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言由“语音、语义、语汇、语法”四要素组成。本文主要着眼于语汇这一语言要素,运用对比的理论和方法探究日语中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的由来以及中国现代民间流行日语词(歌词、网络词汇、生活流行词)在汉语中的演变流通。通过研究,阐明了汉日两种语言流通的趋势:从最初主要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趋势,演变成了现代渐渐从日本传入中国这一新趋势。
关键词:汉语 日语 流通 新旧趋势
一、引言
语言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纽带,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有人活动的地方就有语言的存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语言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在发展的过程中,语言间的相互流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汉日两种语言的流通趋势一直备受中国的日语研究者的关注。沈国威(2008)在《汉语的近代新词与中日词汇交流》中指出,汉字文化圈近代新词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中日流向词;②日中流向词;③中日互动词。熊文华、宋小梅(2006)在《源于日语的汉语外来语研究》中指出了流向汉语词汇中的日语词汇的特殊性、本源、流行原因等。笔者在研究日语流向汉语(即日中流向词)这一问题时发现,很多研究者选取的词汇大多停留在官方语言的层面上,一般会选取XX词典上的词汇。笔者认为,一些民间的词汇,如网络用语、歌词等,也可以反映出汉日两种语言流通的趋势。因此,本文借用这方面的语料,运用对比的手法,着眼于语汇这一要素,研究汉日语言流通的新旧趋势。
二、汉日两种语言的早期流通趋势
众所周知,现代日语由汉字、罗马字和假名组成。本文从这三方面着手,分别论述汉日两种语言最初的流通趋势。
首先,从现代日语中的汉字来分析。中日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一衣带水)一直保持着各种往来,这些往来涉及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古时的日本一开始是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以及语言的,而是由中国传过去的。据日本最古老的两本史书《日本书纪》(720年)和《古事记》(712年)记载,大约公元3世纪左右,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王派遣阿直岐和王仁到日本教皇子学习汉文汉字。这是有关日本人系统地学习汉字的最早记录。但是,天明四年(1784年)在九州由两位佃农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证明了日本人在3世纪前就已经接触了汉字。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汉光武帝接见日本使者并赐赠金印给日本的国王。当然,除了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出土的其他一些金石器皿上的铭文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这就是通过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日本文字语言的产生。虽然日语在不断发展,但现代日语中汉语词汇的数量仍占45.5%左右。
其次,从现代日语中的罗马字来看。据考证,罗马字最早是在室町时代(1338年~1573年)末期通过基督教教徒的传教活动传入的。当时的传教士把教义译成日语,向日本人传教。罗马字的拼写在日本也经历过变迁,一开始是黑本式,是以美国人黑本编写的《和英语林集成》中使用的日语罗马字拼写法为基础的。而日本式的罗马字,则是在1885年由日本人田中馆爱橘提出的。训令式的罗马字,是1937年日本政府公布的罗马字拼写方案。由此可以看出,罗马字的传入和变迁并没有受汉语的影响。
