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值得玩味的是,在一片“狼来了”的喊声中,我们看到很多实体书店岌岌可危,但同时也看到一些书店在一次次重新洗牌的过程中,仍然势头强劲,甚至在扩张;更不乏陆续新创的独立书店,他们郑重而耐心地回答“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开书店”这样的问题——总有理由让他们这么做:
主营文学、史哲与社会科学书籍的有河book,紧邻淡水河,极力在众多独立书店中,经营出自己的藏书特色。店主686声称“绝对不要做一间‘即将消逝的书店”,即不要像过去在街头巷角时常可见,如今为了生计而改卖文具的传统书店,也不想重复主流书店在做的事。他们的选书只有一个简单原则:自己想看的书。
自2001年起创办第一家,现在扩张到八家的字里行间,注重会员制带来的体验感,将阅读带回书店。执行总监何路金此前在书店工作多年,她说:“我一直没有觉得开书店是特别困难的事情。至少到现在来说,它还被社会所需求。只是书店的经营方式需要转变,需要更新,就像是从博客到微博和微信,现代人追求新鲜、刺激、快速,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只是要换个思维,提供不一样的感觉,要引领他们。”
小小书房开在台湾永和,尽管永和在地理位置上紧邻台北市区,但仅一河之隔就造成人文风景的极大差异。在创立这间书店之前,店主虹风就意识到,他所担忧的知识垄断不只展现在年龄、阶级上,更具体展现在地理位置上。“为什么城市的边缘就不能有一间像样的书店呢?”他说,将来如有机会往更边缘的地带移动,他是会毫不犹豫的。
今年春天,纸的时代书店落地厦门海沧。店内数排高大的书架带着欧洲名校图书馆的气质,“整体阅读,深入思考”的口号不言而喻。在这个尴尬的时间点开这么大一间书店,有幸所在地点运营商在地租上提供了优惠,也正因此,这间书店注重凸显“公益性”,以传达书籍的重量。“书店的作用绝不仅仅在于卖书,书店更是传播文化信息、引领文化潮流、构建文化生态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