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流中的几种音变现象再分析

2013-04-29 15:00刘斌
现代语文 2013年3期

摘 要:传统的语音学对语流音变现象的分析解释大都语焉不详,随着实验语音学理论的发展,奥哈拉提出的“时间错配”可以为语流音变的同化、异化和增音现象做出更贴切的解释。

关键词:实验语音学 时间错配 语流音变

在对中国大陆通用的几种语言学教材①的查阅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教材对于语流音变现象都讲述得非常模糊,只是列举了语流音变的几种现象,而对于为何会产生这种音变现象却语焉不详,仅仅将语流音变的定义作为其基本立足点,未能将实验语音学中的一些新发现用于语言教学领域,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朱晓农(2010:1)认为,“语音学就是实验语音学”。实验语音学肇始于19世纪初,吴宗济(1981:11~16)认为,实验语音学即以实验为手段,对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声波进行静态的分析。通过对仪器的使用,将无形的声波转化为有形的波图,使审音更加精确。罗常培(2009:154~155)有一段话,认为“前人操术弗精,工具不备,或蔽于成见,或囿于方音,每致考古功多,审音功浅!自近代语音学兴,而后分析音素,可用音标以济汉字之穷;解决积疑,可资实验以补听官之缺,举乏声韵现象,皆可据生理、物理讲明。从兹致力,庶几实事求是,信而有征矣”。

本文利用实验语音学的观点对部分教材中涉及的语流音变做补充。

一、“时间错位”理论

奥哈拉(Ohala,John)(1983:207~208)在他的文章The Origin of Sound Patterns in Vocal Tract Constraints中谈到了一种“时间错位(Epenthetic Stops)”现象。他认为唇、舌头以及声门会由于惯性、肌肉的松紧状态和神经肌肉控制系统(the neuromuscular contral system)需要一定的时间分辨发音部位,而导致发音部位的错位。这种错位现象会使得在一个音位的停顿处产生出与该音位相近的音位。例如:“warmth”的发音会变成“warmpth”,“Thomson”的发音会变成“Thompson”等等。朱晓农(2010:3)用另外一个例子“Fromkin”念成“Frompkin”来说明,并且详细归纳了奥哈拉教授的解释,认为正常发“Fromkin”音的步骤为:1.停止[m]的发声;2.抬起小舌,堵住鼻腔通道;3.软腭成阻;4.除阻;5.发出[k]。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发音部位的惯性等因素造成了第3个步骤和第4个步骤在发音时间上发生了错位,即除阻在先,软腭成阻在后,于是[m]后面增生了一个[p]音。

奥哈拉这种增音现象的解释,可以用一个概念来定义:在语流中发音器官发音时,由于发音器官的惯性等原因,使得音位与音位组合中有序的线性排列错位而造成某种音变的现象,叫作时间错配理论。这种理论不仅仅限于语流音变中的增音现象的解释,而且对其他几种现象也可以做出合理的分析。

二、语流音变中几种现象的解释

我们取胡明扬主编的《语言学概论》中谈及的语流音变例子来分析,每种现象只举一个例子。

1.同化现象:

dog[d?g](狗)+s[s](名词复数)→dogs[d?gz]

胡先生这样解释:“英语里名词复数词尾-s本来读清音[s],受前面浊音[g]影响,被同化为浊音[z]”。这样的解释差强人意。因为对于为什么清音[s]受前面浊音[g]影响,就同化为浊音[z]还是没有做出说明。利用“时间错位”理论就可以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

对同化现象的再解释。[g]→[s]的正常发音步骤为:(1)停止[g]的发声;(2)软腭进行除阻;(3)舌尖抵住齿背;(4)气流摩擦;(5)发出[s]。正是由于步骤(2)和步骤(3)、步骤(4)发生了时间错位,即:软腭并没有除阻,声带还在振动,[s]就带有[g]的浊音性质了。

2.异化现象:

慢[man]+慢儿[mar]→慢慢儿[mai mar]②

胡先生这样解释:“慢”的韵尾受后面鼻辅音[m]的影响,由鼻辅音[n]异化为元音[i]。

对异化现象的再解释。[a]→[n]的正常发音步骤为:(1)停止[a]的发声;(2)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道;(3)成阻;(4)舌尖抵住上齿背;(5)除阻;(6)发出[n]。

[n]→[m]的发音步骤为:(1)[n]音结束;(2)软腭继续持阻;(3)双唇紧闭成阻;(4)除阻;(5)发出[m]。

由于[a]音到[n]音再到[m]音的过程中,舌尖抵住上齿背时,整个舌位由于肌肉神经的控制也继续升高,之后除阻,除阻后软腭又成阻、除阻,故而[n]音变成了[i]。

3.增音现象:

“一般儿大”在北京话中有些人说成“一边儿大”, 即:般[pan]→[pian]。

胡先生对此种现象没有进一步解释。其实道理和前述一样,也是由于时间的错配,在发前音位[i]时还没有结束,舌位还没有下降,发音位[p]器官就开始紧张、振动,造成了发[p]音时,音位发生变化。

汉语的声调暂时还不能用时间错配理论来分析,所以汉语的异化变调现象是无法解释的。同样,由于弱化和脱落现象大多发生在轻声音节中,因此也无法用时间错配理论去阐明。我们发现,音位的弱化前后与脱落前后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大多具备相似性。例如:喇[lA]+叭[pA]→喇叭[lA b?],豆[tou]+腐[fu]→豆腐[touf]。[p]弱化成[b]条件是“叭”字读轻声;[u]消失,[f]读轻声。

三、结语

在语流中,每一个音位都会受到相邻音位的发音影响。例如在“[ken](根)”这个音节中,[k]会受到[e]的影响发音部位前移,[e]也会受到[k]的影响而部位后移。而时间错配理论正是基于这种相互影响的现象。它的原理就是将发音器官连贯的发音过程离析成一个个独立单一的发音动作,而后在这些动作之中找出这些影响,发现它们的发音错位,解释异音现象。这是该理论的基本思想。

传统观点认为实验语音学和语言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些联系仅限于“语音频率的研究,对语音自然特性相关的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质的研究”(韩祝祥,1998:131~139)。其实,在语言学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发音器官的描述,对共时层面上的一些语音变化现象进行解释。例如兴宁客家话的一个新变化:唔好[m hau]→[m p?au],朱晓农(2010)就利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令人信服。总之,语言现象的解释一定要充分吸收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和理论。

注 释:

①查阅的教材为: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彭泽润、李葆嘉《语言理论》(第五版)(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徐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胡明扬《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2000)。

②本文所使用的汉语音标均为音位音标。

参考文献:

[1]朱晓农.语音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吴宗济.实验语音学与语言学[J].语文研究,1981,(1).

[3]刘复,钱玄同,罗常培.老北大讲义:中国文法通论 说文部首汉语音韵学导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4]Ohala,John.The origin of sound patterns in vocal tractconstraints[A].In P.E.MacNeilage(ed),The Production of Speech[C].New York:Springer Verlag,1983.

[5]胡明扬.语言学概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6]韩祝祥.试谈实验语音学与语言教学研究的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

(刘斌 浙江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