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篇中的隐喻研究

2013-04-29 11:09张昕昕
作家·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映射隐喻

摘要 文学语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隐喻性语言的大量使用。以往的隐喻研究大多局限在词汇层面,从语篇层面来研究隐喻的相对较少,从文学语篇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则更少。本文拟从文学语篇的角度来研究隐喻,探讨隐喻在文学语篇建构中的作用,旨在促进和发展隐喻研究。研究隐喻的文学语篇功能,也可以拓展文学语篇的研究视角,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语篇的组织机制和文体效果。

关键词:隐喻 文学语篇 映射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没有学习过隐喻或从事过隐喻研究的人往往认为,隐喻仅仅是起到修饰和润色语言的作用。隐喻的使用只是增加了语言的意境,使语言不再平淡,是一种修辞艺术。隐喻归根结底,无论从其使用还是理解的角度,都是属于认知的范畴。在表达中,隐喻的使用司空见惯,不论是正式的书面表达,还是非正式的人际交流。人们使用隐喻时,有时是有目的性的,更多的情况却是人们并未意识到隐喻的使用。一些广为使用的隐喻,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语言。除了文学作品或其他为了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的表达外,人们更多的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使用隐喻。隐喻即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甲的特征,利用两者的相关性,去描述或阐释事物乙。隐喻涉及的两者通常属于不同的概念域,这也是隐喻的基础。隐喻不再简单地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构造人们概念世界的一种规则,是一种认识机制。

Black(1979/1993)指出,隐喻研究应当在一系列的句子中,即在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语境当中去研究。然而从语篇层面来隐喻,作为一个研究分支,还不够独立和成体系。与普通文体相比,文学语篇往往更多地使用隐喻。文学语篇通过隐喻的使用,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语篇中的隐喻,本文将文学语篇作为研究焦点。将隐喻的文学语篇功能,通过对三段语篇的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概括为语篇主题,语篇组织及语篇连贯功能。

一 隐喻的语篇研究

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结构映射。始源域通常是清晰的常见的易于理解的事物,而目标域则多为人们不熟悉的或复杂抽象的事物。隐喻并非任意性的,而是源于人们对实际生活的体验和感知。隐喻的使用,远非为文而文和一种对其文学功底的炫耀,而是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用隐喻来刻画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隐喻也影响了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理解和认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因为这些常规性隐喻的使用,而变得更加深刻,人们眼中的世界也因此而丰富多彩。

近年来,学者们从衔接理论、宏观结构、语用学、及主题展开等多角度去研究语篇。从深层次来说,词汇是隐喻的根本,具体的语境为隐喻使用的框架,这也符合语篇分析的理论。虽然隐喻的认知动机和映射过程吸引了足够的注意力,隐喻使用的语言及在语篇中的作用却被遗忘在角落。从语篇的角度去研究隐喻,有助于探索隐喻的内在原理、认识隐喻的功能,帮助人们认识和研究作者是如何发挥想象组织语篇的,并且丰富语篇研究的方法。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思维广泛地得以体现。在我国,文学作品中的“赋”、“比”、“兴”手法即是隐喻使用的典型代表。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隐喻的使用非常普遍,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国内外的众多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传世之作,隐喻的运用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文学语篇中的隐喻具有重要意义。

在语篇中,隐喻起到了“表达”和“建构”两种作用。“表达”即指隐喻的修辞功能,起到了美化语言的作用。从隐喻的表达功能来说,其具有更多的美学功能。隐喻的语篇表达功能,是一个传递思想和帮助人们理解语篇的过程。隐喻的语篇建构功能,对于作者创作语篇有更多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文学语篇功能。

二 隐喻的文学语篇主题功能

语篇主题的信息组织功能,指主题发展过程对信息价值的组织功能(彭宣维,2003:239)。由隐喻主题为来源的相关的隐喻,使语篇联结成一个整体。与一般话语不同,文学语篇更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来突出中心。作者利用两事物在某一方面或特性上的相似性,灵活大胆地使用隐喻。隐喻反映了作者非同一般的想象力和发现力,为语篇增加了艺术性和可读性。文学作品给读者一个很深的印象,即语言的艺术性,而隐喻的使用功不可没。通常开篇便交待文章或段落的主题,以隐喻展开的语篇也多在开篇即引出主题隐喻。统领上下文,并以树干分支的形式支撑整个语篇的脉络。在语篇主题延伸的过程中,隐喻也起到了衔接纽带的作用,承接上文,也为下文做好铺垫。此外,在结束某一主题隐喻时,作者往往将展开的次要隐喻再加以归纳总结,重新回到主题隐喻上。如下文:

人生是一本难写的书,你就是再富有感情,也难以料想未来的墨迹留于何处。可你不写不行,于是你的每一天都是一篇文章,而且体裁各异,一页页的云彩或淡或浓,倏然将你的生命包围,铸成了你的生活。

以上文字以“人生是一本书”这一中心隐喻为语篇主题。“书”是随处可见的,人们再为熟悉不过的事物,“人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相对晦涩难懂的概念。作者用“书”这一概念域的特征,帮助人们认识体会“人生”这一概念域,该隐喻基于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作者因此在描述“人生”时,用到了一系列原本只有在描述“书”时才会用到的词汇:将人生的经历比喻为“墨迹”;将生存比喻为“写”:将每一天的生活比喻为“一篇文章”;将不同的生活比作不同的“体裁”。把“人生”这一个抽象概念,描述为人们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事物。

三 隐喻的文学语篇组织功能

隐喻是将头脑中的不清晰的意象通过另一概念域加以刻画。隐喻的传递、感知和理解,离不开语言的使用。语篇的组织可以通过隐喻映射来实现。以人们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在隐喻映射过程中,通常将人们明了的具体的事物的框架特征应用到人们不清楚的抽象的事物上。在文学语篇中,隐喻保证了语篇的内部结构不是松散的无联系的,而是组织为一体的。无论是作者进行文学创作,还是读者试图去理解文中的隐喻所传递的信息,都是一个人们充分运用头脑去构建去理解的认知的过程。在文学语篇组织过程中,隐喻使语篇前后呼应,条理清晰。作者以属不同概念域的两个事物的相关性展开语篇,使读者产生一系列相關的联想,从而起到了组织语篇的功能。如下文:

The model was like a man lying on his back.The nave was his legs placed together;the choir was his body;and the lady chapel where now the services would be held, was his head.

