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词“抢”的词汇语义研究

2013-04-29 07:48:06潘媛媛
现代语文 2013年5期
关键词:义项手部语义

摘 要:“抢”在现代汉语中应用广泛,但研究者对其语义的研究很少涉及。“抢”的语义联系着一系列的语义范畴,在不同的语境中“抢”的词义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动词 抢 词汇语义

一、引言

动词在汉语中有重要地位,它是整个句子的核心,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术界对动词的研究越来越多,成果颇丰。其中对手持类动词的研究有“打”“把”“挂”等,多是研究其语义特征。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继续探讨手部动词“抢”的词汇语义。

二、“抢”字古今使用情况

“抢”,qiǎng,形声字。从手,仓声。本义:抢夺。引申义:夺取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莱昂斯认为:“词的意义和它们的分布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这是因为,一方面词义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在应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词义的演变要受与之经常结合的词语及语境的反作用。考察历史时期词的组合形式可以探察到意义的变化。

(一)“抢”字的字形最早见于先秦《战国策·卷二十五》:“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这里的“抢”读qiāng,是“撞、触”的意思。“抢”字在先秦时期出现的频率很低,只有9篇文献中有记载,如《庄子集释》“抢榆枋而止”;《墨子城守各篇简注·(辰)备突第六十一》“客争伏门言敌人抢入我已设伏之突门也”。

(二)秦汉时期的文献比先秦时期记载“抢”的文献多两篇。“撞、触”的义项仍然保留,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新的义项“夺”。《史记卷七·列传第五七》“揽搀抢以为旌兮”,这里的“抢”是“夺”的意思。《后汉书卷二二·列传第一二》“又拜偏将军,从平河北,别击破大抢于卢奴。”“抢”,抢占;这个时期“抢”也组成了一个双音节词“抢攘”。《汉书卷四八·列传第一八》“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抢”读chēng,“抢攘”组合在一起的意思是“纷乱的样子”,和“攘”搭配使这个词组有了新的意义。

(三)魏晋时期没有出现“抢”字,南北朝时期记载的文献有十篇,保留了秦汉时期的义项,没有新义项出现。《文心雕龙义证·卷七》“竟‘抢劫杀人,以致巨富”中的“抢”,“夺”义;《文选卷第三十一》“蜩与鸴鸠笑之,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不至控地而已,奚以之九万里而图南为?”中“抢”,“撞、触﹑冲”义;《世说新语·卷中之上》“惟汉书贾谊传,国制抢攘注引晋灼曰:‘抢音伧,吴人骂楚人曰伧。”“抢攘”,纷乱的样子。

(四)隋唐五代的文献出现“抢”的频率是之前的六倍,“夺”义出现的最多,其中也出现了一个新义“争先”,如《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世充骁将单雄信数百骑夹道来逼,交抢竞进,太宗几为所败。”其他义项仍保留。《新唐书卷一二零·列传第四五》“今姚州官属,既无固边厌寇之心,又无亮且纵且抢之伎。”“抢”,夺。在全唐诗中“抢”字的使用极多,也出现了“抢”表示“触、撞”的意思,《全唐诗·卷三百二十二》“小鸟抢榆枋,大鹏激三千。”

(五)宋辽金时期出现“抢”的文献共24篇。《金史卷九·列传第五七》“时兵戈抢攘,道路不通,奴申受命,毅然策孤骑由间道以往。”“抢攘”,纷乱的样子;《太平广记·卷三八零》“质被捽抢地。”“抢”,撞,碰,冲。“抢”字在宋词中也有涉及,但没有全唐诗用的多。

(六)元代出现“抢”字的文献多达101篇。《元史卷一零四·志第五二》“辄有抢虏财物者,比同强盗科断。”“抢”,夺;《归潜志·卷十三》“余数人者坐其间,谈道论文,自谓虽此世抢攘。”“抢攘”,纷乱的样子。在全元杂剧、南戏、散曲中《西厢记杂剧》使用“抢”频率最多。《西厢记杂剧·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被红娘抢白了一顿呵回来了。”这里出现了“抢”的新用法,和“白”组合成词组“抢白”,是“言词生硬”的意思。

