花》,就像眼前讲课教师带着孩子们读《金色花》。我多想在《金色花》的课堂上找到最真、最需要的感动。在这喧嚣的社会里,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思想,如果我们本身已经缺乏,那就别再让孩子们迷失。
从《金色花》中,我们可以读出慈祥温柔的母亲,读出顽皮纯真的孩子,读出圣洁的母爱,读出光辉的人性。泰戈尔说过这样的爱:“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用心触摸着这样的文字,再把这温柔母爱化为一种声音。当课堂上响起这样纯挚的声音,也许再多的解读都是多余的。讲课教师开始了诵读训练。“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这破空而来的第一句就让我感觉到泰戈尔的童趣。诗歌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求你讲故事给我听。”用最真实、原始的感动,我们可以静静地读,一次次。初读,指导下读,感动中读,升华后读……刚读时我们可能是顽皮的精灵,而后我们是懂事的孩子,是慈爱的母亲,是感动中匍匐的生命。听,讲课教师用了句式转换后的对比读,“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转换成“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很快,孩子的顽皮可爱、母亲的关心慈爱就会在声音中流露出来。看,一个“坏”字十分精彩,贬词褒用。这哪里是在骂孩子,诗人将嗔怪、担忧、焦虑、假愠之情融为一体,情韵悠长。
可惜,教师只是把读当作一种简单的亮相,似乎探出了个头,就可以证实语文课的语文味道。然而,读不得法,读不动情。教师空余了大量时间做训练,课堂中爱的声音有所缺失。母爱真是一种声音,我情愿抛去烦琐的讲解,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出《金色花》传达的心声。这样,浓浓的爱就会切实地弥漫在教室,而后渗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为什么这堂课没有教出《金色花》的感动呢?是因为文字没有进入孩子们的灵魂,甚至可以说,教师自己还没有因这文章而有所触动,有所感悟。例如,这堂课的自由读阶段,孩子们回答“读出了童真”“读出了母爱”,教师只是承认了答案的存在与客观,没有及时迎上去重复并强化孩子们内心的感受。“哪些文字让你读出了童真,你给大家读读好吗?”若能这样追问,金色花的种子就真实地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这堂课上,教师其实也应是一位等待孩子回来的母亲,通过文字,她让孩子走上了感受爱的生命之路,然后,她注视着孩子们长大的背影,开始了欣然的回味。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读。这样的设计也是不错的,但为什么喜爱,怎样读出自己的喜爱,教师应该顺势展开这样的交流。在三个学生讲了他们喜爱的句子后,教师是不是应该这样引导:“你还能在被你忽略的语段中找到母爱、找到纯真的感动吗?”这样,就有了提升。所以,当课堂上的安静只是因为大家疲于寻找答案而不是激荡感动的时候,我是有遗憾的。语文教学,其实应该像泰戈尔的诗句,虽然简,但却能让学生深深感动并走向深刻。文字是要进入心灵的深处才能转化为情感的共鸣,而不能仅走走过场而已。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孩子?看到一位怎样的母亲?”很简单但很实在的问题。遗憾的是学生很公式化地回答“贪玩”“慈祥”,教师也不疼不痒地没有深入,更没有升华。泰戈尔说:“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课堂上如果没有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课堂上教师看到的其实也只是自己的影子,或者只看到了泰戈尔的影子。金色花,不仅是金黄色的花,更是印度一种圣树的花,这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诗人泰戈尔是比喻的高手,他竟取了金色花来喻一个孩子,其中应有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看,多么懂事的孩子啊,他变成金色花不是纯粹为了好玩,而是想默默地为妈妈做点事。多么水晶般的心灵!老师,你让学生读出了这朵金色花的全部内蕴了吗?
“我要变成,我要。”课堂里最后一个环节是语言训练,颇有创造力的训练。在借鉴泰戈尔的诗心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高飞在诗意的情感的天空。我挺喜欢这个设计,很语文味,又很人文味。教师对这个环节应该是所期待的:孩子们进入文本,再走出文本,钻入想象的殿堂,想想母亲,想想亲情,想想世上一切美丽的感动,然后开始他们发自肺腑的表达。可是,还是冷清,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诉说欲望。究其原因,文字蕴含的情感还在对面的河岸,孩子们只是远远地站着,望着朦胧的金色花在风中闪耀,却没有嗅到金色花藏在心底的芬芳。
因此:
泰戈尔是诗歌的,《金色花》的课堂也应是诗意的。
泰戈尔是感情的,《金色花》的课堂也应是感动的。
泰戈尔是睿智的,《金色花》的课堂也应是深刻的。
泰戈尔是简洁的,《金色花》的课堂也应是清晰的。
这样,“金色花”香才能沁润学生的心田。
推荐理由:
教美文,要让学生感动,产生共鸣。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刻体悟。当前,“有感情地朗读”已经被奉为教美文的圭臬,然而,不深入文本之中,即便开展各种五花八门的朗读训练,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走过场而已。我们需要明确,文字只有进入心灵的深处才能转化为情感上的感动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