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笼子才能关住权力等

2013-04-29 00:44
理论与当代 2013年3期
关键词:民生

什么样的笼子才能关住权力

吴乔在1月23日的《京华时报》上撰文指出:习近平22日在中纪委全会上表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表明这一反腐的价值理念已经形成高度共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笼子”?《京华时报》曾在题为《将公权力赶进法治的笼子》的评论中,对“笼子”做了形象表述:“被笼子束缚着,伸手就不那么自由。笼子处于众目睽睽之下,伸手就有被群众敲打的可能。”“笼子打造好了,就有一个让笼子成为刚性的问题。纸糊的,权力一挣就脱。”那么,什么样的“笼子”才能关住权力呢?习近平强调了三个机制:“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就为“笼子”打造了三个层面的刚性之墙,彰显出源头反腐的理念。要打造刚性的笼子,即是要着眼于这种“源制度”的建树,使“一把手”的权力不要过大。在社会生活中,只要有权力的地方,往往就存在利益勾兑的情况。哪怕是一个看门的人,只要想进门的人输送一点利益,在一些守门人那里门就能轻易失守。哪怕是瘦肉精有十八道严密检测,只要送上200元,检测的人就可能直接放行。当权力天生就有容易腐败的特性,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权力尽可能地从不必要存在的地方退出,也就是要从根本上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比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的“新两个凡是”理念,“凡是公民能自决的,凡是市场能调节的,政府都要退出”,之所以引起热议,就在于它体现的正是这种让权力不能腐败的理念。

走出作风建设的循环怪圈

谢宝富在1月(上)的《人民论坛》上撰文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在我国绝非新名词,不仅不是新名词,反而还出现过“改进一回归一再改进一再回归”的循环怪圈。为了遏制公款吃喝的顽症,中央曾一度明确规定,公务接待不得超过“四菜一汤”。一声令下,举国无不称好。可是,没过多久,一些地方政府便发明出一种既不违规又可大吃大喝的怪招——每一个大菜都含四个小菜。此后,各地很快便将“四菜一汤”置之脑后。公款大吃大喝依旧了。2001年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2002年被定为“转变作风年”,多个省级单位都有市、县开展“万人评议机关作风”活动,一时机关作风因此有所好转。但是,由于该类评议活动在评议人选择、评议方法等环节均存在诸多不当,最终该项以反对形式主义为目标的活动自己也沦为形式主义的“政绩工程”。历次改进作风之所以出现如上怪圈,原因之一是每次改进作风都是由中央领导发动并给力,但整个官员队伍并未像发动者一样热心、给力。至多不过是被动跟风,日子久了,气球也会慢慢泄气并还原。原因之二是历次改进作风几乎都是决心有余而制度保障及惩处不力,对公然违反者也缺乏惩处。久而久之,官员们自然故态复萌了。历史经验表明,走出机关作风建设循环怪圈,需要从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文化重塑等多个层面入手,才能真正有效。

“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

石勇在2013年第1期的《南风窗》上撰文指出:2012年7月,习近平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世界和平论坛”上指出:一个国家要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一种理念,一种具有战略性的智慧:利他才能利己。而就国内问题来说,这句话更具有解释和规范的能力,而且更为紧迫。因为很多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博弈中,占优势的群体,没有考虑也让处于劣势的群体过得好造成的。曾经一段时期,我们的社会政治哲学是:把整个社会假定为一个“我-敌”系统。改革开放后,新的社会政治哲学开始说话,“我-敌”系统瓦解,变成了“我-他”系统。合理利己主义,以及后来的“理性经济人”假定被广泛接受。而在博弈中,握有权力、资本、知识等稀缺资源的人,慢慢走向了一种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贫富悬殊,分配不公,群体事件不断。只顾自己吃肉,让别人汤可能都没得喝,这是一种具有自败性的社会政治哲学,在今天,“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是一个超越性的理念,一种谋划。各个阶层的人共同构成了一个在其中博弈的社会,如果制度设计没能让弱者获得改变不公平局面的预期,估计强者对未来的预期也很成问题。

