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假字”浅析

2013-04-29 06:57王娟
现代语文 2013年4期
关键词:网络

摘 要:网络“通假字”是自网络产生后新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和古汉语通假字及部分谐音字相比具有新的特点。本文将网络“通假字”与古汉语通假字及部分谐音字进行了系统地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和热词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通假字” 古汉语通假字 谐音字

网络“通假字”是指产生并流行于网络的音同或音近字之间的通用和假借,既区别于古汉语通假字,也异于部分谐音字。

一、网络“通假字”和古汉语通假字的区别

(一)产生的时间不同

古汉语通假字早在古代就已产生,是习见于古文的一种用字现象。而网络“通假字”作为当今一种新的话语形式,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创新性使用语言的产物。特别是21世纪以来,网络“通假字”作为网络热词层出不穷,如“神马”“蒜你狠”“杯具”等。

(二)产生的原因不同

古汉语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很多,既受当时客观因素的限制,又和古人的用字习惯有关。而网络“通假字”的产生主要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是网民为了更好地表达对社会的看法,从而对原来已有的词进行创新,目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特殊效果。如:“蒜你狠”(算你狠)源于大蒜价格疯涨,网民借鉴陈小春《算你狠》的歌名,对歌中失恋之后的苦闷和对前任女友的怨愤进行引申,来表达对菜价不合理的不满和抗议。继“蒜你狠”取得较好的共鸣效果后,网友们又纷纷制造了“豆你玩”“盐王爷”“苹什么”“姜你军”“煤超风”等一些调侃市场物价的“通假字”,表达了无奈、幽默、抗议等情绪。显而易见,前者是习惯问题,和表达社会现实、反映社会心理无关;而后者用字则充满了动机和意图,是有意识地与现实联系并加以创造。

(三)通假的字数不同

古汉语通假字,是“本有其字,依声托事”。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句文言中有一个或两个通假字。网络“通假字”则不同,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中,“通假”的字数至少有一个。在这里,网络通假字所在的词,我们姑且称之为“通假词”,而被通假的姑且叫“本词”。通假词中有部分“通假字”,如:“大虾——大侠”(“虾”通“侠”),“海豚——海囤”,(“豚”通“囤”);也有全词通假,如:“杯具——悲剧”,“神马——什么”,“叫兽——教授”,“油菜花——有才华”等等。以上例证说明通假词中至少有一个“通假字”。

(四)感情色彩不同

古汉语通假字和本字之间的感情色彩完全相同。古人强调借音表义,声音相同相近的字表达同样的意义,因此感情色彩是完全相同的。如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中的“暴”通“曝”,二者都是动词,均表“晒”义,感情色彩完全相同。

网络“通假字”和原词的感情色彩则不一致。如:“砖家——专家”,后者属中性色彩,前者明显含贬义色彩,表达对当今一些自以为是的“专家”、冒充学术权威之人的讽刺和调侃;“消废者——消费者”,前者不是一般的消费者,而是特指一些农民消费者,因为他们消费的产品大多是一些不合格的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词义中蕴含着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及对不法商家的不满,带有浓厚的批判色彩。

(五)词性不同

古汉语通假字的词性和本字的词性相同,如《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拂”通“弼”,二者都是动词。网络“通假字”与本字的词性则分情况而定,具体表现为:

1.词性相同。如:“剩女——圣女”,“剩”和“圣”都属于形容词范畴。

2.词性不同。这种情况占大多数。如:“蒜你狠——算你狠”,这里的“蒜”和“算”,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词性不同;“杯具——悲剧”中,“杯”是名词,“悲”是形容词,词性也不相同。

(六)意义功能不同

古汉语通假字和本字,二者读音相同或相近,词性相同,“本有其字,两字一用”,没有附加的语义功能。而网络“通假字”,更准确地说,通假词和原词之间,除了读音相同或相近外,还有附加的语义功能,是“本有其词,两词两用”,多是借助本词的读音形式或意义(属性、特征、情态)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丰富的社会心理。

以“蒜你狠”为例。“蒜你狠”中的“蒜”和歌曲 《算你狠》的“算”读音相同。单从语音来看,没什么新意,但在蒜价飞速上涨且居高不下、炒蒜者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离谱的社会大语境中不难看出,“蒜你狠”除表达价格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外,还表现了网民们的幽默、无奈和调侃等。

“盐王爷”一词是源于日本核泄漏而创造的,网上盛传补碘可以防辐射,而海水受到污染后食用海盐将不安全,核泄漏将会扩散到国内,于是沿海一些省份出现食盐抢购现象,盐价飙升。在中国人心目中,“阎王爷”是令人毛骨悚然、十分敬畏的形象。盐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盐的缺乏会直接威胁到人的身体健康,和“阎王爷”一样令人恐惧。“盐王爷”一词既表达了网民对缺盐的担忧,又表达了对抢购食盐现象的嘲讽。

如果用图表来表示通假词和原词之间的联系,则会更加清楚明白。以“蒜你狠”为例:

(通假词)

语音联系∣社会文化心理∣语境阐释(蒜价上涨过快)

(本词)