上文将教堂的模型比喻为仰卧着的人,作者从始源域“教堂模型”和目标域“仰卧着的人”分别延伸语篇。以“The model was like a man lying on his back”为隐喻主题,接下来是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隐喻。把教堂模型的各个部分,“the nave”、“the choir”、“the chapel”分别比喻为相应的人体部位及姿态,即“his legs placed together”,“his body”,“his head”。从而使未亲眼见过该教堂模型的读者,借助其对人体部位和姿态的认知,在头脑中构建出教堂模型的样子。两个概念域的平行推进,使语篇的各个部分环环相扣、紧密组织在一起。

四 隐喻的文学语篇连贯功能

文学语言中,随处可见隐喻性的语言。隐喻的使用能够将所描述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地呈现给读者,加深读者对于所描述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帮助读者进入文学语篇所描述的意境。

日常会话或是文学作品中,说话人或作者在发出话语、传递信息时,都要考虑到听话人或读者的知识面和理解力。只有当所表达的内容能够为对方理解接受时,该话语或语篇才是连贯的。当所描述的事物是不常见的或较为抽象的,隐喻的使用使人们能够理解明白。通过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比较,语篇内容以此为基础,语篇的词汇得以丰富,跨域的词汇使用使语篇不枯燥,也保证了语篇本身的连贯性,以下两个必要的条件,保证了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的实现。首先,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是不可或缺的,这实际上是一种类比。有研究者反对隐喻相似性之说,他们认为,有时发话人或写作者所使用的隐喻,难以找出两者的相似性。但其实这只是从旁人的角度而言,从隐喻的使用或说创造者的角度来说,是离不开某方面的不容易觉察的相似性的。此外,隐喻要通过具体的词汇链(套)来实现,即以概念域为对照,与此相关的词汇。如下文:

When spring came,it brought two floods.First the river overflowed,covering much of our land for weeks.Then the growing season began,swamping us under wave after wave of produce.

该段语篇描写的是农田的场景。该段开篇提到入春的两场洪水,其中第一场洪水是真实的洪水,无比喻义,以此为下文做铺垫。接下来的内容,仍然使用了与洪水相关的词汇,但此时是以此来描述农田的场景。如“swamp”、“wave after wave”,这样的原本用来形容洪水的词汇,来比喻农田丰收的场景。“swamp”、“wave after wave”,这样的词汇刻画出了农田的长势并使语篇连贯。该隐喻以“洪水”为始源域,以“农田的场景”为目标域。在该语篇中,隐喻的使用借助描述洪水的词汇,使农田的场景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

结语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利用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即由某一概念域的特征,衍生出一系列的相关词汇,语篇的主要隐喻和次要隐喻,共同构成了语篇的脉络。文学语篇层面的隐喻映射图式,反映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高度的语言概括的能力。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有很多情况不是一目了然的,有些隐喻甚至是令人费解的。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往往会假定创作者的文字是有意义的,并会去试着理解该隐喻所传递的信息,这实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核心理论,以三段写作风格各具特色的语篇为例。其中第一段语篇是关于人生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第二段语篇是一段教堂模型的描写;最后一段是农田场景的描写。通过对三段语篇所使用的隐喻及具体实现该隐喻的词汇的分析,使隐喻的语义本质清晰地得以阐释,隐喻的认知模式也变得具体,不再那么抽象,也使语篇研究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文学语篇中的隐喻,能够帮助作者生动形象地传情达意,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并产生特殊的文体效应。从读者角度来说,理解隐喻的使用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学作品的品读能力。能否准确深刻地理解语篇中的隐喻,将直接关系到对于作品的涵义的理解。

本文的局限在于,由于篇幅所限仅以文学语篇为例来研究语篇中的隐喻。其他文体,如政治语篇、新闻语篇,甚至科技语篇都有必要作为研究的对象。就文学语篇中的隐喻而言,如何培养作者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以及提高读者的理解力和认知水平,也是一个更为深入和有意义的研究内容,这意味着有必要开展大量的实证研究。

注:本文系天津财经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2012年度启动性课题“隐喻能力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及隐喻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1212。

参考文献:

[1] Black,E.Metaphor,Simile and Cognition in Goldings The Inheritors.Language and Literature,1993.

[2] Black,M.More about Metaphor[A].In Ortony,A.(ed.).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Cambridge Press,1979.

[3] 彭宣维:《语言过程与维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 魏在江:《隐喻的语篇功能——兼论语篇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

[6] 魏在江:《隐喻与文学语篇的建构》,《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3期。

[7] 张玮、张德禄:《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研究》,《外语学刊》,2008年第1期。

[8] 朱永生、苗兴伟:《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外国语》,2001年第3期。

作者简介:张昕昕,女,1981—,黑龙江伊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語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映射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从映射与运算的角度定义线性空间
RMI原则在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美国动画电影题材变化及现实映射意义
试论泰国文化对外来广告的映射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印度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