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能对等与传神留韵

2013-04-29 07:30王莲生徐惠良
现代语文 2013年4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

王莲生 徐惠良

摘 要:风格是散文的灵魂,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风格是散文翻译的关键。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引,探讨如何从语言风格、修辞风格、写作风格三个方面实现散文翻译的传神留韵。

关键词:散文翻译 功能对等 传神留韵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余秋雨以代表作《文化苦旅》在中国大地上引起了一场“大文化散文”的飓风,开创了中国散文新的写作潮流。楼肇明(1994:23)曾盛赞余秋雨“可能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跨越了中国传统散文的“纯文学”界限,进入了广阔深邃的“文化领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余氏散文借山水风物探究中国文化意蕴,国外读者通过阅读其散文可以从中国当代学者的视角一窥博大的中华文化。目前出版的余秋雨散文译本,仅英文版《寻觅中华》(Quest for Chinese Culture)一部(该书由Ian Clark、Yang Jing合译,由新世界出版社于2010年1月出版发行)。余秋雨散文翻译的现状反映了散文翻译难度大的问题,译者不仅要译出散文的内容,还要译出散文的风格,并且要将原文的艺术美展现在译文之中。在翻译余秋雨散文《白发苏州》时,笔者便苦于无法在译文中准确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修辞风格、写作风格。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尝试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引,探索如何在散文译本中再现原文的风格,达到散文翻译的传神留韵。

二、功能对等与翻译方法

尤金·奈达是西方翻译学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他提出的许多理论都在翻译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功能对等”理论。谭载喜(2002:19)指出,功能对等的要义为:“译者应着眼于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也不拘泥于形式对等。功能对等不等于传统上的‘自由翻译或‘活译,它要求译文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意旨。”在散文翻译中,具体是指目的语读者能像源语读者那样正确理解文章的内涵,欣赏散文所传达的艺术意境。在其理论指导下,笔者翻译余秋雨散文时便采取了直译和转译两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

奈达的功能对等并不是完全否定形式,而是指必须对语言结构做出修改,才能达到“功能对等”。马会娟(2005:127)指出,“他曾不止一次地指出,如照字面直译能让目的语读者明白源语作者的意图或能让译文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相类似的感受,就应该采用直译的方法。”

如果字面直译不影响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那么采用直译不失为保留原文风格、传递原文艺术美的好方法。比如标题《白发苏州》,余秋雨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苏州比为白发苍苍的老者。由于西方读者对“白发”的理解和中文读者是类似的,因此译文中将标题直译为“A Silver-Haired City—Suzhou”,不仅可以使目的语读者清楚原文标题的内涵,同样也可以使他们像源语读者一样欣赏原文标题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二)转译

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当直译会导致误解而无法正确表达原文的意思时就必须采用转译的方法。奈达(1991:107)指出:“反对机械照搬原作语法结构,机械地死译。在直译这种完全等值的翻译方法无法准确地表达原文思想和信息内容时,要灵活地采用意译和转换等方法,传达出源语所包含的深层涵义”。

(1)两千多年前,世界上已经有几座不错的城市。但是,这些城市都一一相继沦为废墟。

译文:Over two thousand years ago,there were some fairly good cities in the world.But now they have been reduced to ruins one by one.

事实上这两句透露出的是余秋雨对文明古都衰败的感伤之情,其深层涵义是指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几座不错的城市”,但现在却“一一相继沦为废墟”,真是令人扼腕痛惜。因此字面直译就无法传达源语所包含的深层涵义,为此将其转译为:

As early as over 2000 years ago,the world was already hosting a number of impressive cities,only to be reduced to ruins one by one.

