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万作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咏梅诗,不经意地触动了我读散文集《疏影横斜》时的心境,一时间暗香徐徐,情绪牵人。
我虽无缘感受那样的课堂氛围,但《疏影横斜》却为我展示了另一片瑰丽的文学天地。我是怀着学习与欣赏的心态阅读这部集子的,而回馈我的不仅是文字和意境的唯美,还有那一腔纯粹与真挚的情感。《疏影横斜》共分四章,即“浮山梦影”、“天涯萍迹”、“心湖涟漪”、“夜郎留踪”。每一章、每一篇都凝结着作者半生的行走体验与心灵感悟,一翻开它们便不忍放下。
集子的第一章《浮山梦影》讲述的是曾经的岁月,那一篇篇美文就如同一支支久远的童谣,“共鸣”着人的怀旧情愫。我一直以为,怀旧是人的天性,是人生最美丽的怀想和追忆。而文学的怀旧,也许正是用来与流逝的时间抗争的。因而,它不是简单的昨日重现,而是经过漫长的时光过滤之后,所留下的那些最让人心动的往事片段。不管过去的岁月如何艰苦,境况如何不堪,依然免不了要对那个时期经历的人与事记忆犹新。正如淑媛老师所言:“岁月就像一汪静静的水,水底沉落着我残破的梦。”
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怀旧空间,都有让自己充满遐想的往事。那些往事就像窖藏的老酒,时间愈久,便愈发醇厚,愈发香浓,愈发让人经久回味。淑媛老师无疑是一个素稔于文学怀旧的作者,她几乎用了一个章节来讲述那些沉淀的往事,如《沉落在水底的梦》、《路》、《老屋》、《冬夜记忆》、《浮山年俗》等。《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乡路弯弯,那里系着父母亲的目光,留着兄长的脚印,洒有姐姐的泪水与汗水,承载着子侄们的希望;乡路弯弯,牵着我对乡土热切的怀想,对故园深情的依恋。纵是山水相隔千里万里,神魂儿却总来来往往在这故乡弯弯的乡路上。”
这样的感触相信很多人都有,我也常常如此。哪怕是一条小河,一片落叶,一弯新月,都会唤醒我儿时的回忆,比如某一年的某一天,梧桐树下的嬉戏:某一年的某一天,油纸伞下的倩影;某一年的某一天,落在手臂上的蝴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浮山年俗》一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将地处湘北浮山脚下的故乡民俗尽情展示,让读者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一方水土”。浮山,即太浮山,武陵山支脉。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就出自武陵,那是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诗情画意所在。作者将着墨的重点放在“浇蜡烛”、“做粑粑”、“办年货”、“吃年饭”之类的纯民俗风情上,写出了中华民族文明传承大背景下独特的武陵年俗文化,看似十分遥远,却又近在咫尺。
淑媛老师来自农村,泥土的气息与草木的清芬,氤氲着她的故乡情怀,她将笔触停泊在亘古的时令点上,唱出婉转的旋律,就像《惊蛰》里写的:“城里人不懂惊蛰,惊蛰只属于乡村,属于乡村的山水田畴,属于乡村的赤脚农夫和村妇,属于山野间牛背上的牧童。男人催耕,女人播种,娃娃得意地骑在牛背上,吹响了牧笛,山村的惊蛰惊出了浓浓的春天的诗意……”如此生动的画面感,分明是一幅水墨《乡村春意图》。
人常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如果不是有心人,纵是行了万里路,又能收获几何?淑媛老师无疑是个有心人,第二章《天涯萍迹》即可见证。她在扉页中写道:“说是命带‘驿马,就将走遍天涯,但又如何真能天涯走遍。偶能踏访名胜,游历山水,留下一些美丽的记忆,便是对人生的装点了。”
