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奔
摘要:当下电视民生新闻因其平民化、故事化和娱乐化的倾向深受观众喜爱,发展迅猛。但在高收视率、高市场份额的背后,观众和市场着引导电视,节目低俗化、娱乐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社会责任缺失和典论导向偏航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本文就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析,以待商榷。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3-0102-03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产生
民生新闻的雏形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已经逐渐开始风靡,但电视新闻却一直以政治新闻为主,关注的都是“国计”大事件。直到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开始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都呈现出了典型的民生新闻特质。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横空出世,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并引发了国内电视界一股民生新闻热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2004年是电视民生新闻突飞猛进的一年,全国各地的电视台争相推出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如辽宁电视台开办的《新北方》、兰州电视台长达60分钟的大型新闻版块节目《兰州零距离》等。这些新闻栏目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目前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已在全国遍地开花。
电视民生新闻在内容上是以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感来关注群众的生存状况、喜怒哀乐,在形式上充分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用播报、评说的方式,以期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进一步拉近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思想是其价值取向。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要归功于它独有的特点和优势
1.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的理念优势是电视民生新闻大受欢迎的最根本原因
党中央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提出了新闻要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而电视民生新闻将触角更深地伸向百姓的生活,将百姓的生活状态、生存方式及心路历程以生动的语言、原生态的镜头呈现在电视节目中。并以服务化的理念来关注民众生活,使新闻变得可看、管用,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
2.传播方法上讲究“家常化”、“口语化”,架起了媒介和公众交流、沟通的桥梁
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方式从过去的“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了“以受者为中心”,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交流,变生硬刻板的说教为亲切自然的信息传递。电视界一直在强调电视新闻要“口语化”。为的就是尽可能的拉近电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这种口语要求必须“得让九十岁的老奶奶也听得懂”。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总是以平视的视角、以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讲述着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以阜阳广播电视台民生栏目为例,从过去的《今晚十分》到《直播阜阳》再到《编组站》,凡是民生新闻的主持人无不是“说”的比“播”的好。这种“说”不再是八股文式的书面语言,而是活生生的原汁原味的百姓话语,这种话语让老百姓听起来省事又感亲切。不仅如此,电视民生新闻的行文也如聊天啦呱,记者报道用的语言也都是百姓话语,生动、鲜活,令人耳目一新。
3.浓郁的本土特色和地缘的亲近性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电视新闻价值建立在民众最感兴趣的话题上,而最能让受众感兴趣的莫过于他们的身边之事也就是本地新闻。电视民生新闻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在题材的选择和报道上加重本土新闻的份量,多报道本地域百姓的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备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同时,强调地域性也已经成为民生新闻的竞争手段和价值体现。省级台是这样地方台更如此,《直播阜阳》、《编组站》以报道阜阳的地面新闻为全部报道范围。让阜阳市民倍感亲切,广告吸纳量也逐年攀升。
(二)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追求高收视率导致节目低俗化、娱乐化
为了摄人眼球,提高收视率,不惜以大量的篇幅来迎合观众的低俗趣味,如大量展示车祸、凶杀现场等血腥场面,这些过多过滥的展现低俗、暴力内容的报道,使观众不仅没有获得需求的、有益的信息,电视民生新闻也演化为专业的“窥私者”,成为百姓茶余饭后谈资的提供者。甚至有一些媒体为了增强节目的看点,置职业道德于不顾,刻意挑起事端,从而进行报道。应该说以收视率的高低,或者说完全以观众的喜好来考评一个节目,削弱了传播者的引导作用,也有可能会使新闻的取舍变得不再理性。一味媚俗,将意味着媒体放弃了本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2.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缺乏深度
当下民生新闻火爆的同时,“千台一面”的现象也日益突出,在很多地方一个城市有多档民生类节目,而—个城市在一天之内所发生的给类新闻是有限的,因此,往往省台做了的民生新闻,各市县台也在做,甚至同一台的不同频道都在做同一则新闻。致使新闻节目从框架到策划思路,从内容到主持风格与表现形式都似曾相识。而大量可以创新形式、挖掘题材、拓宽领域的新闻素材却没有被真正发掘。古语有:“学我者死,仿我者俗,判我者生。”这值得当下的民生新闻工作者认真思考。