(七)使用对象不同

古汉语通假字主要是一些读书人使用,他们创作时受用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作品中常常会出现通假字;而网络“通假字”,使用人数多,范围广,且主要集中在青壮年。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约80%的网民年龄集中在20~39岁。这部分人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关心时事、追求时尚、喜欢创新,正是这一群体的存在,网络“通假字”才层出不穷,充满了生命力。

以上将网络“通假字”和古汉语通假字做了一番比较,说明了二者之间的不同点。网络“通假字”既然是音同、音近的字之间的通用,那为什么不称它为“网络谐音字”呢?我们认为,网络“通假字”虽从总体上看属于谐音字的范畴,但和部分谐音字相比,它们之间有很多不同。

二、网络“通假字”和部分谐音字的区别

(一)来源范围不同

从来源范围看,谐音字除了普通话、方言谐音外,还包括数字谐音、字母谐音、合音谐音、外语谐音、符号谐音等。

而网络“通假字”来源范围只包括普通话和方言谐音,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属谐音字的一部分。如普通话“通假”:“杯具——悲剧”,“美丽冻人——美丽动人”,“负翁——富翁”;方言“通假”:“神马——什么”,“坏银——坏人”,“介个——这个”。

(二)谐音的音节数不同

谐音词和本词的音节数有不一致的地方,如合音谐音词“甭(不用)、表(不要)、酱紫(这样子)”,两个音节谐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

网络“通假字”则完全一致,即通假词和本词的音节数完全一致,是借本词“旧瓶装新酒”,如“坐家——作家”、“酒精考验——久经考验”等。

(三)功能不同

和单纯谐音字相比,网络“通假字”除表音外还兼有表义的功能。网络通假字背后蕴含着网民们丰富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既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也满足了人们表达现实的欲望。如“消废者”,它是指消费商家卖不出去的废品或假冒产品的人,大部分以农民为主,从食用品到日用品,如添加了三聚氰胺的奶粉、废旧油漆桶里的榨菜和二甘醇超标的牙膏等等,无一不被消“废”着。网民创造“消废者”既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抗议,也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的同情与担忧。

(四)感情色彩不同

深受汉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和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传统的谐音多体现汉文化的美学要素,讲究对称,追求含蓄,祈求福吉。所以从感情色彩上看,大多谐音词为褒义,表达美好的愿望。在中国传统的剪纸、国画、刺绣中表现更为深刻,如“金玉(鱼)满堂、三阳(羊)开泰、鹿和(鹤)同春”等吉祥图语。

从总体上看,传统的谐音修辞多是表达美好的愿望,充满褒义色彩,而网络“通假字”往往含有贬义,网民多对现实社会中不好的人或事进行讽刺与调侃,表达无奈甚至绝望的情绪。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都含消极色彩,如“美丽冻人”“盐王爷”“负翁”“霉女”“剩女”“小蜜”等等。

(五)社会审美即文化心理不同

传统的谐音修辞反映了汉民族儒雅的审美特色,这与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心理有关。古人生活节奏慢,心性安宁,尊崇中庸之道,追求天人合一。反映在审美心理上表现为求和谐,讲对称,化直露为含蓄、化俗为雅的审美特色,如“年年有鱼(余)”“三羊(阳)开泰”。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易浮躁,在信息公开、言论自由的大环境下,关心时事的网民们喜欢对一些不良现象加以评论和批判,网络“通假字”是他们表达对现实看法的工具之一,因此这种“愤青式”的语言多以“俗”的方式来表达。另外,学者仲宁认为“随着社会的转型,在审美取向上,传统的崇高的理性心态正在被世俗的感性的观念所代替,大众的世俗趣味渐渐占主导地位,满足人的感官刺激为主要要求”。网络“通假字”属于流行语,流行语只有以“俗”的趣味来表达才能更好地迎合大众口味。如“砖家”“叫兽”“盐王爷”等。

总之,网络“通假字”和部分谐音字相比,有其独特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比某些谐音字背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三、网络通假字的发展情景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心理的网络“通假字”也将出现更多。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其生命力体现在交际价值上。网络“通假字”之所以能很快地为众人接受并迅速传播,是因为它迎合了大众的表达需要和审美需求,能够反映当下的社会热点和社会现实。一旦失去这种功能,网络“通假字”将很快被大众“遗忘”,并渐渐消失。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系列词汇,当物价回归合理时,人们就极少使用这类词了,久而久之,它们就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网络“通假字”无论是不断产生还是逐步消亡,都符合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在这一规律支配下,网络“通假字”将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

参考文献:

[1]陈德彰.热词新语翻译谭[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1.

[2]《南都周刊》精品文丛编委会.新词:囧时代[M].北京:中国法

制出版社,2001.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杨艳兰.美学视角下网络语言谐音效果致成原因分析[J].现代语

文(语言研究版),2009,(6).

[5]王雪梅.汉语谐音艺术文化意蕴[J].汉字与历史文化,2007,

(1).

[6]张冬梅.网络谐音流行词语义探析——以“神马”为例[J].现

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7).

(王娟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网络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抚州市广播电视台非编制作系统网络探究
现代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负效应研究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网络营销探讨—以故宫为例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