(七)明清时代的文献中“抢”的出现就更多了,共1892篇。《明史卷二七八·列传第一六六》“今伪官纵横于凤、泗,悍卒抢攘于瓜、仪。”“抢攘”,纷乱的样子。《大同纪事》“诸军遂抢检家财,势不能已矣。”“抢”,夺。之后便出现在许多作品中。

(八)从民国到现在“抢”的使用很广泛,更多用在法律中,是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一个典型动词。例:

(1)他亲率两个团抢占湘江渡口。(抢:争先)

(2)军舰鸟时常懒得亲自动手捕捉食物,而是凭着高超的飞行技能,拦路抢劫其他海鸟的捕获物。(抢:掠夺)

(3)火化后,他的骨灰被许多国王抢分,尊称为“舍利”。(抢:夺)

(4)2003年1月,广东省茂名市人民检察院对香港铜锣湾抢劫钻石案的被告人董敏之等提起诉讼。(抢:夺,硬拿)

(5)4名歹徒冲上去朝车中开枪将他打死,并抢走了车上装有大量现金的手提箱。(抢:夺,硬拿)

(九)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抢”。如:

(6)大家齐心协力,只用三天时间就把活儿抢完了。

这里的“抢”又有一个新义“突击”。

三、语义分析

对于主体能发出的动作动词而言,往往联系着一系列的语法语义范畴:动作的主体、动作的方式或凭借、动作的对象、动作的结果、动作的方向、动作的强烈程度等。无论是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抢”都是一个动态性很强的、典型的动作动词,与之相联系的语法语义范畴也较为典型和全面:动作的主体、动作的受事、动作的强烈程度﹑动作的方向以及引起的结果、凭借的工具、起事的目的、担任的角色等。

“抢”是形声字,从扌,从仓,仓亦声。因为是“扌”作形旁,所以这个字和动作主体人的手部有关系,是手部动词。手部发出的动作可能先和动作的对象发生关系,所以有了“碰、撞”的意思。但其他的手部动词如“挣,扔,拍,抓,打”等并无此意,因此这个意义是通假得来的。《庄子·逍遥遊》:“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有了“抢”这个动作可能会比竞争者先得到动作的对象,从动作的强烈程度上又引申为“争先,抢先”义。《管子轻重十六·轻重丁》谓通过周人以重价及准马抢购之後;动作主体发出的动作可能对客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从动作结果上又引申为“刮掉或擦掉物体表面的一层”;从事情的进程上又引申为“突击”义。“抢”的组合能力不是很强,古今出现的组合只有“抢攘”“抢白”,组合之后,语义也发生了变化。

“抢”的意义可以总结如下:

四、结语

本文考察了先秦至今汉语动词“抢”的使用情况以及不同的字典收录的该词的释义,进而分析了“抢”的语义发展脉络。动词有着特殊的作用,研究动词的语义对整个汉语的研究会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萨皮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张永言,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J].中国语

文,1995,(6).

[3]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王东海,王丽英.词汇语义系统的研究方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5]朱怀.词汇语义表征方法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1,(3).

[6]尹戴忠.汉语动词研究综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6).

[7]范晓.动词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8]沈家煊.汉语里的名词和动词[J].汉藏语学报,2007,(1).

[9]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9,(1).

[10]宋振华,刘伶.语言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

(潘媛媛 河北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050024)

猜你喜欢
义项手部语义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语言与语义
小心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4
两种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比较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知识窗(2015年1期)2015-05-14 09:08:17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发生于手部的硬下疳一例
复明胶囊疑致手部肿痛1例
中国药业(2014年21期)2014-05-26 08:56:48
Enhanced Precision
Beijing Review(2012年37期)2012-10-16 02: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