3.“民生热”导致方言类新闻节目盛行
有人认为,“方言节目如同一股清流,成为电视收视新的增长点”,如宁波电视台的《来发讲啥西》等方言类电视节目受大家追捧,主要原因是有特定的地域亲和力,用方言讲述更容易让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群接受并产生共鸣。新闻节目对于“本土化”的追求值得鼓励,但是方言节目却把新闻的“本土化”做成了“本地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从大的方面来说,方言节目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从小的方面来说,方言节目由于语言上的限制,传播范围有限,不利于多数人的接受和节目的推广。
4.缺乏求实精神,越职干预事件
在人文关怀理念的引领下,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感情的天平往往倾向于弱势群体,带上了鲜明的感情色彩。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缺乏“与人为善”的宽容态度,陷入一种狂热偏执的状态,经常处于激动或者浮躁情绪的状态下,只听信当事人的片面之辞,常常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便迫不及待地发出报道。或者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不问青红皂白对当事人大加讨伐,犀利尖锐却缺乏冷静细致的思考。媒体应该具备人文关怀,但是前提是保持头脑清醒,具有严谨的态度。
新闻媒体具有舆论监督的功能,常常通过报道促进了一些问题的解决。因此,常有受众觉得找媒体一曝光,多年的难题就会解决。一些媒体也因此沾沾自喜,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而热衷于当法官,做裁判,做了一些超越职能范围的事。而实际上,理性的新闻媒体应该是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流的平台,它的作用应该主要存在于表达民意的层面上,而不应是在实现民意的层面上。
三、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迅速,基本上占据高收视率和高市场份额,一时的市场追捧使民生新闻难免会出现上述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的话,将严重制约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一)倡导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不越位
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调报道立场的中立性,主张记者坚持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和感情色彩,客观平衡地反映事实,为公众提供尽可能翔实、客观、公正的报道,实现“为公众服务的目的”。
新闻从业者应该以专业主义的核心价值作为报道民生新闻的标准,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审时度势,准确捕捉社会影响最大,最受人们普遍关注的敏感问题,用社会价值来判断报道的价值,加强新闻选择。开辟引导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及主流价值观念,体现深度的人文关怀的内容,最终显现媒介强大的文化整合能力。同时,新闻记者要深入群众生活,坚持“政治家办台”,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推进和繁荣先进文化;传播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批判腐朽文化。让民生新闻走出娱乐化、庸俗化的错误轨道。
(二)积极推进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演变
公共新闻是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向。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国家公共意识日益强化的大背景下对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新的阐释和传播,强调的是媒体力量对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与介入,致力于提高受众在获得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民生新闻的公共性更加重视媒体的导向,立足公共利益,汇聚社会多元的声音,就公共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设计选题,使公民能够加入到公共讨论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互动性和主动性的优势。在报道内容上,电视民生新闻要从单纯地报道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转向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层面。报道方式上,公共新闻强调的是媒体力量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和介入,为百姓搭建公共平台以协调公众生活,提高百姓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缓和矛盾、化解冲突,构建和谐社会。
其实,民生新闻本身就包含有某些公共新闻的元素,是较为低级阶段的公共新闻,而公共新闻中也涉及了许多的民生内容,是民生新闻发展的更高层次和阶段。在信息社会,受众已不仅仅满足于民生信息接收和反馈渠道的畅通,更希望通过媒体的介入使一些公共事件得到较好解决。而公共新闻进一步扩大了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外延,新闻媒介由一个观察者、报道者转变为问题的参与者和解决者,这将是目前民生新闻的一次质的飞跃。现阶段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自身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电视民生新闻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完成从普及新闻信息到传播新的新闻理念的过渡,从平面的信息传递到为公民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信息和议题,创建讨论、解决公共事务的平台。
坚持以人为本、亲切本土的电视民生新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把民生的内容做深做透,做大视野、做准方向,电视民生新闻之路就能越走越宽,越走越好。打造出有中国特色、有时代气魄的当代中国的主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