红包

左妍在1月15日《新民晚报》上介绍说,我结婚时,曾收过一个特别的红包,里面没有礼金,而是一张写满祝福的卡片,最末留着朋友的亲笔字迹:“凭本条可免费参加本人婚礼。”当时没有告诉长辈,怕他们接受不了这种新鲜的做法,但我心里却为朋友鼓掌。婚前我们就相约,以这种祝福的形式当红包。如今她能鼓起勇气实践,倒也颠覆了人情世故和传统习俗,让礼尚往来回归到最纯粹的状态。其实,现在想来,婚礼那天谁送了多少钱,我几乎全然不记得,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朋友送的那张卡片和那段祝福。可见,换一种心态,双方都少了压力,多了一份回忆。有人说,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免费的,包括生命、微笑、爱。而这份免费的婚礼红包,又何尝不美好呢?

思想怎么统一

谭建在1月14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在工作和政治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统一思想”这个词。一般说来,一个组织或集体为了统一众人的行动以达成某种目标,会要求统一思想。问题在于用什么统一思想,怎么统一思想。从中外历史上看,这个“什么”既可能是正确的理论或认识,也可能是错误的理论或认识。如果是用错误的理论或认识统一思想,虽然有可能得逞于一时、一事,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思想的统一是虚假的、暂时的、靠不住的。思想的统一最终要靠对理论或认识的真心信服。这种信服来自于理论的魅力、理论的科学。理论的正确与否,与发布者的权势无关,与发布者的地位无关,只与实践有关。其次要认识到,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既包括理论认识的不断发展变化,也包括每个个人思想的不断发展变化。幻想理论一开始就是完善的、成熟的、完美无缺的,是不可能的,因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所以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同样,幻想统一思想的群体中的每个人的,思想都同步统一,不存在差异性,也是不现实的,因为这违背了人的认识发展变化规律。

人生是一点一点被摧毁的

马德在2013年第一期(下)的《杂文选刊》上撰文说,有一个穷人,后来有了钱。有了钱之后,他就养狗,先是狼狗。后是藏獒。什么厉害,他就养什么,他要让它们看家护院,看守住他的钱财。后来有钱人当了官,他不养狗了,养人。拍马溜须的,凶神恶煞的,厚黑的,毒辣的,他都养。后来,他信不过人,开始信神。早晚一炷香,虔诚地敬拜。即使自己出了远门,最关心的,不是家里的人好不好,而是香烧没烧。这个人最后还是在自己的位置上挂了。也就是说,神也没保住他。“钱和权,可以摧毁心底好多美好的东西,而且。追求得越多,就会摧毁得越多,”他最后感慨地说。“然而,这些年,对我来说,最可怕的摧毁是,我不仅不信任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人,最后,也不相信了自己。”

请让“背景”自己说话

1月9日的《现代快报》刊登社评说,目前,几家权威媒体的官方微博援引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的话发布了一条消息:中央机关新录公务员六成以上来自普通家庭,没有任何背景。这条消息的本意是告诉世人,国家公务员招录是公平公正的,因为有数字为证。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六成以上”泄露了“天机”。不少网友质疑:六成没背景,那是不是说其余四成都是“有背景的”?倘若四成有背景,那这个背景是什么?在这样的“背景招录”背后,是不是存在严重的腐败或不正之风?随后不久,几大媒体又及时发出“更正”。更正说:对中央机关招考近3年来的录用情况统计,新录用人员中60%左右来自于工人、农民家庭,再加上来自教师、医生、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或无业人员等家庭的人员,来自普通家庭的公务员达到90%左右。在短暂的时间里,很难分辨几个百分比的真实含义。如果不是人社部官员的误报,那么就是媒体记者的误读。但数字里面透出的敏感度,我们大概都不难感觉到。敏感,表明人心的关切,真相的稀缺。“六成普通家庭”和“九成普通家庭”,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差,它透出的招聘公平程度、政治廉洁程度、社会文明程度,岂止是30个点的差距?!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其家庭信息隐私权利需要做一定的限制,目的就是便于社会监督。这是文明国家的通行做法。与其一再强调“没有背景”,不如让“背景”自己说话;与其费力地统计“公平的数据”,不如让公平自己走到阳光下。