作者正是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理念来装点她的记忆的。她曾在湘西凤凰品读沈从文,在古城丽江采撷灵韵,还在古罗马斗兽场触摸远去的历史,在巴黎感受卢浮宫璀璨的文明……每一次游历过后,她都要让心与文字胶着缠绵,然后钦乃出一篇篇游记散文。她的文字从容而灵动,就像她游丽江时写的那样:“丽江的诗意与古韵浸润在四方街古老的青石小巷里,流动在那随处可见的碧流清溪中,摇曳在家家户户门口窗前柔柔的柳条上,游动在那一座座或精巧别致,或粗粝朴拙的小桥下,蕴含在柔婉深沉的纳西古乐中(见《美丽丽江》)。”而对于边城凤凰的理解更是别致:“凤凰,这是一个只有在宁静淡泊中细细品味才能读懂的小城,这个小城拒绝张扬与矫饰,拒绝浮躁与喧嚣,宁静、淡定、从容,才是沈从文的凤凰的本色(见《沈从文的凤凰》)。”即便面对古罗马斗兽场,也能表现出哲人式的解读:“在热切的盼望中与斗兽场灰灰的、冷冷的门洞窗洞相对时,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就在瞬间碰撞对接,古今之思,岁月怀想便悠然而来,让人流连、徘徊……”(见《古罗马斗兽场》)
当读到《心湖涟漪》一章时,我渐渐被一种静态的素雅所吸引。那是一种篱外幽兰,暗香浅淡的含蓄之美。作者说:“每当日影西斜,或者月上竹梢,后窗窗棂和窗下书桌上就洒满斑斑驳驳的竹影,神妙而灵动。有的夜晚,我会关了灯,静坐窗前,仿佛是在与竹进行细语轻声的倾谈。”(见《竹窗随想》)这样的心境在她的《关于月亮》中亦出现过:“月亮是冷冷的,她是一个经历了沧桑与磨难的失意女子,寂寞而温婉,对世事,对自身,都只能是圆缺阴晴,听其自然。任你浮躁喧嚣,我自清静无欲,冰清玉洁,自持自守,茫茫苍穹独寂寥……”
作者“心的涟漪”就这样缓缓地荡漾开来,在“莲叶何田田”风景里徜徉,于是,一篇名为《荷》的美文便从她的笔下优雅现身。这是一篇体现淑媛老师婉约风格的倾情之作,出污泥而不染的花中君子,在她的引领下走过四季。情与景的交融,荣与枯的对话,为读者带来的是美的享受与心的抚慰。不妨采撷几段——
“又是一日日春风,一夜夜春雨,荷叶出离水面往高里伸展,顺风举起肥硕阔大的叶盘。于是满塘绿色的圆圆的荷伞撑起来了。最喜那轻雨后的荷盘滚动的水珠,有如翡翠盘中滚动的水晶珠,清亮圆润,玲珑剔透。”
“阳光,水乡,荷塘。池水清浅,秋草黄。已是残荷听雨的季节,眼前一片零落萧索。残破的荷叶,折损的荷茎,褪去了翡翠绿的荷塘一片灰青……”
“荷,就这样,走过四季,走过春的明丽妩媚,走过夏的妖娆华丽,走过秋的成熟萧索,走过冬的冷落深沉,犹如人走过一生。”
一切景语皆陪语,散文的美在于文字美、意境美、思想美与情感的交相辉映。对此,集子的第四章《夜郎留踪》便做了这样的回答。
贵州,作者的第二故乡,不仅留住了她的青春岁月和她钟爱的事业,还有留住了她对文学的缱绻深情。她说:“自从踏上你的土地,就把一生的岁月交给了你,转眼已是四十余年。不是故乡,你却给了我故乡般的滋养:虽是异乡,我对你的情感亦如我对故土家园。”
淑媛老师是用她的散文来诠释她发自内心的寄语的,四十多篇讴歌多彩贵州、赞美神秘夜郎的文章,就像四十多个跳动的音符,所流淌出的是一串串优美、经久、动人的旋律。当细读《纳蝉意象》、《品读独山》、《用生命点亮花灯的人们》、《探访长角苗》等篇目时,都会被作者带到那诗画般的意境里。
淑媛老师文笔优美、细腻、生动,一如她的优雅气质跟谦和品格。就像她在随笔《梅花引》中写的那样:“纵然是一棵杨柳,一竿修竹,哪怕是一丛芦苇,只要是在月光下,在水边,其实都是可以造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境的吧?”
其实,淑媛老师就是一枝梅,只是静静地、婉约地开着,一任暗香袭袭。
(作者单位:贵阳日报)
责任编辑:郭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