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中产”了吗

2013-04-29 07:33张雪
文化产业 2013年4期
关键词:挫折感中产阶级变动

张雪

一个社会变动太快会降低自己的幸福感,在快速的变动中人们容易提高自己的期望值,而一旦达不到预期,挫折感就会伴随而生。

你是中产吗?

中国关于中产的定义模糊,标准莫衷一是,你可能不确定他们是谁,但是你能感受到他们的焦虑和不安。

“有房有车,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相当于自己月收入6倍的存款,父母都有工作,经常旅游,经常看电影,经常在外面吃饭,每年有假期,生活的目标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实现自我。”这是很多中国人对中产的定义。

显然,符合这个标准的人少得可怜。大多数人都把中产等同于中上产,认为中产是一种不可及的生活状态。在2005年,国家统计局曾公布一份调查结论:“6万元~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的标准。”在中国,这是“中产阶层”第一次得到这样清晰的数字化界定。那很多人就又“被中产”了,就是说去路边的小饭馆吃饭都变成了吃宫庭宴。年薪6万的人在青海,在新疆,可能算是中产,但是在北京,在上海可能只够糊口,想买房买车绝无可能。按这个标准,难道开着新型汽车招摇过市的房奴,对“丈母娘拉动房价”有切身感受,害怕生病,担心因此失去工作的人都是中产?利率、汇率一天一变,房价一天一涨,你实际上不清楚这“50万”缩水以后到底是多少?即使完全从经济层面来讲的话,因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中等收入者随时面临跌入下层的可能。

中产就是普通人

房子对于中产的重要性比五年前高了很多,房子的价格越来越贵,所以很多人就认为自己想成为中产越来越难。英文的middle class,照字面翻译是:“中间阶层”,没有“产”字,但我们沿用的译法,却加了个“产”字。问题就出在这个“产”字上。对于中产概念的模糊,中国的准中产往往会和美国做比较。美国衡量中产阶级的起点也是年收入6万,但那是美元。

而印度也自称是中产阶级国家,他们的标准也是6万,但这既不是人民币,更不是美元,而是卢比。在阿根廷,家里有书架就是中产,泰国研究者为了方便起见,干脆将中产阶级归纳为“带着手机的乌合之众”。

人口基数以及可耕地面积、适宜人居住的地域等因素决定了中国、日本、香港等很多东亚国家都不可能像美国中产阶级那样去生活。在美国,室内冬天不是25度,夏天不是20度,他们觉得都不是生活。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选择美国中产阶级那样的生活方式,地球就很危险了。

台湾歌手郑智化有一首《无产阶级》的歌比较贴切: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我的日子一直是不坏不好,是不是就这样平凡到老。

那么,中国的大多数普通人到底算是中产还是无产呢?

中产的精神世界

中产阶层有时更多的是指一种心态和精神,他们的生活状态、知识水平以及经济地位,使得他们所具有的生活趣味和价值观最可能被社会的较多成员所容纳;他们所拥有的资源,使他们能够来推广自己的生活趣味和价值观念。

在美国、欧洲,每个中产家庭除了有一两套宽敞的别墅或公寓外,还有每年在国外度假的习惯,有艺术品收藏,懂得欣赏艺术作品。中产意味着经济上完全摆脱了生活压力,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拥有较高的调控水平,意味着很高的生活质量和精神质量,以及较高的文化艺术品位和道德涵养。

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人们虽然拥有自己的房产,但却因此背上沉重的还贷包袱,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不敢轻易更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身体有了着落,心却失去了安全感,这种焦虑,肯定不是中产的状态。

中产应该是认为歌剧、诗歌、画展的艺术享受比澳洲龙虾重要,强烈认同“中国梦”,但也会为无法实现这个梦而焦虑。他们一定是有精神和心灵上的标准的,他们是沉潜而理性的,他们的价值观会成为未来主流的一种价值观。

可惜目前的中国社会对人们充分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没有提供足够多的机会。一个社会变动太快会降低自己的幸福感,在快速的变动中人们容易提高自己的期望值,而一旦达不到预期,挫折感就会伴随而生。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中产认为自己不快乐,不承认自己是中产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挫折感中产阶级变动
女大学生学业挫折感现状调查研究
高职生学业挫折感现状调查研究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人可以承受挫折,但不能习惯挫败
地方普通院校大学生学业挫折感现状解析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变动的是心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