通过“as early as”及“only to”两个短语传达出了原文内涵的深意。

三、余秋雨散文的语言风格及其翻译对策

(一)意合性

余秋雨的散文行文流畅,其语言如行云流水,充分体现了汉语语言的美感,具有典型的汉语特点。汉语是意合性语言,在结构上常常由一组相互并列且没有主次关系的分句组成,通过“意义”来体现语义层次。在余秋雨散文中像这样流畅自然的“流水句”比比皆是,例如:

(2)公元前后,欧洲最早的旅行者看到乱草迷离的希腊城邦遗迹,声声长叹。六世纪,罗马城衰落后的破巷、泥坑、脏水,更让人无法面对……

该段由多个分句构成,全段没有一个转折词,其余分句连接都靠意合实现。整段话读来自然紧凑,表现出了作者对文明古都衰败的感伤之情,充满了余氏散文特有的历史沧桑感。这段话如果逐字翻译,译文便是:

Around the first century,the earliest European travelers saw the ancient Greece ruins hidden in a growth of weeds and couldnt stop sighing. For the worn lanes,muddy pits and dirty waters in the sixth century after backwardness of Rome city,its more unbearable for us to witness.

这样的译文虽然译出了原文所有信息,但却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杨霞华(1984:321)认为“根据英语修辞学,重要的成分应放在重要的位置。一句中最强调的部位是句末,称作‘句尾焦点,其次是句首”。上述译文中的第一句,逐字翻译之后将非重点的信息置于句首,导致句子结构失衡,意思表达也不清楚。而在带有从属结构的复杂句中,语义重心应放在主句中,非语义重心应置于从属结构中。章正邦(2000:553)也就这一问题作了阐述:“从属是英语语义上分清主次的手段,所谓从属就是把次要的思想内容置于从属地位,从而突出句子的主要思想。比如,在语义上两个分句同等重要,就把两个分句并列,组成一个并列句。”同时,直译之后的译文因为缺少逻辑联系而不够连贯。基于以上英汉语言的差异,笔者将这一段译为:

Around the first century,the earliest European travelers couldnt stop sighing at the sight of the ancient Greek cities hidden in a wild growth of weeds. In the sixth century,people experienced more intense pity over the worn lanes,muddy pits and dirty waters after the decline of Rome.

译文第一句主要强调了旅行者对希腊文明衰败的感伤之情,所以将原文的并列句改为了主从复合句,从而更加突出了句子的主要内容。同时,划线部分的“more intense pity”又将两句巧妙地联系了起来,增加了译文的逻辑性。

(二)模糊性

在历史散文《白发苏州》中,有着类似“纪传体”的叙事,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史料。历史体裁的文章要求使用精确语言,但必须指出这篇文章的体裁首先还是散文,它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为此文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

中国散文历来追求含蓄朦胧美,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归纳为“深文隐蔚,馀味曲包”,这种含义模糊、意思朦胧的表达方法,使中国散文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在余秋雨散文中随处可见这种模糊的语言:

(3)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长,金碧辉煌的色彩层层涂抹,够沉重了,涂几笔浅红淡绿,加几分俏皮洒脱,才有活气,才有活活泼泼的中国文化。

句中“金碧辉煌的色彩”指的是中国瑰丽的传统文化,而“几笔浅红淡绿”指的是清新淡雅的非主流文化。作者写作时刻意用含蓄的颜色词展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特色,既形象生动又令人浮想联翩。

翻译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有些专家认为应当清楚翻译出其内涵,照顾西方人的表达习惯。张法(1979:14)指出:“西方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最高层的理性就是明晰的语言符号定义”,因此西方作品中语言的表达往往内涵确定、明晰清楚。当然,如此处理确实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但却失掉了原文朦胧含蓄的韵味。笔者认为在翻译这类文字时,不妨保留其模糊性,一则可以保留原文风格,二则也可以启发读者思考,带来独有的阅读乐趣。下面是笔者对例(3)的翻译:

With such a vast land and such a long history, China is already heavily encumbered with layers of glorious colors.So we instead need those strokes of light red and verdant green,those streaks of wit and freedom added to the splendid colors,in picturing the vivid and lively Chinese culture.