第三,从现代日语中的假名来看。所谓“假名”的“假”是指“假借”,而“名”是指“文字”,连起来就是指“假借的文字”。与日语假名相对应的是,中国的汉字曾被称为“真名”。从名字的解释上就不难看出日语的假名便是从中国的汉字流传过去的。然而,现代日语中包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两者无论哪一方,其外形都和中国的汉字相差甚远,似乎不能论证日语的假名是由中国汉字假借过去的。但是,笔者却认为日语的假名确实是由中国的汉字假借过去的。
说到假名的演变就不能不从日本最早的两本书籍《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说起。那时的日本虽有自己的语言,但却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一直苦于记录无法。所以,当汉字传入日本以后,日本人便开始用汉字记录,于是就有了被称为纯粹的汉语史书的《日本书纪》。但是,日语和汉语在语音、语义、语法方面都大相径庭,于是日本人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萌生了仅用汉字标记日语的想法(即:看哪个汉字的发音和所要记录的日语发音最像)。于是,《万叶集》这本被称为“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完成,标志着日本假名文字的真正确立。在《万叶集》中,汉字作为表音文字使用,利用汉字的音读和训读来书写日语的音节,形成万叶假名。万叶假名根据汉字的音读和训读,也分为音假名和训假名两种。即:①万叶假名中的音假名对应汉字的音读,一个汉字表示一个日语音节。例“夜麻(やま=やま),可波(かわ=川)”;当然也有例外,“安米(あめ=雨)”省去【安】的尾音【ン】;“難可(なにか=何か)”,【難】字表示两个音节。②万叶假名中训假名对应汉字的训读,利用汉字的训读来表示日语假名的训假名,只是表示日语的音节,和汉字本来字义没有关系。例如“夏樫(なつかし=懐かし)”,【夏】和【樫】都只是表示日语的音节。这就是最早的日本假名的记录。
现代日语假名又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之分,那么平假名和片假名是如何产生的呢?先论述平假名。汉字传入日本以后,日本的上层社会开始流行学习汉文、汉诗,一些上层社会女性还会用汉字来写随笔、日记、和歌,但由于汉字书写繁琐,她们在书写时又追求速度,于是有人往往会把万叶假名草写(相当于中国书法中的草体字)。如:把“与”草写成“よ”。不难看出,“よ”就是现代日语平假名中的一个。这种简单而流畅的草体假名受到当时日本上流社会女性的青睐,于是这种字体慢慢被推广开来,逐渐形成今天的平假名。平假名在历史上也被称为【草仮名】或【草の仮名】,鉴于它是由当时的日本女性发明并在日本女性中最先流行起来的缘故,平假名也被称为“女手”。而片假名最先是由僧侣发明的。僧侣们在阅读一些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经书(字体为汉字)时,会在字里行间做一些注释,但由于汉字繁琐,写起来很费时间,并且又占空间,所以他们只用汉字的偏旁部首记录(当然也有利用完整的一个万叶假名的情况,不过都是笔画比较少的假名),这些偏旁部首就逐渐成为了一种脱离汉字原形的文字,即现在的片假名。由此可以看出,即使现代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与汉字相差甚远,但这两种假名毕竟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把汉字草写或者选择性地书写而已。所以,笔者认为日语的假名是由汉字假借过去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虽然日语中的罗马字是由西方而不是由中国传入的,但就使用的范围来看,日语中的假名和汉字的运用是最广的,而日语中的汉字是由中国传过去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就假名而言,从标志着日本假名真正确立的万叶假名,到现代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也是由汉字假借过去的。也就是说,现代日语的主要部分都是由汉字假借过去的。由此可见,汉日两种语言之间的最初流通方向是从中国流向日本的。
三、汉日两种语言的现代流通新趋势
汉日两种语言一开始的流通方向是从中国流向日本,但这种流通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的中日语言的流通方向渐渐变成了从日本流向中国。笔者主要着眼于“流行歌词、网络、生活常用词”这三方面来论述汉日两种语言流通的新趋势。
(一)歌曲
1.罗志祥&小S《恋爱达人》
(罗)眼神不能在乎;态度若有似无;你自然就会;跟我走;请上钩。
(小S)你到底行不行;竟玩无聊的招数;我看过的猪;可是达人的程度;COME ON!