犹太人不愿考公务员

据1月17日的《青年参考》介绍,当经济不景气时,很多人都会为了追求稳定的生活和福利而去考公务员,但犹太人死都不会去考公务员,这是为什么?对犹太人来说,考公务员无法达到真正的财务自由,这是另一种当螺丝钉的选择,只不过这台机器从私人公司换成国家。犹太人受宗教影响非常深远,犹太教向来鼓励人应全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拒绝抹杀个性,他们主张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他们认为不合理的东西,甚至认为个人的力量可影响世界。犹太人不会选择当一颗安逸被动的螺丝钉,景象越糟,他们越要在危机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精明的犹太人认为,公务员的存在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而无法创造出真正的价值。他们也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在通过公务员考试上,因为这对犹太人来说反而是生产力低下的行为。公务员的职业向上发展性和向外发展性差,环境安逸会让人缺乏危机意识,也无法培养能力。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体制之下,就算是稳定收入的公务员,同样逃不过高通胀把资产吃掉的命运。而从长远来看,全球的景象有一个循环周期,现在的景象确实很低迷,但将来反弹回来,中间仍有利润,即使现在的企业普遍表现不佳,却有在不景气中依然火红的产业。

敬畏理想相信未来

在1月1日的《新京报》上刊登的新年寄语指出:新年在向亲朋好友表达祝福时,也别忘了祝福自己:敬畏理想,相信未来。选择相信未来,就选择了不回到过去,就选择了相信变革。三十余年的变革,中国社会已经心明眼亮,没有谁能继续漠视民意,没有谁再愿意为欺世盗名者买单。“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让权力回归原位,让权力一视同仁;让有产者有恒产,让无力者有尊严。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国家没有未来,改革才能抵达公平正义的彼岸。选择相信未来,就要把握今天。这个社会,虽然有“表叔”、“房叔”、“房妹”在招摇,但浅薄的功利主义并没有淹没一切,平凡的人们依旧坚守信念。不要用“全民腐败”等“泛腐败论”去概括那些弯下腰劳动、抬起头做人的劳动者,不要以“集体自污”毁坏这个时代的道德资源。这片土地上,并不缺少只追求简单、正直的幸福的人民,他们的声音,理当被倾听,他们的见解,理当被珍视。选择相信未来,就要珍爱我们的孩子,让他们远离恐惧。过去一年,倾斜的校车、夺命的垃圾箱让多少人肝肠寸断。类似悲剧足以让我们警醒。今天给孩子一个好的现在,重塑自由、公平、释放人性的教育,明天孩子就能还我们一个好的未来。转型社会,自有千沟万壑需要跨越。哪怕时代不如你所愿,仍旧要坚定心中的信念:改变自己,改变身边。不在美好年代,就在去美好年代的路上。孟子说,“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不要等到美好社会来临,才决心做一个美好的人。

“实体经济”概念当反思

童大焕在2012年12月14日的《经济参考报》上撰文指出:提起“实业”或“实体经济”四字,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制造业,这是习惯成自然的刻板戍见。比如说互联网,刚开始谁会把它当实体经济。传统的先生产后推销的方式多是拍脑袋生产产品,明天能不能卖出去还是未知数。互联网则可以实现直接抵达最终消费者的订单式生产,极大地节约了资源。谁能想到阿里巴巴淘宝网。今年其平台上的交易总额可以达到1万亿元!你说,它是虚拟还是实体?传统观念中的实体经济以生产为能事,事实上生产不一定带来财富,却有可能毁灭财富。比如生产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品,比如在江河上游或城市建设高污染的工厂,事实上得不偿失。再比如现在不少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把一个大门或者一个别的什么建筑不断地拆了建、建了拆,那也没有创造财富,而只是实现了财富的转移。我们有必要反思“实体经济”观念对新经济形式的傲慢与偏见,有必要对“实体经济”的概念进行拨乱反正:只要有利于促进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节约信息和时间成本、增进人类福利的,不管它的表现形式如何,都是实体经济;反之,都是华而不实的非实体经济。只有这样,我们的观念和政策才会更加真正有利于社会进步和财富增长。