四、余秋雨散文的修辞风格及其翻译对策

余秋雨散文语言华美、讲究韵律、善用修辞。《白发苏州》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段,用清新洒脱的文学语言向读者呈现了古城苏州2500年的历史,这些恰当优美的修辞有效地增加了散文的艺术可读性和感染力。以下便是结合《白发苏州》中出现的主要修辞格的翻译归纳出的各修辞格的翻译对策。

(一)比喻

“比喻”是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分为明喻和隐喻。隐喻与明喻的区别在于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不直接说明,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白发苏州》中余秋雨笔下的比喻富有新意,极具独创性。例如:

(4)有古迹必有题咏,大多是古代文人的感叹,读一读,能把你心头的皱折熨抚得平平展展。

句中将古迹里的题咏比成熨斗,读过之后可以熨平心头的褶皱,这样的比喻很独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译文中同样用短语“press out”保留了原文辞格:

Historic sites always generate inscriptions,sensational comments by ancient men of letters. Reading such inscriptions,you feel that your worries and confusions are pressed out.

(二)引用

“引用”是指文章中有意引述他人现成的词、句或篇。余秋雨的散文中引的一首描写唐寅的打油诗就是一例。这首打油诗用诙谐幽默的笔调,描写了唐伯虎淡泊名利、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5)原文:不炼金丹不坐禅,

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幅青山卖,

不使人间造孽钱。

译文:Never did Taoist nor Buddhist practices,

never did business nor farming.

Drawing an ink painting to sell,

makes me free from the dirty money.

(三)拟人

“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得和人一样。余秋雨将历史悠久的苏州拟人化,笔下的苏州跃然成为一位历经沧桑、超然世外的老妪。由于英语中也有拟人的修辞手段,直译之后并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所以在翻译拟人这一修辞格时仍然保留了原有的辞格。

(6)原文:于是,苏州面对着种种冷眼,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却也不愿意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做甚?

译文:But facing all the cold eyes around, Suzhou has still been sitting upright.Receiving guests near and far never disturbs her organized life.She never cares about dressing herself up only to make a royal scene.Is there any need for a senior like her to take pains to follow fashions?

(四)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事件或情况,并列列举出来,使它们相互比较、相互衬托。这种修辞手法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时有所见。

(7)原文:当苏州精致的花岗石码头边船楫如梭的时候,威尼斯还是一片沼泽荒滩。

译文:When the rivers of Suzhou accommodated lines of boats with their the exquisite granite docks,Venice was only a waste of swamps and marshes.

原文将苏州与威尼斯的历史相比较,显而易见苏州更加历史久远。在译文中用时间状语加主句的句式就可以体现出两个城市的差距。

(五)对偶与排比

对偶和排比在余秋雨散文作品中运用得最多。余秋雨文学功底深厚,这两种修辞技法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技法高超。对偶与排比的运用,使作品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同时读起来又具有音韵美。

(8)园林依然这样纤巧,桃花依然这样灿烂。

译文:Gardens are none the less exquisite; peach are blossoming merrily all the same.

(9)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慰藉。

译文:Its soft dialect,beautiful women, classical gardens,secluded lanes—everything conveys the feeling of peace and comfort.

五、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及其翻译对策

翻译散文,其中最难的是译出原文作者的写作风格,使目的语读者可以像源语读者一样欣赏原作独有的文学风格。这和功能对等的观点是完全相符的。奈达(1964:159)曾提出,“要达到理想的翻译就要找到与原文最自然、最贴切的对等语,使得译文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映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

余秋雨作为一个文化人和知名的艺术理论家,他有着得天独厚的话语驾驭优势。在他的散文中,学者化的写作风格得到了娴熟的运用。张先亮(1996:26)认为“他的语言凝练,感情浓郁,意蕴深刻,富有深意”;“他的散文体现了一种深沉的学者语言风格。”要译好《白发苏州》,译好原文的这种学者风格是极为重要的,同样也是翻译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分。本文将余秋雨的写作风格归纳为“诗化的语言”及“语言的整齐美”,并从这两方面分析译者在翻译中所做的努力。