2.梁静茹《听不到》
奔,狂奔,空旷的感情;走,暴走,暴走的伤心;透明的叹息;最后还是我的秘密我的声音在笑,泪在飙,电话那头的你可知道。
3.王力宏《改变自己》
今早起床了,看镜子里的我,忽然发现我发型睡的有点KUSO。
歌曲1中的“达人”一词来源于日语「達人」,据《广辞苑》:本意为「学術または技芸に通達した人(在学术或者某个技艺方面很擅长);広く物事の道理に通じた人(对很多事务都很精通)」,该词由日语汉字原封不动地直接借用过来,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比如歌曲名字“恋爱达人”不难看出指的是在谈恋爱方面精通的人,现在生活中除了“恋爱达人”,还出现了许许多多的“XX达人”。如“唱歌达人”“购物达人”“学识达人”等。
歌曲2中的“暴走”一词来源于日语「暴走」,据《广辞苑》:本意为「むやみに乱暴に走ること(胡乱狂走);無人の車が走り出すこと(无人驾驶的车横冲直撞);野球で、走者が無謀な走塁をすること(在打棒球时,跑垒手没计谋地胡乱跑垒)」,这里从歌词的上下文可以看出,“暴走”取的是该词的第一种解释,可以理解为该词也是从日语汉字中原封不动直接借用过来的。当然笔者也在新闻等一些媒体上看到另外的“暴走”,比如,以前新闻里关注度较高的“暴走妈妈”。当然这词不是讲这位妈妈心情不好,脾气暴躁;而是因为自己的儿子需要换肝脏,而自己又患有脂肪肝,为了给儿子换肝脏,她7个月中每天风雨无阻地走10公里路,直至脂肪肝消失。在这里,笔者认为这位妈妈的行为完全可以用“狂走”或者“疯走”等词汇替换,可是新闻报道上全是用了“暴走”这一词,可能是因为国人绝大部分接触到了日语“暴走”这个词汇,并且这个词汇在人群中有一定的流行性,因而报道选择用“暴走”这个词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歌曲3中的“KUSO”一词来源于日语「くそ」,据《广辞苑》:本意为「動物が、肛門から排泄する、消化器で消化した食物のかす(动物的排泄物,大便);あか、かす(污垢,骂人的话);感嘆詞」。现代日语口语中常取该词词解的最后一种解释,即作为一种感叹词,常用来表示心情的不满,或者也可以表现为脏话的一种。从歌词的上下文中可以理解出,“忽然发现我发型睡的有点KUSO”想要表达的是突然发现自己的发型因为睡了一觉以后变得不堪入目而发泄出的不满情绪。笔者认为,歌者能大胆地在歌曲中直接运用日语词汇,不是歌者想要故意标新立异,而是歌者有这个自信,相信广大听众能听懂并理解其中的意思。这也正说明了一些日语词汇在国人中已经相当流行,并且国人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些词汇。
(二)网络流行语:卡哇伊、纳尼、撒哟娜拉、萌、控、宅
这些词分别对应日语的「可愛い」、「なに」、「さようなら」、「萌え」、「コン」、「お宅」。经常上网的人都知道这些网络流行语在汉语语义分别是“可爱、什么(表惊讶或者疑问)、再见、可爱、XX控(指热衷或者迷恋于某物)、宅男宅女”。下面跟据《广辞苑》的解释,分别论述这些词语在日语中的意思。
「可愛い」:愛すべきである、深い愛情を感じる(可爱的,招人喜欢的);小さく美しい(美丽精巧的)。
「なに」:疑問詞として、何(疑问词,什么);感嘆詞として、驚いたとき使う(感叹词,表示惊讶)。
「さよなら」:別れの挨拶語(分别时的用语)。
「コン」:接尾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调节);コントロール(操纵,控制);コンピューター(电子计算机);コンプレックス(情结,如mother complex,恋母情结)。
「お宅」:お住まい(贵府,家);相手または第三者の家庭を敬っていう語、相手の夫を敬っていう語(您,您那里,贵处);ある事に過度に熱中していること。また、熱中している人(非常热衷于某样东西,在日本特指迷恋于动漫)。
这些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其用法和意义几乎没有多大的改变。至于「コン」在中国的运用,则是主要借取了第四种意思。而中国人对「お宅」的运用,属于对日本原词的引申。在日语中,该词有三层意思,无论哪一种,在日本国民中的运用频率都差不多。而该词在中国则主要局限于“宅男宅女”(指那些不喜欢出门,一直窝在家里的男女)。笔者认为,这种局限引申义也是基于该词的日语原意。我们可以看到该词日语的第一个解释是“贵府,家”,这正好和“一直窝在家里”中的“家里”呼应,该词日语的第三个解释是“非常热衷于某样东西,在日本一般特指迷恋于动漫”,这不正好和“不喜欢出门,一直窝在家里(换言之,不喜欢出门,相反非常热衷于待在家里)”相呼应吗?