用“3+2”指标严格界定民生内容

吴忠民在2012年12月31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为了有效地推动民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严格界定民生的基本内容。一般来说,民生的基本内容应是“3+2”。“3+2”当中的“3”是指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其中的“2”是指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民生的“3+2”指标简单明了,便于操作。重要的是,民生的“3+2”指标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具有可比性的民生指标。然而,现实当中,很多人将民生的理解过于泛化,常常把同民生有关的事情都算作民生本身的事情。比如,有的地方政府在“民生”支出的名下,把城市基础建设(包括城市豪华广场)、公路(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包括高铁)、城市地铁、农田水利建设、环境生态建设、大剧院、博物馆、音乐厅、歌剧院等方面的支出,一股脑全都算作是民生投入。理由是这些事情都同民生有关。更需要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如果不是基于民生的“3+2”指标,而是基于对民生过于泛化的理解,那就必然会进一步把民生当成一个好用的“筐”,将很多原本不是民生的东西都往里面装,从而会形成不小的危害。比如,一些地方有时会借民生工程之名,行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之实。一些地方热衷于一些豪华工程的建设,而这些数额巨大的豪华工程投入现在常常是打着改善民生的幌子来进行的。可见,推进民生事业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要严格界定民生的基本内容,将民生的基本内容严格限定在“3+2”框架之内,防止将民生的内容予以无限扩大。

改革者需要有“向自己开刀”的勇气

1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评论说,改革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首先,需要改革者有“向自己开刀”的勇气。涉及改革者自身利益时,改革者能否让渡不正当的既得利益?敢不敢“向自己开刀”?会不会负责任地出于一颗公心?实事求是地说,老百姓对此是有很大意见的,抱怨我们的改革常常“到官为止”:涉及百姓利益的,说改就改了,雷厉风行毫不留情,企业改制说下岗就下岗,社会福利说市场化就市场化;可一涉及官员利益,无论是规范公车,还是财产公开,还有革其他特权的命,往往是一改就停。改革者只改别人,而把自己当例外,这样的改革岂会有公信力?从自己改起,限制自身的权力,这就是勇气。如果说以前的改革,需要突破观念禁区的勇气,那如今的改革需要的就是突破利益障碍的勇气:享受着公车福利之类特权的人,有没有勇气让渡不正当利益?有着腐败机会的人,会不会将自己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监督?其次,改革不仅需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还需要有公开透明的勇气。说到底,勇气更是一种自信,如果自信经得起公众的监督,自信身上很干净,家庭财产能见得了阳光,就不会拒绝公开。还需要有让老百姓说话的勇气,尊重不同声音的勇气,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有理无处讲,有话无处说”才可怕。更需要民主决策的勇气,将决策权交给民众。还权于民。

不能倾听时代的声音将被时代嘲弄

韩震在2012年12月31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但纵观历史,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敏锐地听到时代的声音。许多人被表面的东西或心猿意马的物欲搞得意乱神迷,听到的都是声色犬马:也有些人受立场和价值观所局限,听到的只是自己想听到的歌舞升平;还有许多人被日常的习惯所钝化,虽然时代的问题不断发声,他们却充耳不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些不能倾听时代声音的人,往往成为被时代嘲弄的角色。1789年7月14日,法国人民进攻巴士底狱,拉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可是,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记事本上是这样记载的:“14日,星期二,无事。”当有人把情况告诉他时,路易十六吃惊而困惑地问:“怎么,造反啦?”大臣回答说:“不,陛下。这是一场革命。”路易十六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现在,党内出现了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官僚主义盛行、形式主义泛滥;有些地方脱离人民群众,感受不到时代的问题,听不到人民的呼声,只是在办公室摆摆龙门阵,侃侃大山,最后就是不干实事,或干了一些不该干的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针对的就是这些听不到时代声音的人。