(一)诗化的语言

余秋雨的散文,内容上给人以思想启发,形式上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他以隽永华丽的诗化语言,在当代散文界脱颖而出。余秋雨对语言的推敲,有时达到了雕琢的地步。可以说,余秋雨的散文语言都得到了精心的强化修饰,以达到诗意的语言美。余光中(1999:396)曾称赞余秋雨的散文:“中国作家擅用感性的风景来象征文化与历史。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余秋雨正是以感性的语言、诗意的笔调,勾勒出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理性的思考。以下是《白发苏州》中的一段原话,该段采用排比句式,以诗化的语言展现出了苏州文化脱俗独特的一面。

(10)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译文:Its flowing streams are too clear; its peach blossoms are too showy. Its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sounds kind of tempting. Its snacks taste too sweet;its girls look too beautiful. Its abundant tea-houses and bookstores can be seen here and there. Against its superbly glorious calligraphy,its paintings are short of imposing grandeur and its poems lack the hollow voice of heroic men at Yishui.

译文中以排比句式,试图呈现原文的诗意语言,但由于译者对英文的掌握能力有限,原文中的诗意风格并没在译文得到很好的展现。

(二)语言的节奏感

余秋雨的散文华美流利,典雅精工。工于句式是其散文的一大特色,文章中从头至尾都能看到作者对句式的锤炼。孙宜春(2004:67)将其散文风格总结为“余秋雨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述方式和话语风格把他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生命体验充分地传达出来。他的独特性就体现在对一种富于变化的整齐美的追求之中。”而余氏散文的整齐美就突出表现在其语言鲜明的节奏感方面。余秋雨充分利用了汉语声调的起伏、平仄的变化、长短律的应用及其他汉语表现手段,构成了余氏散文特有的节奏感。

(11)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

这种音韵的节奏感在译文中是很难得到体现的,译者只能译出句子的意思而放弃原文的节奏风格,将其译为:

There are no heavily guarded palaces here; Suzhou,only has gardens.Though there are a few city gates,the city is not spacious enough for a battle. Its winding lanes are not wide enough for stately official sedan-chairs to pass;its people do not celebrate forbidding commandments.

六、结语

散文翻译仅仅做到表情达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译文不能再现源语言作者和作品的风格,就难以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本着“使目的语观众在接受信息时产生与源语观众大致相同的感受”这一原则,笔者翻译余秋雨散文时,在保留原文语言风格、修辞风格、写作风格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由于翻译水平有限,并未真正做到译文的传神留韵,还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修养,提高散文翻译水平,从而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原文风格,在译文中将原作风格逼真再现。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Netherlands:Leiden E.J.Brill,1964.

[2]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1.

[3]楼肇明.当代散文潮流回顾[J].当代作家评论,1994,(3).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5]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6]杨霞华.英语写作与修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

[7]章正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8]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79.

[9]张先亮.试论余秋雨散文的语言艺术[J].修辞学习,1996:

(2).

[10]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11]孙宜春.从《文化苦旅》看余秋雨散文的语言整齐美[J].安徽

教育学院学报,2004,(1).

[12]王莲生.论归化策略在汉译兰德公司报道中的运用[J].江苏技

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

[13]王莲生.《小妇人》两个汉译本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

研究版),2012,(2).

(王莲生 徐惠良 江苏江阴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214433)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生活大爆炸》汉语字幕翻译研究
商务英语语篇功能性及翻译策略研究
从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看《诗经》翻译之功能对等
莱尔《老年的浪漫》英译本语言浅析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电气说明书翻译
解读翻译等值理论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中国市场外资品牌车系名称汉译方法研究
基于功能对等的商务合同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