(三)生活常用词:寿司、刺身、关东煮、铁板烧、清酒、味增汤、章鱼烧、料理、自动贩卖机、宅急便、新干线、民宿、修学旅行、居酒屋、忘年会、融资、产经、法人、低迷、景气、精算、株式会社
这些词分别反映了日本的饮食文化、日常生活和经济文化。这些热词不难理解已经在广泛使用。这说明了两点:第一,中国文化在融入日本的同时,日本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入中国;第二,日语也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饮食、生活、经济等领域,两种语言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由以上中日两种语言流通的新旧趋势对比可以看出,现在中日两种语言流通已经从以前主要由中国传入日本演变成从日本传入中国这一新趋势。或许有人会提出,日语本就是由中国传过去的,因此日语再传到中国这一过程根本不能称为中日两种语言的流通,只能说是语言的再回归而已。笔者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是我们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手段。也就是说,语言本身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只有被人类赋予了不同的涵义时,它才是鲜活的、有意义的。以“清酒”为例,虽然在中国有类似的酒或者也可以生产出一模一样的酒,但提起清酒我们想起的还是“日本特有的酒”这一认识。再如,以“新干线”为例,“新”“干”“线”这三个字我们都认识,但当把这三个字组合起来的时候,如果不引进日本赋予“新干线”的意义,我们能知道这个词表示什么意思吗?所以说:汉日两种语言的流通,从以前主要由中国传入日本演变成了渐渐从日本传入中国这一新趋势,是有道理的。
四、汉日两种语言流通新趋势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前叶,中日关系一直很紧张,直至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从此,中日两国邦交开始正常化。根据条例,中日两国在贸易、海上运输、航空、文化、技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交流。特别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中日两国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进行积极的交流合作,从而推动了两国的经济发展。这是国家层面上的往来。与此同时,中日民间的交往也重新开启,民间兴起了各种形式的交流学习,这些举措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了解和学习日本丰富的文化传统。特别是1980年之后,台湾出现了大批的“追日”“哈日”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学习日语的热潮,之后大量的日语开始融入中国,渐渐地出现了笔者以上所论述的现象。
五、结语
中日两国语言交流的历史由来已久,本文主要着眼于语汇,运用对比的理论和方法论述了日语中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的由来以及现代民间流行语(歌词、网络流行语、生活流行词)中日语词汇的推广,从而得出结论:汉日两种语言流通的趋势,从最初主要由中国传入日本演变成现代渐渐从日本传入中国这一新趋势。
研究汉日两种语言之间流通的新旧趋势的对比,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日语的认识,更有利于日语研究者对日语的进一步研究学习,从而不断丰富汉语词汇。进一步来讲,大量日语词汇的融入,也丰富了中国的本土文化,使人们对日本的饮食文化、生活文化、经济文化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1]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皮细庚.日语概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元满.汉字在日本的文化意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
[4]沈国威.汉语的近代新词与中日词汇交流[J].南开语言学刊,
2008,(1).
[5]熊文化,宋小梅.源于日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6,(4).
[6]刘正,高名凯等.汉语外来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
[7]新村出.広辞苑(第六版)[M].東京:岩波書店,2008.
[8]高島俊男.漢字と日本人[M].東京:文芸春秋,2001.
[9]林四郎,松岡栄誌.日本の漢字·中国の漢字[M].東京:三省
堂,1995.
(龚海霞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