还有多少官员身份造假

周稀银、张责峰在1月2日的《羊城晚报》上撰文指出:“房妹”及其家人近日被曝拥有“两个户口、双重身份”。其实,官员及其家人身份造假早已有之,并非“房妹”一家的专利。当年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就持有化名广东阳西县农民“陈凤齐”的身份证,他也给妻子和子女办了假身份证和因私出国护照;而2011年被曝光的广东汕尾市“最牛烟草局长”陈文铸,则同时在汕尾和深圳拥有两个名字、两个户口和两个身份证;云南省昆明市原副市长、云南省交通厅原副厅长胡星,其在出逃之前除了云南省公安部门颁发的身份证和护照,还持有广东省某地的户口及护照、澳门的居民身份证;被悬赏20万元人民币通缉,2002年已经外逃的云南省原省委书记、国家电力公司原总经理高严,拥有“高严”、“高庆林”和“张传伟”等至少3个不同名字的身份证,4本中国护照及一本港澳通行证……还有多少官员拥有多个身份证件尚未被发现?这些官员是怎样得以一路绿灯且长时间持有假身份证件的?这里面包含有多少渎职贪腐?对尚在隐瞒的身份证造假,必须彻查严查,挖出整个腐败链条,对每一个参与者都严厉惩罚,以儆效尤。

自助餐里有哲学

陶杰在凤凰出版社出版的《洗手间里的主权》一书中指出,自助餐日渐普及,从正餐渐渐发展到下午茶、夜宵全部自助化。自助餐最初出现在城市经济开始起飞的时候。精明的商人计算过,收一定数额的钱,任由消费者放怀大嚼,但胃的容量有限,必定吃小亏赚大便宜。一名自助餐消费者,有如独裁国家的领袖,手中握着的一副刀叉和一只碟子,代表无穷无尽的权力。自助餐的迷人之处是,你在餐桌前的食欲全然不受制约、不受限制,能享用多少便可享用多少,无人能提出异议。一名自助餐消费者面对餐桌,犹如一名暴君面对他的人民和国家。因此,一个有教养的自助餐消费者,吃自助餐时必定表现出一种高贵的节制。与一个报吞虎咽、宁愿拿多了吃不完也硬要把食物堆满一桌子的俗客相比,只取一碗汤、一小盘沙拉加一杯咖啡的人,更令人尊敬。他明明付了钱,却不会吃到尽,相当于手上有无限的权力,但从来不滥用。自助餐里有从政和治国的哲学。

推动社会转型要有忏悔精神

严辉文在1月22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近日,环法七冠王阿姆斯特朗做客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的专访节目。第一集中,阿姆斯特朗承认,在环法七次夺冠的时候,他都服用过违禁药物。但是,他表示:“那是那个年代的风气,我只是不想破坏这种风气。”第二集访谈中,阿姆斯特朗承认,他需要忏悔。阿姆斯特朗的表现也许不够完美,但毕竟体现了忏悔的勇气和精神。兴奋剂的清除,需要每一位玷污体育精神的人痛改前非,其他方面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我国当下的雾霾天气,据说成因有很多。诸如建筑扬尘、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环境污染等等。对此,我们恐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时代之错,不能总是寻求自我安慰:大家都如此,并非我一个人在糟蹋环境、污染空气。如果每个人都对环境施以不利的影响,既缺乏清醒的认识,又毫无悔过之心,想要减少环境污染,谈何容易?又比如贪腐现象大概谁都承认在有些领域,贪腐已成为一种风气。我们通常领教的情形是,一些贪官组成共同体,上欺国家、组织和反贪部门,下对揭露贪腐劣迹的媒体和网民进行打压报复。如果贪官们有忏悔之心,能够坦白认错,那么贪腐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遏制。越是缺乏忏悔精神,就越容易片面强调时代的错误。实际上,时代的错误恐怕不可能总是他人的错误,有时还是自己亲手酿就的苦酒。因此,要想推动社会转型,必须要自省。没有认错和忏悔,新时代的到来是不可想象的。

猜你喜欢
民生
民生设施非“摆设”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请注意,这些涉民生新规已施行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千难万难,不可让民生为难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就业是民生之本
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